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琴
摘 要:情境作為課堂教學熱點,只有堅持人文關懷的理念,以問題為主線、以生活為背景、以操作為基礎、以優化為目標,來構建情景“催化劑”,才能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情景;催化劑
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是傳統教育的弊端,只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只有利用情、趣、美等方面因素,堅持“以學生為本”這一基本理念,利用情境教學,添加一點催化劑,讓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一、以問題為主線構建情景,造一點“催化劑”,活躍課堂氣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恰當把一些誘發性的問題情景,作為“催化劑”利用到課堂教學中,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所在。在具體實踐中,只要把握好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問題的起伏三個關鍵環節,設置問題情境,可以達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
記得在《新射雕英雄傳》熱播的時候,正好是學習《探索規律》的時候,我利用掛歷設計了一張日歷表,引導學生來學習:
老師:同學們,現在正在熱播《新射雕英雄傳》,大家一定想知道黃蓉是怎樣贏英姑的?我們大家做一個游戲,哪一位同學到黑板前,以3×3為框架選取任意9個數,我不看掛歷。只要你們告訴我第一個數,我能馬上報出9個數的和?
同學們反應激烈,躍躍欲試:“老師吹牛!我來!我來!1、2、3,8、9、10,15、16、17”
師飛快地說出:81,我還知道以9為中點,橫、豎、斜列三個數的和,分別是27、27、27。
學生一片驚訝,著急地想知道答案:“為什么呀?這是什么
原理?”
看著學生求知的熱情,我順勢引導出當天的學習課堂:同學們,如果你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就需要大家認真地學習今天的學習課題:探索規律問題。
通過構建這一情景,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氛圍非常濃厚,聽課能集中精力,課堂效果十分好。
二、以生活為背景構建情景,放一點“催化劑”,提高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信息社會中,單純的課堂板書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要利用信息技術,針對青少年的心理規律,將數學這一抽象的具體概念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構建一些生動的、有趣味的,而且讓學生樂于接受的日常生活情景,給教學過程放一點“催化劑”,讓學生從枯燥的、抽象的概念學習中走
出來。
在教學“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系”時,我在課堂上播放了這樣一個錄像片段:一群旅游者坐著駱駝在沙漠里旅游,在地平線上,一個塔尖慢慢地出現,漸漸地,一座高大的金字塔呈現在大家面前。錄像戛然而止,我適時提出問題:大家出去旅游時,一定做過旅游攻略,看過資料,最大的胡夫金字塔現高136.5米,而現在往參觀途中的C處,測得胡夫金字塔塔頂A的仰角為200度,你們知道此處離胡夫金字塔塔底B還有多遠嗎?
學生一臉興奮,紛紛拿出工具進行畫圖計算,想利用現有的知識得到答案,但馬上發現以他們原有的知識,根本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一臉困惑,于是,我順勢導出了這一節課的學習主題: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系。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
通過錄像顯示,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使學生的思維在媒體運用中順利地進行,使學生的主動學習得以進行。
三、以操作為基礎構建情景,投一點“催化劑”,突破思維障礙
青少年的特點就是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較強。動手是思維的開始,只有以知識為載體,充分發揮學生在操作實踐中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在操作中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密切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探索解題的策略,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合作交流,實現從“學數學”向“做數學”轉變,智慧的火花才能得以熊熊地燃燒。
在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操作情景:給每個學生發三組小木棒:一組是兩根木棒的長度小于第三根的長度,一組是兩根木棒的長度和等于第三根木棒的長度,一組兩根木棒的長度大于第三根的長度。讓學生用這三組木棒分別擺三角形。學生發現,只有一組能組成三角形,其余兩組都不能。順勢,我讓每個學生測三組木棒長度,分別列在黑板上,讓大家討論三組數據之間的數量關系。
有同學提出,兩線段的積大于第三線段的關系式;也有拿兩根木棒長度的商與第三根進行比較;還有提出用兩根木棒的平方和與第三根木棒長度的平方進行比較。不管他們利用比較方式,我都板書到黑板上,引導他們一一篩選,最后,提出用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條線段能夠組成三角形的條件。這種探究活動,不僅增加了情趣,又拉近了知識點與學習生活的距離,而且降低了理解的坡度,很快掌握了新知,更培養了他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思維品質和大膽創新的精神。
四、以優化為目標構建情景,散一點“催化劑”,調節學習狀態
由于學生有意注意的持續時間相對較短,只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狀態,不斷變化教學方法,在問題的設計中放一點“催化劑”,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玩”,給他們創設一個充滿快樂的“創造”天地。
在“走進圖形世界”這部分知識教學完后,專門設計了一節活動課,由學生利用任意已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等圖形自行任意設計圖案,最好有主題,而且內容健康。學生紛紛根據自己的意想,設計出了不同的圖案,我利用投影儀在班上放映。經過全班人員評比,最后選出了8名“美化大師”。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以“讓我們比比看誰心靈手巧,設計的圖案最美”為主題,從這8名美化大師中選出了一、二、三等獎。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有效地化解學生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問題。
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更加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作為是一個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鼓勵者,教師只有在教學中積極構建情景“催化劑”,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學生積極探究,才能引導學生在研究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科學的研究精神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