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要】本稿以Brown&Levinson;的Politeness為理論背景,比較中日兩國對依賴的拒絕表現。通過對照比較的結果,日本人拒絕時進行兩次以上的道歉維護對方的積極面子。而中國人包括日語學習者只進行一次道歉,只顧及自己的積極面子的傾向較明顯。還有與先行文獻相反的是,大多數的日本人認為對長輩表達曖昧的拒絕是一種失禮的行為,因此明確說出結論拒絕長輩的日本人要比中國人多。另外還發現日語學習者在表示同感和緩和關系的表達中有發生誤用的傾向。
【關鍵詞】交流能力 意思公式 Politeness 拒絕表現
一、問題提出
在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中,為了預防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誤會,理解和掌握各種各樣的知識是必要的。學習恰當的拒絕方法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在中國國內關于拒絕的指導內容如下。
①“殘念ながらご依頼に応じかねます。”
②“失禮ですが、お斷りいたします。”
③“いや、結構です。”
讓交流變得更加的圓滑,以上的拒絕表達方式是不正確的。為了學習和掌握在日本社會如何選擇拒絕的表達方式和方法,本稿以B&L;(1987)的Politeness理論為背景,以Beebe et al.(1990)的“意思公式”為分析方法,對照比較中日兩國對依賴的拒絕表現。
二、調查內容及修正的“意思公式”
本稿的依賴內容為“老師(親/疏)讓你受理研討會的報名”和“同學(親/疏)向你借錢”,根據“意思公式”的出現順序和出現頻率來探究日語母語者(JJ),非日語學習的中國母語者(CC),中國國內的日語學習者(CCJ),在日留學生(CJ)的拒絕表現的特征。
本稿中使用的“意思公式”為如下表1。本稿是以B&L;的Politeness理論為基礎,劃分了各個“意思公式”優先維護誰的積極面子的。
三、調查結果和考察
1.使用順序。
表2的“使用順序”是指每個意思公式在一句話中使用的順序。
從整體上看,無論對長輩還是對同輩,JJ不分親疏關系,選擇H-PF“道歉”先行型的最多。也就是說,JJ拒絕長輩或同輩時,優先考慮的是對方的積極面子。理由說明中選擇S/H-PF“理由説明”先行型的最多。S/H-PF“理由説明”例子為“その日は、會社の説明會に行か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從此例子可以看出由于客觀原因不得不拒絕對方的依賴,是一種既維護對方的積極面子又不失自己的積極面子的說明。
CC無論對長輩還是對同輩,不論親疏,使用最多的是S-PF“理由說明”先行型,這一點與理由說明中選擇S/H-PF“理由説明”先行型最多的日本人有著鮮明的對比。CC的S-PF“理由說明”為“周六我想去參加一個招聘會”,“周六要參加招聘會,想去試試”等等,用“想”,“要”直接表達自己主觀的意愿和想法,也就是說這是只考慮自己的積極面子的表現。
CC無論對長輩還是對同輩,不論親疏,使用最多的是S-PF“理由說明”先行型,這一點與理由說明中選擇S/H-PF“理由説明”先行型最多的日本人有著鮮明的對比。CC的S-PF“理由說明”為“周六我想去參加一個招聘會”,“周六要參加招聘會,想去試試”等等,用“想”,“要”直接表達自己主觀的意愿和想法,也就是說這是只考慮自己的積極面子的表現。
日語學習者CCJ和CJ,與JJ一樣對長輩、同輩不論親疏親近,選擇H-PF“道歉”先行型的最多。這是說明因受到學習日語的影響,日語學習者選擇最多的是H-PF“道歉”先行型,但首先道歉的比例要比JJ少。
使用順序的對照比較中,我們需注意的是日語學習者CCJ和CJ受母語的影響選擇H-PF“共感”先行型的人過多。JJ對長輩表示同感的只有2例,而日語學習者CCJ和CJ表示同感的合計36例。以下看具體的內容。
JJ表示同感的內容都為定型的,比較保守的。CJ中也有使用定型的同感,但大多數的人使用“~たい”表示同感。大部分的CCJ用“本當に”,“すごく”,“とても”等副詞來修飾“~たい”表示同感。
從CC和JJ所表示同感的內容中不難看出,與表達較為保守內容的JJ相比,CC強調自己意愿的內容較多。日語學習者所表示的同感會讓日本人感到有點夸張,感到有違和感。為了日語學習者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必要詳細講解這些差異點。
2.使用頻率。總結使用的“意思公式”以及它的頻率,也是以親屬關系來區分。“使用頻率”是指特定的“意思公式”在說話中使用的次數多少。
JJ不管親疏關系和上下關系,80%以上的人都選擇道歉,尤其是對長輩進行兩次以上的道歉的比例占25%以上。具體舉例如下。
(2)すみません。土曜日は就職活動で會社の説明會に行くのでできないです。
第一次道歉
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
第二次道歉
如例子(2)一樣,以道歉開始以道歉結束的拒絕表現,多用于對方為長輩的時候。
CC對關系好的長輩和同輩使用S-PF“理由說明”的最多,選擇重視自己積極面子的策略,但對關系一般的長輩選擇最多的是H-PF“道歉”,也就是說,與關系一般的長輩有“心理上的距離”,使得要考慮對方的積極面子。
日語學習者CCJ,CJ和JJ一樣,使用H-PF“道歉”的最多,但進行兩次以上道歉的人數比日本人少很多。
從“使用頻率”的對照比較中發現,JJ不論長輩還是同輩,不論關系好還是關系一般,最后都會使用BOR“結論”的人占60%以上,相反包括日語學習者的中國人使用BOR“結論”的比例平均不超過20%。這樣的結果是與很多先行文獻的結果是不一致的。大多數的JJ認為,對長輩使用曖昧的表現表達拒絕是一種失禮的行為,因此要明確地說出“結論”。下面是各個BOR“結論”的內容。
(3)BOR“結論”
從上述BOR“結論”的內容中可以看出,包括日語學習者的中國人和日本人使用“不能”、“不了”,“できません”“~ことができません”“行けない”來表示拒絕的原因不在于主觀上的不愿意或不接受,而是客觀上的條件或能力上的不允許導致的拒絕。
另外,日語中會用表示推測的“~かもしれません”和“どうしても”,“あいにく”,“ちょっと”等副詞來緩和拒絕的內容。CCJ使用這些緩和表現的較少,應在教學過程中多介紹和講解與之相關的起著緩和作用的此類表達。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雖然日語學習者使用的“結論”的頻率較少,但也出現了“いやです”,“行きません”等失禮的結論。這樣的拒絕內容,使對方產生“只顧自己的主張”,“自我中心”,“不考慮別人”等誤會和不必要的摩擦,以至導致失敗的跨文化交流。
四、總結
通過中日拒絕表現的對照比較,總結出以下幾點。
日本人不論親疏遠近和上下關系,首先要進行道歉,把道歉的行為放在首要,這一表達方式體現出日本社會文化形成的規律。也就是說,即使是關系很要好,也要優先進行道歉,這是對對方的肯定和維護對方積極面子的行為,也是一種禮貌的表現。
中國人是根據親疏關系和上下關系,維護的面子是不同的。中國人不管是親疏還是上下關系不習慣道歉,這與優先道歉的日本人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外國語環境中的日本語學習者和在目標語言環境中的留學生來說,表示過多的“同感”和很直接的“結論”拒絕都是來自于母語的影響。應在教學過程中教授和講解符合各個場面的不同拒絕表現的功能及它的選擇方法。
參考文獻:
[1]尾崎喜光、「依頼·勧めに対する斷りにおける配慮の表現」、國立國語研究所「言語行動における『配慮』諸相」、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6.
[2]滝浦真人、『ポライトネス入門』、東京:研究社、2008.
[3]Brown,P.& Levinson,S.C.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