摘 要: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有利于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發揮。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需要認真分析當地基層黨組織存在的問題和是否發揮產業發展的模范作用,并提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基層 黨建 農村 產業 發展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367-01
黨的基層是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基層黨組織建立在廣大群眾生產和生活的地方,居于廣大群眾之中。[1]當前部分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要實現小康社會就必須要增強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必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下大功夫把黨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好。然而,目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還不完善,嚴重制約著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發揮,從而影響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本文從目前榕江縣平永鎮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出發,分析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存在著問題,并提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這對于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基層黨建基本概況與基層黨組織促進經濟發展措施
1.基層黨建基本概況
平永鎮位于榕江縣西北部,是新時期扶貧開發重點貧困鄉鎮(三類),距縣城39公里,全鎮共有7個中心村(16個行政村),112個村民小組,人口 20821人。[2]
全鎮有黨支部26個,其中:村(居)黨支部16個、機關黨支部5個、學校黨支部2個、離退休黨支部1個、非公經濟組織聯合黨支部2個。現有黨員495人,其中:男黨員432名,女黨員63名;正式黨員480名、預備黨員15名。
2.基層黨組織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
2.1完善基層陣地設施與提升為民服務水平
村級黨組織活動場所是農村黨員開展學習、工作、議事陣地,是廣泛聯系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窗口。加強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是提高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夯實黨執政基礎的重要保障。[3]平永鎮高度重視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建設和管理,在合并中心村后,根據工作實際,合理整合各原行政村村級財產,不斷完善村級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實現了村級黨組織活動場所的全覆蓋,各支部活動場所均不低于100平方米。
一是,積極為中心村新任村支書、村主任、黨員干部謀求學習機會,分批選送村支書、村主任到縣委黨校學習和參加縣委組織部組織的各類學習培訓班,提高村級干部隊伍的素質,增強村干部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
二是,強化黨員學習教育,各支部認真制定學習計劃,通過對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學習,重點加強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學習、調研,不斷提高支部黨員干部政策理論水平。
三是,通過開展“三會一課三教”活動,使領導干部素質、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提高了黨員干部服務群眾能力。
2.2優化黨員班子建設與狠抓黨建促經濟發展
根據各村的人才結構狀況,從種養大戶、合作經濟組織骨干人員等各類經濟能人和復轉軍人、回鄉大學生以及離崗退休機關干部中發現優秀人才,“兩委”班子成員中,中專學歷以上的達70%以上,年齡結構也偏年輕,40歲以下的占65%。選優配強了村級班子,優化了村級班子結構,有效增強了村級班子整體合力,達到了預期目標。
結合本鎮產業發展實際,以富民強村為目標,加大產業謀劃、加強經營指導,按照先易后難、示范帶動,不斷強化基層組織建設,以抓黨建促經濟、抓經濟促黨建的思想,引導、帶領村民找項目做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以種植業、養殖業和特色產業為抓手,先后形成了香菇、韭菜、葛根、水芋和稻田養魚、小香雞、肉豬、家兔、土蜂養殖以及民族服飾加工等產業全面鋪開發展,形成“一村一品、一寨一特”產業發展格局。
一是,科學引導平由村、喬亥村、烏婆村等有香菇種植經驗的農戶進行大規模無公害袋裝香菇種植,2015年全鎮袋裝香菇種植達80余畝,預計產值達100萬元以上。
二是,利用政策傾斜和引領,以沙子坡葛根種苗基地為依托,全鎮葛根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預計年創收達600萬元以上。
三是,大力扶持民族服飾加工產業,目前,共有微型企業1家,家庭作坊20戶,商品輻射古州、寨蒿、樂里、平陽、仁里、三江等周邊鄉鎮,每套侗衣的銷售均價為120元左右,預計全年經濟產值100萬元。
四是,抓好 “黨建帶富、金種子帶富、產業帶富”,采取黨支部+專業合作社+養殖戶的方式推進平永土蜂養殖,預計全年為群眾增收20萬元。
二、基層黨建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基層組織建設滯后和帶富能力不強。部分村干部對基層組織建設工作重要性思想認識不到位,主要表現為思想重視不夠。個別村干部腦子里存在著經濟建設壓倒一切的思想,認為抓基層組織建設是虛,抓經濟建設是實,對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性、長期性、緊迫性認識不夠,工作中絕大部分時間忙于抓農業、抓安全、抓計生,而忽視抓黨建。
抓發展能力是執政能力的基礎,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義不容辭的的責任,更是衡量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強弱的重要標準。[4]但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效益農業上還顯得無能為力;在發展農業生產上仍沿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在盤活村集體資產、增強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上還缺乏有效思路和措施;在組織和引導農民發展生產、闖市場奔小康上還顯得動力不足,活力不夠,不能提供有效的市場信息,幫助村民發展特色產業。
2.黨員隊伍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明顯。黨員隊伍年齡老化,黨員素質參差不齊,少數黨員不能真正起到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影響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部分黨員在思想上、組織上、行動上、作風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的鞏固,導致了部分黨員難以起到先鋒示范作用,“雙帶”能力相對較差。
3.產業發展基礎薄弱。一是,全鎮現有產業未形成規模,也未有特色產業作為支撐,產業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二是,農戶以自主發展為主,抱團發展意識不強,產業發展后勁不足;三是,農戶的自身發展動力不足,在產業發展上缺乏生產自信,農戶基本上是看到黨員或致富能人發展得到收益后才跟風種養殖,政府在給予政策、技術指導、資金幫助和服務方面也還跟不上,讓一些自主發展的新興產業自生自滅,沒有更好地促進地方人民群眾致富增收。
三、加強基層黨建與促進產業發展的對策
1.強化組織建設,找準發展著力點。一是強化各基層支部組織建設,在發展黨員上很下功夫,以“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發揮作用”十六字方針為指導[5],抓好基層組織發展。二是在經濟組織中強化黨的建設。強化能人加入黨組織工作力度,提高組織致富帶富能力。三是根據各支部實際情況,結合村情,集思廣益,謀劃好各村產業發展項目,找準產業發展的著力點。
2.強化協調投入,把產業做實做強。突出“做給群眾看”。一是緊緊圍繞確定產業,充分協調資金,發揮黨員致富能力,把產業發展理論付諸于實踐。二是選優配強產業發展班子,保證產業發展的基礎工作。三是在現有的產業中,注入黨的元素,讓現有成功產業為組織所用,發揮帶動。
3.強化帶動作用,把產業推廣開來。突出“帶著群眾干”。一是在“ 做給群眾看” 的基礎上,逐漸向“ 帶著群眾干” 轉變,讓群眾看到實效,主動參與。二是開展好結對幫扶,確定黨員群眾“1+1” 或“1+X” 的形式,讓黨員帶著群眾發展。三是以黨委政府為堅強后盾,確保黨員+ 群眾的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4.強化幫困助貧,發展好集體經濟。突出“幫著群眾富”。一是在帶富局部的基礎上,逐步全面推廣,將產業發展向貧困傾斜,構建“黨員+已帶富戶+貧困戶”發展方式,不斷擴大帶富面。二是解決好全面帶富的后續問題,強化在經營、技術、銷售等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三是多措并舉,努力消除村級集體經濟“空殼”。通過與支部結對、干群結親、精準扶貧、同步小康駐村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多途徑、多層面地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在推進過程中,將面向市場,選準產業、項目和載體,制定一村一策,分類實施,充分發揮村級組織主體作用,增強村級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
參考文獻
[1]楊繼榮等:《鄉鎮黨內民主發展的新探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第370頁。
[2]榕江縣統計局:《2014年榕江縣統計年鑒》。
[3]李秋華:《完善基層陣地建設 努力打造文化強市》,《群文論壇》,2014年,第24期。
[4]黃榮英:《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主政能力建設》,《吉林省新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8期。
[5]《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編寫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年4月,第219頁。
作者簡介:吳作奎(1964-),男,苗族,天柱縣人,中共榕江縣委黨校,高級講師,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