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歐陽群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369-01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向城市轉移,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壁壘森嚴的城鄉戶籍制度和義務教育制度的不完善等一些原因,他們不得不選擇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中,并且將他們托付給家里的親屬代為照看,這樣,一個新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就出現了。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5年,南昌縣約有留守兒童3.2萬人,這些留守孩子往往要么是單親家庭教育,要么是隔輩家庭教育,這導致了他們比其他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而對他們的教育也存在著更多的問題,更大的難度。因此,我們希望通過對留守兒童教育這一問題的粗淺研究,能使各級政府能從制度、機制、手段等方面對留守兒童教育加以重視并著手解決。
4月-5月,調研組以實地走訪和發放問卷的方式針對南昌縣農村留守兒童校外教育問題展開了調研。挑選了教育水平在縣城中處中等位置的3所小學,2所中學進行走訪,同時發放學生調查問卷370份、教師調查問卷52份和家長調查問卷60份。學生調查問卷共回收348份,有效問卷348份。教師調查問卷共回收52份,有效問卷52份。家長調查問卷共回收57份,有效問卷51份。本調研報告的有關數據和結論基于調查問卷和實地訪談而來。
一、南昌縣留守兒童校外教育調查問卷基本數據統計
1.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從數據統計我們看出,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還是以隔代監護為主,有81.2%的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親屬照料。臨時監護人與留守兒童之間存在巨大的代溝。祖輩更關注孩子的生理生活問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犯錯時也多采用說教甚至打罵方式進行教育。
2.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從數據看,我縣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地點普遍離家較遠,且回家頻次較低。55%的留守兒童父母半年以上才回一次家。回家后與留守兒童的交流也不多,基本停留在學習成績的詢問上。
3.留守兒童課后時間安排。目前我縣中小學下午放學時間比較早,課余時間較多。從對教師的問卷來看,留守兒童放學后的去處主要是回家,且課余時間主要用在玩耍、看電視上。甚至有部分留守兒童沉迷黑網吧,甚至逃課。
4.留守兒童校外教育陣地。南昌縣于2012年就成立了留守兒童校外托管機構,在每個鄉鎮設立“留守兒童服務指導站”和村莊“留守兒童之家”為留守兒童提供學習、生活托管、娛樂等一系列服務。但在實地調研中發現,這些機構基本名存實亡,缺乏項目和活動的支撐,有些還保留有場地,但有些只剩下牌子。
二、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兒童時期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留守家庭的父母跟孩子長期分居,導致留守兒童情感生活缺失,在遇事不能得到適當的宣泄時,常表現出難以控制情緒、焦慮、內向、抑郁、自閉、自卑、多疑,神經過敏等性格特征。在實地走訪中,我們隨處看見課桌上刻劃著一些常人難以理解的字(如恨)或圖案。
1.學生和監護人對接受校外教育的意識不高。在走訪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學生還是監護人,對是否參加校外教育普遍都沒有想過。34.1%的學生沒想過要上培訓班,想參加的校外教育也多是語文、數學等課堂知識的再補習。監護人認為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就行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目前的素質教育意識還是比較落后的。但同時61.4%學生認為培訓班是有用的,這說明在校外教育的認識上監護人的意識遠遠落后于孩子。尤其要加強對監護人的校外教育意識的培養。
2.農村校外教育場所嚴重不足,留守兒童課余基本處于無法受教育狀態。與城鎮所配套的青少年宮、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相比,農村的校外教育場所是嚴重不足的。據我們走訪,除了學校,留守兒童能接觸到的校外教育場所基本就是各村的農村圖書室和留守兒童關愛之家,但兩者基本上均處于無人管理、無法開放的狀態。因此,低年齡的留守兒童課余基本都在村里自由活動,高年齡的留守兒童基本都騎車結伴去鎮里網吧上網。
3.教育行政部門缺乏對農村少年宮的業務指導和規劃,其提供的校外教育種類少、水平不高。從調研的四個鄉鎮學校來看,農村少年宮普遍經費投入不夠,或者零投入,只有向塘實驗小學的配套經費到位,但也只有1.5萬。從人員構成上來說,大都與鄉鎮中心小學兩塊牌子一套教師。從問卷和我們的走訪來看,個別開設教育項目的少年宮,其項目也是五花八門,隨意性很強,教育行政部門沒有對其進行過業務指導,無法滿足留守兒童的需求。另外從事興趣班授課的老師基本都是趕鴨子上架,有專長的老師很少,使得教學水平不高。因此,農村少年宮在鄉鎮教育體系內基本名存實亡,沒有起到承擔農村留守兒童校外教育的作用。
4.各類社會愛心組織在參與留守兒童校外教育工作時缺乏長效機制,作用不大。通過走訪我們了解到,隨著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日益重視,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團隊參與到留守兒童的教育中來。根據我們的分析,他們帶來的主要是愛心捐助、心理健康、素質拓展、興趣激發等方面的服務,大部分屬校外教育的范疇。但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志愿者們帶來的教育服務往往缺乏長期性,實際上對提高孩子們綜合素質作用不大。
三、加強和改進南昌縣留守兒童校外教育的建議
結合我縣實際,我們認為,加強和改進南昌縣留守兒童校外教育工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政府應加緊制定留守兒童校外教育規劃
對留守兒童的校外教育應擺上和學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應以農村少年宮為基礎,制定適合我縣實際的留守兒童校外教育規劃。明確留守兒童校外教育的主要目標,確定教育、文化和新聞出版、科技、廣播電視、財政等各職能部門的職責任務,完善農村少年宮和留守兒童關愛之家的各項扶持政策,并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進入農村校外教育領域。
同時,學校校外教育要制定詳細工作規劃,要承認和重視留守兒童的個性差異,從學生的不同特點出發,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讓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有一項著迷的課外活動,只要一有空閑,就會到為他準備好的角落里去探索和鉆研。
2.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監護人校外教育意識的灌輸
要進一步發揮學校建立的留守兒童家長委員會、家校聯系卡的作用,嘗試通過向留守兒童監護人尤其是家長發QQ、短信的方式,向他們多灌輸素質教育、校外教育的理念。通過開辦學校微博、校園電子簡報,向外出務工的家長實時介紹學校少年宮的辦學情況、課程設置、免費政策,提高學校少年宮在家長中的知曉率,從而提高監護人對校外教育的支持力度。
3.加大對農村少年宮的支持力度
農村少年宮的經費開支必須另行投入,不能擠占現有的學校教育經費。要加大對農村一線教師的培訓力度,尤其要加大科技、網絡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力度,以豐富農村少年宮的教學項目。縣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加強與各類校外活動場所,如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名人故居等的聯系,積極主動地組織留守學生參加校外活動。
4.精心設計開發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的活動項目
根據學校校外活動的需要,及時調整活動內容,針對留守兒童特點,精心設計開發與學校教育教學有機結合的活動項目, 如英語教育與口語對話及朗誦比賽以及少兒書畫作品展、小創意作品展等項目。整合包括學校、社區、文化教育機構等的校外活動資源,積極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動與學校教育、社區教育有效銜接的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