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靜靜
【摘要】ESP需求分析理論框架下探析商務英語口譯課程設置是非常必要而有積極意義。本研究通過綜合需求分析和對當前使用較多的幾種模式的對比研究,提出一種由四大模塊構成的商務口譯教學新模式,更增加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商務專業知識的習得、口譯技巧的訓練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以期能為我國商務口譯教學和譯員培養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
【關鍵詞】應用型 商務口譯 培養模式 ESP
【Abstract】Analyzing the courses of business interpret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SP has a positive meaning.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demand analysis and the comparison study of several patterns of currently used modes,this study put forward a new training mode which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the acquisition of professional business knowledge,interpretation skills train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Key words】Applied; Business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mode; ESP
一、前言
1.研究的背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把口譯課列為英語基本技能課程之一。商務口譯就是將口譯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放置在特定的商務環境中,致力于培養既熟知商務知識,又具備較高口譯水平的復合型高級外語人才。隨著國際商務活動的開展日益頻繁,對商務口譯人才的需求激增,譯員培養也相應成為口譯研究的熱點問題。商務口譯課程仍是一門新興的課程,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商務口譯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較少,尚未形成成熟的培養模式。因此在ESP需求分析理論框架下探析商務英語口譯課程設置是非常必要而有積極意義的。
2.理論基礎。商務英語是商務環境中應用的英語,它是ESP的一種,因為它具有ESP研究領域共同的要素,如需求分析、大綱制定、課程設計和教材建設。如同其它ESP,商務英語是一種特別的語體,強調的是在特定環境下的特種交際,它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學習者有明確的目的,應用于特定的職業領域;二是有特殊的內容,即涉及與該職業領域相關的專門化內容。
ESP是以調查學習者具體的學習目標和目標工作場景對語言技能的實際需求為前提的,而這些調查結果又成為教學設計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礎。由于在商務英語領域所需要的語言技能比其它ESP分支所需要的語言技能更難以預測,因此需求分析對于商務口譯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二、研究設計
新的教學模式以地方市場商務口譯人才需求調研為基礎,針對市場的需求,明確高校本科英語專業口譯課程的培養目標是為對外經貿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應用型和外向型的口譯人才。然后從分析當前商務口譯教學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通過比較國內外先進的商務口譯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適合地方經濟發展要求的對外經貿型口譯人才培養模式,為涉外企業和外經貿行業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化商務口譯人才。
本研究首先分析當前我國以及我省商務口譯人才培養的現狀,在對口譯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市場的需求,明確高校本科英語專業口譯課程的培養目標,然后從分析當前口譯教學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借鑒國內外口譯教學的先進經驗,通過比較吉爾的認知負荷模型、廈門大學口譯訓練模式以及“3P”商務口譯模式,提出一種由四大模塊構成的商務口譯教學新模式,以期能為我國商務口譯教學和譯員培養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驟
1.研究方法。本研究從專門用途英語-商務英語的口譯人才需求出發,主要對商務口譯人才用人單位以及商務口譯院校培養院校進行調查,以了解企業對于商務口譯人才培養的要求及從業人員存在的問題,同時通過對于開設商務英語專業院校的院校進行調研,了解各個院校培養模式的差異。并針對市場的需求,根據當前口譯教學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實借鑒國內外口譯教學的先進經驗,通過對比國內幾大口譯訓練模式,提出一種由四大模塊構成的商務口譯教學新模式。
2.三大口譯模式調查。
吉爾模式:法國口譯研究學者丹尼爾·吉爾教授根據口譯過程所涉及的技能,分別提出了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的三個公式,即:
(1)同聲傳譯=聽力與分析+短期記憶+言語表達+協調;
(2)交替傳譯(第一階段)=聽力與分析+筆記+短期記憶+協調;
(3)交替傳譯(第二階段)=記憶+讀筆記+傳達。
廈大模式:廈門大學的林郁如教授等在吉爾模式的基礎上推導出的口譯人才訓練模式為:成功的口譯=口譯技巧+理解+職業準則的運用。
“3P”商務口譯模式:“3P”商務口譯模式是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外國語學院的教師趙敏彭在吉爾模式和廈門大學模式這兩種著名的口譯模式的指導下,結合高職高專的培養目 標及注重實踐教學的教學特色,在實踐中總結研究而得出的獨特的商務口譯教學模式。即:“3P”指的是口譯訓練的三個階段的具體內容。即:譯前準備階段,現場口譯階段和譯后總結階段。
3.口譯人才培養模式對比。對比以上幾種口譯人才培養模式,我們發現,以上三種模式有很多共同之處,即都強調技巧的重要性,強調語言知識與言外知識及其對兩者的分析是口譯理解的重要內容。endprint
吉爾的模式是其多年實踐經驗的總結,該模式清楚明了地闡述了口譯過程,較為具體地講述了口譯技巧;廈門大學模式則較為宏觀,以技巧與職業準則為訓練核心,強調口譯過程中對語言及言外知識的理解,語篇與跨文化交際因素的分析及語言信息及知識重組,強調技巧的重要性;這兩種模式是口譯工作人員及口譯訓練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重要的參考方法,對口譯訓練的內容方法及口譯課的課程設置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然而,這兩種模式都主要適用于本科以上的口譯教學。
地方高校的學生受到雙語水平、師資力量、資源配置、市場需求和區域優勢的限制,則主要負責貿公司輸送外事接待、聯絡陪同、文秘等市場需求量更大的商務口譯口譯人才。所以,地方商務口譯人才的培養要結合自身實際,以普及和提高本科生口譯實際應用能力為目的,使培養出來的本科階段口譯人才能夠滿足日常生活、工作、旅游及商務活動中所需的一般交替傳譯能力,進而為本省提供較為合格的應用型商務口譯人才。
“3P”模式是針對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而提出的。該模式在課程設計上充分考慮培養學生的基礎和基本技能,強調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該模式由于結合了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特點,在各個環節中體現了現場評估這一重要環節,適宜于大學??茖W生商務口譯課程的教學。
四、商務口譯人才需求分析
通過對一些用人單位的調查可以看出,很多單位都認為高級別的專業口譯人才奇缺,想要找到熟練在大型會議或者商務活動中擔任口譯的人才更是困難,招聘到高素質的商務口譯人才一直是一個困擾用人單位的一大難題,通過在古都洛陽的走訪,一些著名景區都面臨著中譯外人才緊缺的現狀,積極、主動地把優秀的中原文化傳播出去的難度更大,不僅要求譯者具有扎實的英語基本功,另外對于翻譯的思維能力和雙語文化都有較高要求。
五、商務口譯人才培養新模式
1.培養目標。應用型商務口譯人才培養就是致力于打造既熟知商務知識,又具備較高口譯水平的復合型高級外語人才,為企事業單位和三資企業等培養和輸送能勝任各類商務性接待、洽談、談判、招商推介、小型新聞發布會和記者招待會等活動的高水準商務口譯人才,為推進商務各方理解與溝通、交流與合作服務。
2.培養重點。
(1)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是口譯的關鍵,好的聽力能力是口譯的首要條件,強的雙語轉換能力是口譯的基礎,準確、流利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口譯的基本要求。教師應要求學生課后自覺強化雙語(母語和英語)的聽說能力,通過大量的聽力與口語練習來提高學生的雙語語言能力。
(2)商務專業知識。在商務口譯中,譯者對商務專業知識的掌握非常必要的。商務不僅包括以往的進出口貿易、業務談判、函電等,還涵蓋了貿易、金融、營銷、法律等幾個方面,因此,對這些領域專業知識的了解對口譯活動的成功有相當大的輔助作用。
(3)口譯技巧。商務口譯教學中,學生口譯技巧的培訓應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聽辨理解訓練;2)記憶能力與筆記訓練;3)翻譯技巧訓練;4)表達及交流技巧訓練。
(4)跨文化意識。譯員作為跨文化交際中信息傳遞的橋梁,不僅要了解雙方語言文化內涵,更要充分考慮交際的需要,主動彌補說話人表達的失誤或缺陷。
3.培養模式。
(1)課程設置模式。口譯的技能知識板塊是口譯訓練的核心課程,根據口譯課程的技能性、實踐性及階段性原則以及在教學實施環節中具體的教學指導方針,系統合理地設置口譯課程,有機地結合教學內容的穩定性和實效性,組織仿真的課堂口譯訓練,開展有效、形式新穎的課后訓練和豐富多彩的口譯實踐活動,對口譯系列課程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系統改革。
(2)教學管理模式。提倡“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教師在為學生輸送信息的同時,也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創新教學方式,探索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如采用“模擬實戰”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創造仿真的口譯真實現場、環境,供他們進行模擬練習。通過模擬實戰,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場景的口譯現場,比如模擬商務談判、外貿洽談會或者產品新聞發布會等,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口譯實戰能力。嘗試多媒體、網絡、語料庫等互動式口譯教學,學生在多媒體教室進行錄音、口譯自主訓練和口譯實戰操練,自建英漢語文化資源庫、專題口譯資源庫。
(3)口譯評估模式。應用型商務口譯人才的培養以職業能力和崗位技能培養為目標,更重視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業務水平,所以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樣化。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口譯職業資格考試,參加各類口譯技能比賽的選拔,如CATTI、BEC、“海峽兩岸”口譯大賽、“中譯杯”全國口譯大賽和“高教社杯”全國口譯大賽等,以證代考,以賽代考,以豐富課程考核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4)商務實踐模式。建立商務口譯實訓基地,要培養高水平的商務口譯人才,除了課堂上的仿真模擬訓練外,學校還應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為學生設立口譯實習基地,向學生提供長期穩定的實習機會。學生通過參加商務會談、談判等實戰活動,可以有針對性地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和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檢驗自己的語言水平和技能水平,形成個性化且適用性強的技巧組合,并在實踐中實現技巧運用的日臻自動化,考驗自己的心理素質并鍛煉自身的應變能力,成為畢業就能上崗的實用型口譯人才。
六、結語
應用型商務口譯人才培養是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現狀及經濟轉型需要的,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舉措。因此,各高校的外語專業應該根據自身情況,積極創造條件開設商務口譯課程,積極提高教學質量,改進商務口譯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一批熟知商務知識,掌握商務口譯技巧及靈活運用語言的的復合型商務口譯人才,并為提高英語專業學科的就業競爭力和發展空間作出努力。
參考文獻:
[1]葛衛紅.英語專業本科生口譯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J].首都貿易大學學報,2009.
[2]何其莘.翻譯和外語教學[J].中國翻譯,2007,(4):11-12.
[3]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J].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