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而固定的語言表達方式,是民族語言文化的精華,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本論文從文化的角度入手,通過列舉大量例子闡述了習語的起源及所蘊含的文化特點,論述了習語的可譯性,旨在提供翻譯英語習語的幾種常用方法,以期對今后進行習語翻譯研究的學者提供建設性的線索。
【關鍵詞】習語 文化 翻譯方法
一、引言
十九世紀,文化研究在西方十分流行,并于八十年代逐漸傳入中國。因此很多翻譯學者開始嘗試從文化的角度進行翻譯。他們認為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不僅涉及語言之間的轉化,更是語言之間的文化交流,因此翻譯應考慮源語和目的語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二、英漢習語中的文化內涵
文化差異存在于人類文明的任何階段。每個民族、國家的文化都有其獨特的特點。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部分,同文化相依相存,反映了一個民族豐富的文化現象。特定的文化也常把其文化烙印加到語言上。習語作為語言的一部分,其承載的文化內涵更為突出。習語的文化特色首先表現在其起源方面。英語習語的起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日常。很多英語習語起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人們的生活變遷及在生活中積累的智慧。例如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在人們的生活過程中,人們通常會形成一些習慣用語來表達對生活的看法,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短語便形成了一種固定搭配。例如對于狗的看法,西方人十分喜愛狗, 常把它看作家庭成員。英語中很多關于狗的習語也都沒有貶義,如lucky dog (幸運兒),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在英語習語中有很多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
2.地理環境。習語的產生與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勞動和生活密切有關。英國是一個島國,其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因而有很多習語會涉及到海,如形容某人花錢大手大腳——spend money like water。英國的“東風”是從歐洲大陸吹來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國人很討厭“東風”。英語習語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東風到,寒風吹,對人對畜都不
好)。但是英國人喜歡“西風”,“西風”是春天的象征,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曾寫過一首詩《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詩的最后一句就傳達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堅定信念;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 西風, 假如冬天來了, 春天還會遠嗎?)
3.歷史典故。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 具有鮮明的文化個性,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濃厚的民族色彩, 充分展示了民族歷史文化的特點。英語典故習語中很多來自《圣經》和古希臘羅馬神話,也有不少來自莎士比亞作品。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的弱點),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災難、禍害的根源等),paint the lily (畫蛇添足),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斬亂麻)等等。
三、英語習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古今中外翻譯理論家們對于翻譯的標準都有不同的觀點。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譯道三難:信、達、雅。” 魯迅對翻譯標準的主要觀點是:“凡是翻譯, 必須兼顧著兩面, 一當然力求其易解, 一則保持著原作的豐姿。”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的翻譯概念是:“翻譯就是接受語言復制出與原語信息最接近的語言等值體——首先是就其意義而言,其次是就其風格而言。”這些主張雖然側重點不同,但中心要旨都是譯文要忠實于原文,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格和風貌。在習語的翻譯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直譯。直譯就是在不違背譯入語語言規范及不引起錯誤的聯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習語的修辭、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各民族的文化有共性的部分。由于人們在感情,社會經歷及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等方面有相似之處,英漢習語中也會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習語。這些英漢習語的在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及隱含意義方面相同或相近,其所表達的實際意義基本相同,可以互譯。如Easy come , easy go 與漢諺“來得容易,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與“如履薄冰”; a drop in the ocean 與“滄海一粟”;to be out at elbows 與“捉襟見肘”相近,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譯為“亂七八糟”等。
2.意譯。一些習語的文化意義十分濃厚,直譯不能傳達其文化內涵,更換又易將譯文文化強加于原文文化之中,增詞太多無異于解釋,遇到此種情況應采取意譯。如我們所熟悉的習語“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進行直譯讀者則難以理解,為什么是羅馬而不是其他地方?其實這句話表達的含義是“入鄉隨俗”,應采取意譯的方法。
3.直譯加注釋。正如我們上文所述英語習語大多包含典故或起源于某個歷史事件,如果我們直接翻譯,讀者很難理解,如果我們意譯,就會使習語失去其文化內涵,因此我們應當采用直譯加注釋的方法,既能保留其文化特色又可便于讀者理解,同時還可使我們了解更多西方文化知識,擴大我們的視野。如我們把“Mercury fig” 翻譯成 “墨丘利的無花果”,大部分讀者很難理解其含義。據說該習語起源于羅馬時代,是指羅馬人將第一批收獲的無花果送給了墨丘利以表示感激之情,因此該習語通常含有“獲得的第一批成果”的含義。因此我們可以將“Mercury fig” 翻譯成“墨丘利的無花果”(獲得的第一批成果)。此外還有
play Cupid——扮演丘比特(當媒人)
Aladdins cave——阿拉丁的寶洞(財富的源泉)
Promethean fire——普羅米修斯之火(生命力)
the Herculean efforts——赫拉克勒斯的努力(九牛二虎之力)
4.直譯加聯想法。我們都知道英漢兩種文化存在很多差異,也許它們的意思相同,但是其表達方式不一定相同。因此遇到此種情況時,我們需要采用意譯加聯想的方法,使讀者容易想到他們所熟悉的漢語習語。例如,我們把“He who laughs at crooked men should walk very straight.” 翻譯成“笑別人駝背的人得自己首先把身子挺直”完全沒有錯誤,但是我們可以聯想到漢語習語“己不正不正人”。因此我們可以將其翻譯成“笑別人駝背的人得自己首先把身子挺直”(聯想:己不正不正人)。既能傳達出英語習語的基本意思,又可找到相對應的漢語習語,易于理解。
5.意譯加變形法。盡管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有時意思相同,可是它們的風格和意象完全不同。當我們做翻譯時須作調整,既可傳達出其基本含義,又能符合目的語文化和實用慣例。例如“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可翻譯成“一只燕子不能說明夏天的來臨”。在漢語習語中沒有想對應的部分,盡管有漢語“一花不是春”,“一木不成林”和它的意思相同,但是完全不能展現英語習語的風格及所表達的意象。但是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將其轉換成“一燕不成夏”,這樣既準確展現出英語習語的含義又符合漢語的寫作風格。英語習語“no smoke without fire”同樣也可翻譯成“無火不起煙”(來自“無風不起浪”)。
四、結論
本文從生活習慣、地理環境、歷史典故等方面分析了英語習語的文化內涵,提出相應的翻譯原則和方法,即首先要準確傳達原文的隱含意義,在沒有文化沖突的情況下兼顧原文的形象意義和字面意義,同時根據特定的語境正確傳達原文的褒貶意義。由此提出直譯、意譯、直譯加注釋、直譯加聯想、意譯加變形等具體的翻譯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中國翻譯,1999,(3).
[2]朱耀先.談談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7,(4).
[3]孟建鋼.文化·翻譯·語用等值——兼談符號學理論在翻譯中的運用[J].中國科技翻譯,2000,(2).
作者簡介:崔懷榮(1990-),女,山東人,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助教,研究生,主要研究英語教學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