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
摘要:教育堅持能力為重,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其戰略主題的核心思想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的戰略主題也同樣體現于學生體育學習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職生;體育學習力;培養
就體育教育而言,體育學習力是體育學習動力、毅力、能力、轉化力和創新力的總和。其中學習動力是體育學習主體進行體育學習和練習的原動力;學習毅力是在體育學習和練習中具有的持久力;學習能力是學習主體根據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的需要,不斷獲取新知識或者掌握新技術新動作的能力;學習轉化力是學習主體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效果應用于生活實踐的能力;而學習創新力則是學習主體在已學知識技術動作的基礎上,根據個體或者環境的需要改變與組合運動方式的再創新的能力,是體育學習的最高境界。體育學習力的幾個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整體。
一、創新高校體育課程設計,抓住“課堂”主陣地
學校教育對于學生的教育和培養是通過“課程”來完成和實現的,課程集中體現著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也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貫徹實施的主要依據。對于體育課程而言,就是要著力培養大學生的“體育學習力”,使大學生在體育課程中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有愿望并有能力獲取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能,并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高校體育課程帶給大學生的不僅僅只是在校期間學習和掌握幾項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的技能,而是延深到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逐漸的養成終生體育的習慣。體育目標的確立過程中應體現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經歷磨練與成功,挑戰與超越,能夠體驗體育學習過程中的快樂與艱苦,感受校園文化生活的多彩性,領悟現實生活的價值,讓體育成為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一環;在體育鍛煉的參與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欲望,實現自定的目標,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體育學習風格;在體育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過程中,學習體育文化知識,掌握體育運動的技能與方法,提高體育文化素養,逐漸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觀和價值觀;在體育參與中,學習建立與他人和諧相處,鍛煉運動參與者的社會適應能力;在體育參與中,有效的促進身體與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對自身的健康水平進行監督與調控能力。
二、組建多樣化的體育社團,拓展“課堂”廣度延伸
體育社團是學生自愿組成,自主管理,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以體育運動(活動)為目的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能充分展示學習個性特點。實現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提升體育能力。向體育教材拓展延伸,就是對體育教材的背景、內容、主題、練習方法等進行縱向橫向的挖掘勾聯,尋求其中最有利于提高學生體育能力的因素予以應用。向課外實踐活動拓展延伸。作為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把課中所學的知識、技術、內化成自己的技能,并且把此項技能運用在體育鍛煉的實踐中去,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向感悟和體驗生活、經驗拓展延伸。就是說在體育教學中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引導學生向生活、經驗延伸開去,產生個性化的感悟和體驗,體育教學向生活拓展延伸,不僅能縮短課木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而且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生活和生命的意義和樂趣。向其他學科拓展延伸。
向各學科拓展,是指在體育教學中加強與橫向學科的聯系與滲透,起一個點帶面的教學作用。例如,在健步走社團,利用毛澤東的七律詩《長征》就可以起到鼓舞學生信心和勇氣的作用。
三、開展院系間體育比賽與交流,提升“課堂”深度延伸
體育比賽作為一種教育力量,對促進青少年感情的成熟,形成道德觀念,培養性格和合作精神;體育比賽作為一種多功能的文化現象而深入人們的生活。我們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組織 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鍛煉勇敢品格,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升華人格,讓體育比賽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將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創新型社會要求高校體育課的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體育學習力。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是高校學生體育學習力培養的一種較好的行之有效的學校體育模式。在體育俱樂部的開展與實施過程中應確立科學的培養體育學習力的課程目標,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運用有效的體育教學方法與手段促進學生體育學習力的培養與提高。
【參考文獻】
[1]龐衛國.淺談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J].青年時代,2016(3).
[2]韓政,韓學民.體育比賽的作用[J].價值工程,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