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語,作為目前考核大學生英語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常常是依賴學生一次口語考試情況,由教師給出終結性評價。這并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應學生口語真實水平。本文以廣西財經學院口語教學為例,提出運用學生互評的方式,通過仔細分析問卷調查、現場調查的結果,探究其在大學生口語課上運用的可行性、有效性。
【關鍵詞】同伴評價 口語訓練 問卷調查 運用 提高
一、引言
根據我國《大學英語》課程大綱的要求,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得到相當的重視。目前,許多高校已把口語作為考核學生英語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考核方式一般是依賴學生一次口語考試情況(如期末考試),單由教師做出終結性評價。這種傳統的評價模式缺乏被評價者的參與,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沒有有效的交流、探討、協商。是一個單向的、機械的評價過程,學生在其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保護和鼓勵,主觀能動性沒有充分發揮。如何避免這些弊端?對學生口語能力的評價應體現多元性、多向價值,特別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自我價值。因此,如果要客觀的評價學生的口語學習情況,除了教師評價的方式,也應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為主的形成性評價。
二、同伴評價與國內外相關研究
同伴評價(peer assessment)又稱學生互評,屬于形成性評價,即語言學習者對與他處于同等地位的其他語言學習的數量、水平、價值、成性等學習成果進行一種思考與評判。
從上世紀80年代,國外學者就開始了相關研究,主要關注的是語言學習者對同伴評價的態度以及它對二語學習效果的影響。一方面,Partidge(1981)、Zhang(1985)、Jacob(1998)發現美國大部分語言學習者愿意并有興趣參與同伴評價。另一方面,大部分研究反映同伴評價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同方面的積極影響。例如:Birdsong and Sharp. Lin(1986)認為同伴評價能培養學習者分析、監督和評判自己以及他們同伴的學習過程和取得的成績的能力。國內對同伴評價的研究以介紹國外理論和經驗為基礎,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語寫作方面,涉及到大學英語口語的研究較少,主要圍繞著同伴評價對口語輸出的積極作用展開。甘凌燕(2009)英語口譯教學中運用同伴評價證明能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性,并特別指出教師的組織和指導對同伴評價的效果起決定性的作用。馬玉慧(2016)運用同伴評價解決在線學習中超大規模學習評價問題。
三、研究方法和過程
受前人研究成果的啟發,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同伴評價模式對大學英語口語課堂的創新運用。以60名廣西財經學院專升本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兩次問卷調查和現場調查,就下面四個問題進行探究:1.學生是否接受同伴評價?2.學生是否有評價同伴的能力?3.學生的評價與教師評價有什么區別?4.同伴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口語哪方面的進步?
1.兩次問卷調查。為了觀察到學生對同伴評價的接受態度的變化和同伴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筆者參照Tsui 和Ng的內容并結合本院實際設計了兩份問卷調查即前測和后測問卷各包括5個問題。
2.事前培訓。由于教師的組織與指導對學生同伴評價至關重要,因此在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前進入培訓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先向學生發放評判標準,總分10分,包括7個方面考慮:流利程度(1分)、原創性(1分)、邏輯性(2分)、語法(3分)、內容(2分)、生動性(0.5分)、時間把握(0.5分)。分成優(9-10分)、良(7-8分)、及格(6分)、不及格(0-5分)四個層次。經過詳細講解之后,教師播放一段學生口語錄音,學生進行評分操作,教師給予指導和講解,直到學生充分理解同伴評價的評分標準和過程為止。
3.現場調查。教師為每兩周一次的口語聽說課設定不同的口語話題和形式,包含小組討論、二人對話、報告、演講等。課堂上,當一部分學生在進行口語呈現時,剩余部分學生則作為評分者并做好分數記錄。口語任務呈現完成后,由學生討論,相互反饋和總結同伴的口語表現。
四、結果分析
1.兩次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兩次問卷調查設計的問題相輔相成、相互比較,以觀察學生在同伴評價實踐前后態度的變化。前測問卷目的是了解學生對傳統的評價方式的看法;后測問卷希望深入了解學生運用同伴評價后效果和反饋。為了反映學生真實的想法,兩套問卷均采用主觀問答題方式,因此不設定選擇項。兩份問卷發各放60份,回收有效問卷各54份。
(1)對學生接受程度的分析。在前測問卷中,幾乎所有學生都沒有接觸同伴評價方式,以前他們的口語成績一直都是由教師單獨評定。有6名學生承認教師評價對他們口語有積極影響,如:“老師評價比較正確、權威。”但是45名學生保持中立態度一方面不否認教師評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們感覺多年來都是由教師一方的評價感覺對學習促進作用不大。原因是教師頻繁地指出錯誤導致他們沒有信心去表現自我;老師給同學們的評價大同小異,給他們留下的印象不深,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還有部分學生只關注自己的分數,至于什么方面存在問題并不十分在意。剩余的3名學生表示只要自己能通過考試,什么方式的評分無所謂。
另外,在前測河后測問卷中都出現了相同問題:“你是否喜歡同伴評價?為什么?”,但是結果卻大相近庭,后測表示中“非常喜歡”的學生4人,占7%,原因有“同伴評價很公平、新穎、有趣。”、“我希望知道其他同學對我的評價。”、“我們可以比較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等。26名學生表示“喜歡”,幾乎達到48%的人數。經過教師的培訓、指導和自己的實踐,學生覺得有自己和同伴參與評分,更為平等、客觀、公平。他們得到的評價更全面,信息量更多,對口語提高有益處。
后測中,表示“一般”和“不喜歡”的學生人數共24人,比前測減少6%。持“一般”態度的學生基本上能接受這種評價方式;有9名學生持懷疑的看法:“聽力差,聽不懂”、“別人聽我的更緊張”造成了這部分學生不喜歡同伴評價。endprint
(2)對學生評價能力的分析。“如果你是評委,你能判斷同學們在英語口語中存在的問題嗎?為什么?”87%的學生明確表示他們可以,主要依照事前培訓中老師制定的詳細評分標準和規則,配合老師指導可以完成。雖然同伴評價不能找出所有問題,但與單純由老師評價相比,由較多學生共同評價能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因此更全面、可靠。流利程度、發音、生動性、內容、時間控制和原創性幾個方面學生較容易判斷,然而同伴之間英語水平的差異、口語表達者的語音、語速等會干擾學生對語法和邏輯的評價能力。
2.現場調查分析(即教師評價與同伴評價差異的分析)。筆者以一次現場調查為例進行分析。這次口語活動讓全班分為7個小組,表演課本上的話劇。
經過仔細比對,筆者發現學生評分非常接近教師評分,最大相差0.66,最小相差0.07,兩者都小于1。評分的7個方面中流利程度、原創性、生動性和時間控制學生評分和教師評分相近,有較大差異的存在在語法、邏輯和內容三方面。這一結果符合學生問卷調查的回答。學生承認要想從英語口語中找到語法錯誤很困難,因為受語音、語速和個人反映能力的限制。過多的語法錯誤確實會影響口語內容的表述和聽者理解的邏輯性。然而,英語口語有其特殊性:口語依賴于語言連貫性和某一特定的語境,它很容易受非語言因素的制約如說話人的情感因素。因此,在英語口語中不應過多過頻繁地糾結學生的語法錯誤,否則反而會抑制學生口語表達的意愿。但是事后的評價反饋中必須指出。
四、結論
綜合上述現場調查和問卷的分析情況,筆者已經能對前面提及的問題做出總結,主要涉及學生的同伴評價態度、學生評價能力、同伴評價效果和同伴評價的作用。首先現場調查后,表示“一般”和“不喜歡”同伴評價的學生人數有明顯的下降,學生在實踐同伴評價的前后變化證明學生已經逐漸開始接受同伴評價并且愿意在平時課堂中采用這種評價方式;第二,兩份問卷結果顯示有53名學生確認他們自己能找出同學口語呈現中存在的問題,前提是教師先制定好評判的規范要求,并且要仔細的講解給學生,直到學生充分理解評判的過程和要求;所以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作用在此尤為重要。第三,學生的同伴評價與教師評價的結果相近。說明學生的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差異不大。細小差異主要在于語法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同伴評價中某些項目如內容、時間控制等比較教師更為嚴格,學生是有能力做同伴評價的。
五、啟示
總體而言在實際的教學中,運用同伴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來考核學生是可行的、有效的。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仍需關注兩個問題。首先,同伴之間評判結果的公平、公正性。同一班級學生評判容易受同伴關系的好壞影響有時評分會有偏頗,因此如果有條件,可以不同專業的小班交換評判,做到更公正、客觀。其次,同伴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得到關于自身口語學習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具體的、及時的、全面的評價反饋才是有價值的。所以每次評價完后,教師總結和學生整理、記錄好反饋內容,同伴評價才能發揮其最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傳玲.同伴互評: 四兩之力可撥千斤之石———大學英語口語課堂中的同伴互評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11):142-143.
[2]解秀琴.口語教學中學生參與性評價研究[D].碩士論文.廣西師范大學圖書館,2005.
[3]Arnold L,Setem DT.同伴評價的內容與情境[A].醫藥行業專業水準評價[M].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
[4]Topping,K.(1998)高校中的學生同伴評價[J].教育研究,1998.68(3).
[5]甘凌燕.同伴評價在英語口譯教學中的可行性研究[J].高校講壇,2009(2l).
[6]James Dean Brown.語言項目中的測試與評價[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馬玉慧,趙樂,劉晴.在線同伴評價的影響因素及其促進策略研究[M].電化教育研究,2016(03).
作者簡介:劉寧(1980-),廣西財經學院商務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信息化外語教學,大學英語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