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偉,米潔
(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35)
形體教學在茶戲表演中的作用研究
孫建偉,米潔
(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35)
本文介紹了形體教學對戲劇表演的重要影響,分析了茶戲表演中的動作套路特點,并從柔韌性、平衡性、藝術表現力三方面分析了形體教學在茶戲表演中的作用。
形體教學;茶戲;表演;作用
歌舞是戲劇的源頭,戲劇產生之前只有歌舞。當歌舞中出現了需要展示的故事內容時,戲劇才逐漸形成。而最初形成戲劇雛形時,舞臺上需要依賴演員通過形體展現出大量夸張甚至近乎唯美的舞蹈動作,這不僅體現了戲劇和舞蹈之間所具有的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注定了形體教學對于戲劇表演具有的決定性意義。
從著名劇作家余秋雨關于戲劇的專著《戲劇理論史稿》中已經能夠清晰地體現出形體訓練對于戲劇表演的重要影響——戲劇自形成之初就注定與行為、動作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強調行為和動作是戲劇表演的基礎。當涉及到戲劇表演時,人們通常會將語言和動作一并視作最直接的表演與創作手段,演員的行為和臺詞都具有“行動性”。在戲劇表演中塑造角色時,演員常常需要同時運用語言和動作,雖然語言作為顯性的工具看似在塑造角色時作用更加直接,然而動作的輔助和烘托作用卻常常會在許多關鍵時刻超越臺詞,使角色的個性更加鮮明、細致。這也正是俗語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的緣故,有時一個極其細微的眼神動作能夠透露出角色心理狀態的微妙變化,而語言在此刻反而很難展示和體現。
“三道彎”是茶戲表演中最具典型性的動作套路特點。“三道彎”主要是指表演者的身體姿態中頭與胸、腰與臂、胯與腿互為相反方向,身體體態呈現出猶如字母“S”一般的舞蹈姿態。“三道彎”的動作既有靜態展示,也有動態表現。這種舞蹈動作是東方國家傳統民族民間舞蹈中常見的姿態。流行于長江中下游茶葉產區的茶戲表演具有且歌且舞的主要特點,茶戲既屬于地方民間戲曲,也同樣被納入民族歌舞的范圍。茶戲中典型的舞蹈動作以“矮子步”、“扇子花”、“單袖筒”三種為主,這三種典型性的舞蹈動作恰恰也是“三道彎”舞姿的重點表現。
“矮子步”是采茶舞中“生”角的主要舞步,也就是男演員最常見的動作姿態。在表演“矮子步”中的蹲身時,要求演員略略前傾上半身,彎曲膝蓋,由此形成背、臀、膝弧線組成的“三道彎”姿態。“矮子步”中的“三道彎”在表演時通常分“上下”、“前后”、“八字”三種韻律展示肢體形態,也就是通過腕、肩的動作與上半身形成配合完成前后、上下以及橫八字的搖擺。
“扇子花”是另一種展示“三道彎”動作的茶戲套路,與“矮子步”基本依賴表演者自身形體動作不同,這類動作全部依靠道具扇子完成表演。扇子在現實茶業勞動中的作用在于通過扇風幫助茶降溫以避免高溫影響茶產品的品質。而在借鑒到茶戲表演中以后,扇子的作用延伸到了更多勞動工具的替代品上,比如根據茶戲情節內容變化的需要,扇子既可以替代鋤頭、籃子,又可演化為毛筆、鞭子等。“扇子花”在女演員的茶戲動作表演時使用更多,除了充分展示女性角色的嫵媚婀娜外,使用扇子時的“三道彎”還能使舞臺氣氛更加活躍、熱烈,使茶戲表演的層次更加豐富。
“單袖筒”動作常見于茶戲中丑角表演,主要用于展現角色的情緒變化。尤其是“茶童”一角更常采取“單袖筒”舞姿———茶童略屈雙膝,稍稍左傾上半身,左手袖筒搭在肩膀,右手執扇,且走且舞。這樣的茶戲動作除了展示“三道彎”的身體姿態外,還讓茶童的動作多了更多的趣味性,使茶戲過程更加富于表現力。
3.1 影響演員的柔韌性
形體教學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芭蕾基訓”、“中外民族民間舞基訓”、“古典與現代舞基訓”等內容。這些教學內容首先在于重點訓練學生的柔韌性,尤其“芭蕾基訓”會從學生最基本的日常體態著手強化柔韌性的訓練。包括行走、站立、坐、跪、跑、跳等人體基礎性的行為動作都會在“芭蕾基訓”得到矯正以形成最標準和優美的身體姿態。手位、腳位、小跳、把上等芭蕾舞蹈的基本訓練能夠促使舞者的肢體靈活程度與肌肉的力量與柔韌達到最佳狀態。經過了芭蕾的基礎舞蹈動作訓練的舞者能夠使身體姿態保持矯健、挺拔,在舉手投足中盡顯專業素質與職業美感。
通過形體教學提高演員身體的柔韌程度既能夠促進包括韌帶彈力、肌肉張力和關節與骨骼的相對運動等在內的身體各部分的功能協調,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體的體質和機能。正常情況下,彈性強的物質在延展性、伸縮性、可變形性等諸多方面較彈性差的物質具有更大范圍的可利用性。具體到人的身體方面,人體彈性出眾則能夠增強可屈曲性,也就是身體運動時的動作幅度能盡可能擴大,顯示出更加優美的體態。例如芭蕾舞蹈演員在表演過程中不僅能夠輕松地完成“一字馬”、下腰等基本動作,而且在很多跳躍動作中能夠使四肢和軀干屈曲到令人驚詫的角度,這些都是身體柔韌性達到足夠強度時才能實現的姿態變形。不僅如此,良好的柔韌性還能提高演員對自己身體各部分姿態的控制力,也就是無論軀體還是四肢的動作移位程度能夠達到大腦要求的高度或位置,不會出現柔韌性欠佳時大腦指揮不了肢體的問題。而可控性良好的肢體不僅能夠幫助演員順利完成舞蹈動作,而且可最大限度確保軀體不因劇烈運動出現損傷,既達到完成表演的目的,又可使身體安全無虞。
戲劇與舞蹈內在的深刻關聯對于戲劇演員身體柔韌性的要求同樣很高,尤其是茶戲中無論男女演員均會在戲劇表演過程中出現大量“三道彎”形態的動作或位移,例如男演員的“矮子步”中的高樁、中樁和低樁舞姿均是典型的“S”型“三道彎”,這樣的動作要求演員身體屈曲角度極大,對身體柔韌性提出了很高要求。演員的肩部、腰部、腿部、胯部中任何一處柔韌性欠佳都會導致整個身體姿態的變形,不僅影響視覺觀感,而且會影響到軀體和四肢的協調配合,進而導致舞蹈動作失敗。因此,系統完善的形體教學能夠促進茶戲演員身體柔韌性達到足夠的強度,使其在完成諸如“三道彎”等舞蹈動作時不僅姿態準確、到位,而且視覺效果美觀,同時又能確保四肢和軀干在舞蹈過程中的安全性。
3.2 影響演員的平衡性
這里的“平衡性”并不簡單地指演員肢體在完成戲劇表演過程中不失衡,而是指人體內外部的平衡和協調。由于形體教學中還包括利用大量古典和現代舞蹈基礎對學生的呼吸和運動進行共同訓練,這就能夠使學生掌握在肢體移動過程中與呼吸形成協調互動,通過調整呼吸配合身體舞蹈姿態的變化。這樣的平衡性訓練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在高強度運動過程中保持呼吸的順暢,使軀體的耗氧量維持在一個相對均衡的狀態中,不至于因為呼吸的時斷時續導致肌體的血氧飽和度下降而降低人體機能影響舞蹈動作的持續進行。另一方面,呼吸與肢體運動的平衡性能夠促進人體肌肉保持相對放松,也就是避免無規律的呼吸造成身體和心理出現緊張狀態,而緊張狀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身體動作變形、僵硬,這恰恰是包括舞蹈在內的一切運動的大忌。
在茶戲表演中加強形體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在舞蹈過程中與呼吸的配合程度,使學生的戲劇表演更加流暢、自然,使內在的呼吸和外在的身體姿態變化達到良好的平衡與協調。尤其是古典舞蹈基礎訓練中強調的“提、沉、沖、靠、含、仰、移”恰好也是茶戲表演中演員完成各種動作時需要使用到的技巧,原因在于中國古代戲曲表演藝術形式和古典舞蹈原本同宗同源,雖然隨著時代發展開始了各自不同方向的演化,但本質上相通的特點使二者在基本功練習時具有相同的原則和套路要求。古典舞蹈基礎訓練對呼吸的要求能夠直接運用到戲曲的程式之中,尤其是古典舞蹈訓練講究的含蓄、內斂與中國戲曲表演動作的要求如出一轍,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益。
3.3 影響演員的藝術表現力
茶戲是誕生并流行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茶產區的一類民間戲曲形式,其植根于茶園茶山又展示和體現普通茶農日常勞作與生活內容的特點使茶戲富于濃烈的茶鄉特色,其中的故事情節或矛盾沖突等都直接表現著茶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因此,茶戲中男女演員的舞蹈動作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其藝術表現力強烈,動作開闊、張力大,同時兼有江南水鄉民眾個性中特有的柔媚、婉約和茶人的吃苦耐勞又幽默風趣的品質特點。
而在形體教學過程中,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基礎訓練的要點與茶戲表演具有相同的契合點。傳統民族舞蹈來源于不同民族日常生活,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民俗民情及民族個性特點,比如觀看蒙古舞表演時,觀眾能夠感受到的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風情及游牧民族的豪爽熱烈,而欣賞孔雀舞則能夠體味亞熱帶季風氣候特有的濕潤和傣家靈秀慧黠的民族性格。利用民族舞蹈對茶戲演員開展基礎訓練既能夠讓表演者理解利用身體姿態和動作變化展示不同民族文化與風情的原則與特點,又能夠通過強化對肢體的協調控制能力提升藝術表現效果。茶戲表演者經過一定時間的民族舞蹈形體教學訓練后,能夠利用所學的民族舞蹈表演技巧和其中蘊含的美學基礎及舞蹈文化運用于茶戲的舞臺表演,不僅使身體姿態和動作表演更加到位,也能夠使其中的情感表達更加深刻、內斂,有助于增強茶戲舞蹈動作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1]馮光鈺.采茶戲音樂的生發傳播與變異[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2(4):5-14.
[2]李壽麟.牛田人.客家采茶戲源流考[J].嘉應大學學報,2003(1): 118-119.
[3]蔣燮.贛南客家采茶戲路腔曲牌-對花-的音樂形態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6(4):63-70
[4]陳孝余.博白客家采茶戲音樂研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1):16-24.
孫建偉(1974-),男,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形體教學、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