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敏
高考的備考由諸多細節組成,教師對每個細節的處理是否恰當都直接關系到復習效果的好壞。因此,教師在關注復習板塊的同時,更應該精心雕琢考綱知識點的細節。在經歷了2015年的廣東卷以及2016年的全國卷備考后,我認為應該多關注和重視備考復習的過程和細節。本文我以一個新手教師的視角,對前后兩年的備考進行對比分析,總結一個“準90后”新手教師的備考做法。
一、2016年廣東高考化學全國卷題型新特點
全國卷理科綜合全卷300分,化學部分100分。第I卷選擇題(一):化學有7道單項選擇題(7~13),每小題6分,共42分;第II卷有3道必考題(26~28),共43分;選考題3選1(36~38),共計15分。
必修模塊“化學1”“化學2”和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為必考內容。選修模塊“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為選考內容,考生從三個選考模塊中任意選考一個模塊內容,對于2016屆的考生,如無特殊,選考模塊較為穩妥的做法是選擇有機化學題。3道必考題一般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近幾年從題型的角度依次為實驗題、無機綜合題、反應原理題。
二、對比高考化學全國卷與廣東卷的命題及策略
1.全國卷考點分布穩定度較低,靈活性較高
在平時的備考中,學生選擇題錯誤率較高,這反映出學生知識點的缺陷以及方法的不足。然而,全國卷選擇題的分值大,每小題6分,那是不能做錯的題目。對比歷年選擇題,總結出學生做選擇題比較有效的方法有:舉例法、排除法、細節識錯法等。
2.非選擇題必考題的總體難度和能力側重點有差別
實驗題從2015年開始在全國卷中出現了開放性的實驗設計問題,說明廣東卷的實驗探究的命題方向已引起關注。實驗題題型圍繞“實驗探究”“氣體制備”“控制變量”為中心考查。
無機綜合題一般以化工流程的形式呈現,在這一點上與廣東卷基本一致。以化工流程的背景下要求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全國卷的靈活度較大,不僅像廣東卷一樣需要學生準確應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且需要學生在配平、物質推理方面有扎實的基礎。
反應原理題考查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對于圖像中的點與對應的化學意義的轉換能力要求高,此外在定量分析可逆反應方面的要求、在化學計算能力方面的要求都遠高于廣東卷。此題涉及的內容多,主要包括化學反應速率的分析和計算、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等。
3.選做題選取有機模塊,主要以有機合成推斷框圖的形式
考查
找準化學有機物推斷與合成的突破口,從特征、反應條件、轉化關系、官能團結構特點、特征現象、特殊量關系等有關數據和圖像進行突破,解答時,主要方法有:順推法、逆推法、分離法、分層推理法。
三、2017年全國卷備考復習建議
1.教師潛心鉆研全國卷,準確把握好復習方向
仔細研究考試大綱和歷年高考題,從高考題型的變化中找到備考的異同點,并思考各省份高考題的聯系,從而對2017年全國卷試題發展有一定的框架和構想。教師應該善于總結,詳細列出一輪復習、二輪復習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2.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影響學生,抓好細節,打好堅實基礎
(1)幫助學生克服全國卷的不良心理
2016年高考考生在周圍環境的烘托下,大多數認為全國卷比廣東卷要難很多,都抱有一些膽怯心理。教師應對學生多鼓勵,少批評,讓其樹立自信,積極備考。近十年廣東自主命題以來,教師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已經有了深厚的積累,只要堅定地打好基礎,繼續強化原有優勢,不盲目備考,認真研究考題內涵和學生需求,天道酬勤,必定能夠順利完成向全國卷的過渡。
(2)明晰高三化學復習全年計劃
一輪復習的核心任務是高考考綱的掌握,第一輪復習內容要認真篩選,一輪復習要做的是幫助學生建立扎實的基礎知識體系,務必克服先松后緊、拖沓懶散的消極備考現象。
(3)加強科組合作交流,努力提升教學品質
高三備考時間緊湊,一定要摒棄課堂“炒冷飯”“知識點簡單堆砌”“滿堂灌”等弊病,可通過多樣化的復習方式呈現出新形態的復習課,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為復習的重點。科組繼續加強“同課異構”模式交流研討,加強對細節的研究,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利用月考進行階段性分析,及時發現備考中出現的問題,尋求更高效的備考方案。
(4)合理利用好考試,提升習題訓練的效果
考試頻繁是高三復習的老問題,導致訓練的效果不理想,老師講評的壓力大,學生個人反思的時間被壓縮,好題型得不到挖掘。師生陷入題海,但成效不好,題型稍有改動,就無從下手。因此,復習備考的題量不在于多,“一題復習法”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做法,通過一道題來整合相關問題,可以克服題海戰術帶來的弊端。
參考文獻:
[1]李茂安.重視閱讀能力,為未來的生活而閱讀[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22).
[2]余闖.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A].第四屆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