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齊齊哈爾大學公共外語教研部,黑龍江齊齊哈爾161006)
從中西茶文化的差異談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
張丹
(齊齊哈爾大學公共外語教研部,黑龍江齊齊哈爾161006)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也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在過去單一給學生傳授聽、說、讀、寫的基礎上,逐漸增加了英語國家文化教學的比重。對于學生來說,深入熟悉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不僅能夠提高他們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幫助其將英語更好更靈活地運用到生活實踐之中。茶文化作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橋梁,在我國和西方呈現出的特點各不相同,從中西茶文化的差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國家的語言特點、交流方式以及社會風俗等。本文從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談起,闡述文化教學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意義,并對英語教學的思路提出自己的觀點。
英語教學;中西茶文化;文化差異
把文化教學注入到高校英語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感悟到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地理、社會規范等特點。而西方茶文化作為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不僅蘊含了英語國家社交禮儀、民間習俗等方面的內容,更對英語語言結構和體系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由此而言,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研究中西茶文化的差異,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知水平,從而培養出他們更加強大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起源于中國的茶葉,在大航海時代被帶入英國等西方國家,因其具有獨特的口感,很快便在這些國家風靡起來,并發展出一種別具特色的西方茶文化。與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哲學思想的中國茶文化不同,西方茶文化在很多地方都呈現出一種迥然不同的形態。這不僅與東西方之間的歷史進程和經濟發展狀況有關,同時也與兩者社會文化之間的差異息息相關。
1.1 中西茶文化在形成過程上的差異
中國的茶文化大概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在一些貴族階級中流行“斗富”的不良風氣,在這些達官貴人的影響下,當時的社會普遍追求一種奢靡的生活方式。就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下,一些文人開始返璞歸真,提倡要回歸自然和本真,而其載體就是茶葉。由此而言,中國的茶文化最早的內涵就是“清”和“廉”,這與茶文化的自然屬性十分契合。時至今日,中國茶文化仍然保留著這種基礎文化屬性。之后,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又把中國茶文化上升到了一種哲學的范疇,囊括了“修身養性”、“茶禪一味”、“天人合一”等思想內涵,這也就讓中國茶道從此形成。再來看看西方茶文化的形成過程,從時間上說,西方茶文化的產生要比中國茶文化晚了一千五六百年。西方人接觸茶是在大航海時代,而形成茶文化則是在工業革命時期。以英國為例,茶葉一開始傳入時,尚屬新鮮事物,價格昂貴,普通百姓很難享受得到,所以喝茶的習慣基本上只是流行于皇室和貴族之間,這就使得西方茶文化在形成之初,便帶有濃郁的貴族氣質。譬如說在喝茶時特別講究穿著,要配以莊重的燕尾服和襯衣,同時也很注重紳士風度,這是與英國的貴族文化一脈相承的。隨后,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在全世界的繼續擴張,在確定“海上霸主”地位后,英國每年都可以通過貿易剪刀差,從亞洲尤其是中國進口大量的茶葉,從此,飲茶對于英國以及西方而言,便“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一種人人皆可享受得起的飲品。于是,西方茶文化便在貴族氣息的基礎上,加入了濃厚的英國工人階級色彩,那就是務實、體面、沉穩、認真、含蓄。
1.2 中西茶文化在社會性上的差異
中國茶文化有著很強的社會功能,飲茶者除了自己喝茶之外,更會把茶當做一種社交的載體。有客來訪,要沏茶招待;單位開會,茶水必不可少;外出應酬,茶水不可或缺,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同時,中國飲茶者更會和朋友去茶樓閑坐聊天,溝通交流,增進友誼。而西方茶文化社會性的代表便是英國的“下午茶”。這是一種發源于英國貴族之間的飲茶方式,后來隨著茶葉價格的下降逐漸普及到各個階層之中。下午茶一開始是為了解決午飯和晚飯之間人們容易出現饑餓的情況,一些主婦會輪流舉辦一邊飲茶一邊吃點心的宴會,時間一長,下午茶從單純的滿足食欲,滲透到了英國的社會文化中,成為英國不同階層人們進行社交的一個重要方式。
1.3 中西茶文化在飲茶風格上的差異
由于中國茶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追求一種清凈平和的境界,所以中國飲茶者多偏好飲用綠茶,其顏色、茶葉形態、口感等物質屬性,與中國茶文化的內涵不謀而合。而西方茶文化則以口感濃郁厚重的紅茶為主,并佐以牛奶及糖塊等添加品,這就反映出西方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不同,其沒有儒教、道教等思想的注入,在飲茶上面十分務實,把飲茶當作生活中的一種享受,因此很注重口感和味道。
我國高校中的英語教學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它的發展與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進程密切相關。從現實看,盡管高校的英語教學有了很大進步,但是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具體來說,是仍然以最基本的聽說讀寫為主,一些高校僅僅把讓學生能看懂英文、會說會聽英語、會寫英語為目標,其教學模式和課程安排仍然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框架內,在國際之間交流日益緊密的今天,可以說這種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也與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嚴重脫節。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注重培育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要在聽說讀寫的基礎上,培育他們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而要達到這一目標,一個重要方式就是要把文化教學注入到英語教學之中,從而讓學生通過對文化教學的學習,了解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差異所在,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
文化教學對完善大學生的知識體系大有裨益。無論是英語教學還是其它語言教學,其最高境界就是能夠讓學生從語言本身的表面深入到其背后的文化層面。英語背后的西方文化,是西方國家在漫長歷史進程中逐漸沉淀而形成的,是西方人智慧的結晶。在英語教學中注入文化教學,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和學習這些西方國家的優秀思想、文化內涵,以及歷史、地理、宗教、政治、社會風俗等方面的知識。如此,便能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對中西文化之間的異同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在這種文化的比較中不僅更好地學習英語,也能夠培養出一種更加客觀、理智、全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文化教學能夠更好地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這主要體現在對英語詞匯的準確把握上。詞匯是一種語言最為活躍的因素,其在歷史變化中會呈現出不同的意義,承載著非常大的文化信息。眾所周知,即便是一樣的詞匯,但是在不同的使用環境和文化背景下,其用法和意義也有很大的差異。舉個例子,英語中的“idealist”,在英語環境中意為有理想的進取者,常常用于夸獎一個人的時候。但其翻譯成漢語時,則只是取英語意義中的一方面,變為“唯心主義者”,常常用于貶低一個人的時候。再來看一個例子,在漢語語境里,“西風”常常用于蕭瑟和悲壯的場景中,如“古道西風瘦馬”等,但是在英語語境里,西風則是希望的象征,因為西風是春天的前奏。所以在一些西方詩歌中,常常會出現歌頌西風的句子。由此而言,如果沒有文化教學的注入,那么英語教學只能讓學生停留在對一些英語詞匯表面的了解之上,而無法去了解其深層次的含義。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注入文化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更能讓他們對一些詞匯含義的變化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可以更加靈活地去運用這些詞匯,可以更加無障礙的和西方人進行溝通和交流。
在將中國茶文化與西方茶文化進行對比之后,高校英語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些差異和內容,將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英語課程的文化教學之中,在豐富英語教學內涵和質量的同時,也能提高英語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力,激發出學生們學習的更多動力,最終提升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
多進行基于詞匯和習語的英語教學。中西茶文化都建立在茶葉的基礎之上,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對同一事物或概念的表述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將這些差異進行總結和歸納,向學生講解其內涵和差異的原因和背景文化知識,如此才能讓學生構建起英語學習的立體式和全景式知識框架。比如說,為什么紅茶這種以顏色來命名的茶類,在中國被稱為紅茶,但是在西方卻被稱為“black tea”,而不是“rea tea”。這樣的詞匯差異還有很多,需要高校教師去仔細總結和歸類。另外,在英語國家中還有很多與茶有關的習語,如一些俚語、諺語等,這些習語的形成,是茶與西方文化結合的產物,通過研究這些習語,能夠讓學生對西方社會風俗和人們的思想狀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舉例來說,英語中的“a cup of tea”,從字面上來看就是“一杯茶”的意思,但在英語語境中,其意思不止于此,而是表示一件輕而易舉就能辦到的事情,類似于漢語中“小菜一碟”的意思。同時,在英語中還有一句成語叫做“for all the tea in china”,這個句子的本意是指“大量的財富”,而不是“所有中國的茶葉”。從這個成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茶文化對西方的影響。還有茶的英語單詞“tea”,其讀音其實來源于中國的閩南語發音,是葡萄牙商人在與我國福建茶商做生意時帶入到了歐洲,并隨后被英語吸收,最終確定為“tea”的發音。因此,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應當把這些詞匯和習語的異同作為文化教學內容來傳授給學生,從而讓當代大學生對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有更全面和豐富的了解。
基于中西文學作品中關于茶文化的文化教學。無論是中國文人還是西方文人,都喜歡將茶放入自己的文學創作中,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茶在中西文學作品中也呈現出不同的含義和形象。中國的文人喜歡用詩詞歌賦來描寫茶的特點,并通過茶來展現自己的價值觀念和內心追求,比如很多詩人就會把茶的形象給概念化,用其“清靜無為”、“高雅純潔”的特征來代表自己的性格和追求。另外,在一些小說中,茶更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和展現人物性格的重要道具。比如說古典名著《紅樓夢》里面就有一百來處提到了“茶”,作者通過茶來勾勒出一個個形象而飽滿的人物,如只喝老君茶的賈母、偏愛龍井茶的林黛玉等等。這些都說明中國茶文化已經高度融入到了我國的文學作品當中,對我國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而西方文人在作品中描寫茶時,一方面將其當做一種奢華的東西來象征權威和財富。比如說曾經有一位英國詩人為英國女王寫過一首茶詩,在詩中他用茶的貴重來比喻女王,用茶的純潔來贊譽女王,這也是幾百年前茶在西方被當做一種奢侈品的歷史印證。另一方面,當茶在西方各個階層普及后,西方的文人將茶大量地用于描述工人階級或普通群眾的生活當中。例如,在名著《傲慢與偏見》中,很多情節都是在描述英國人是怎樣度過下午茶時光的。另外一部描述英國工人階層的小說《兒子與情人》,則將當時英國工人階級喝下午茶的場景描寫得形象而具體。因此,在進行英語教學中,教師就應該將這些與文學有關的文化教學融入其中,通過播放電影、投影茶詩、朗誦文學作品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別具一格的英語文化世界,看到西方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在文學上的不同,從而激發他們更多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他們的品位修養和文化內涵。
[1]李燕,吳玉倫.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較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12(4):146-147.
[2]張稚秀,孫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農業考古,2004(2):327-333.
[3]喬潔.中西文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6,29(3):132-133.
[4]劉德娟.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研究.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82-83.
張丹(1981-),女,吉林白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