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靜
(貴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貴州貴陽550004)
民族聲樂演唱與采茶音樂文化的關聯性分析
鄺靜
(貴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貴州貴陽550004)
采茶戲音樂是茶鄉民俗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采茶音樂文化在以其獨特的內涵詮釋著茶鄉人民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的同時,也表現出了與民族聲樂不可分割的關系。采茶音樂以采茶戲為主要內容。該音樂形式在聲腔方面延續了民族聲樂的特點,在演唱內容方面都借鑒并傳承了民族聲樂的故事內容。
民族聲樂演唱;采茶音樂文化;聲腔;內容
采茶戲,是中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采茶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沒有采茶戲,就沒有采茶音樂文化。采茶戲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宋元時期,生發并形成于明清之際[1]。在此之后,采茶劇種經過長期的傳承與發展,不僅吸收了中國傳統戲曲這種獨特的民俗音樂文化,還逐漸融入了茶鄉當地民歌、小調的聲腔特點與故事內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特色。
中國的民俗音樂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既包含著中國古老而優秀的戲曲演唱文化又包含著各地獨特的民俗小調。
1.1 博大精深的戲曲演唱形式
中國戲曲文化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豐富多彩,而且包容甚廣、遍布全國各地、涵蓋“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劇種和以昆曲、川劇、湖南花鼓戲、東北二人轉等頗具代表性的各類小劇種。其演唱形式也是多種多樣,不過,總體來說可分為三大類唱腔。主要是:一、抒情性唱腔。該類唱腔在演唱時以慢速度、婉轉的曲調、繁重的唱腔和較強的抒情性見長;二、敘事性唱腔。該類唱腔在演唱時以中等速度、較為平直樸素的曲調、較多的字數和較為簡單的唱腔見長;三、戲劇性唱腔。該類唱腔在演唱時以起伏較大、節奏與速度變化較強烈的唱腔和可疏可密唱詞為特點。這三類唱腔作用各異,但都包含于戲曲演唱形式之中。充實了中國民族文化,也為采茶戲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1.2 平直樸素的民間歌唱小調
民間歌唱小調,即民歌小調,它是中國民族演唱音樂的構成要素之一。其內容構成和結構復雜多樣,組成部分之一茶鄉小調也種類豐富,且在不同的地區表現出來的聲腔特點也不一樣。不過,總體來說,它的唱腔特點也表現出了民歌小調較為平直樸素的一面,內容也主要為直接、委婉地表現民間生活。比如,無論是撫州地區流行的時調還是贛南采茶調,抑或是湖北的黃梅采茶小調都在調式上具有樸素的現實主義色彩,在演唱的時候隨意性較強。有時候會出現同調式不同調性或同調性不同調式的情況[2]。也正因為如此,采茶調這種民族音樂演唱形式才為采茶音樂文化提供了更多更為豐富的內容。
1.3 載歌載舞的演唱技巧
載歌載舞是中國民族聲樂演唱過程中另外一個頗具特色的演唱技巧。中國的民歌小調和戲曲一樣屬于民族聲樂,因此也大多數具有民族聲樂載歌載舞的特點。比如,中國古老的戲曲藝術是“載歌載舞的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它“以歌舞演故事”,以聲腔抒發感情。抒情性唱腔多用來表現人物深沉而細膩的內心感情;敘事性唱腔常用來交代情節和敘述人物的心情;戲劇性唱腔常被用來表現感情的強烈變化和激烈的戲劇矛盾沖突。而在采茶音樂文化中,這些演唱技巧也都被較為巧妙地繼承了下來。而即便是中國古老的民族聲樂——中國戲曲的舞蹈表現形式,也被采茶音樂文化繼承了下來,比如采茶戲中的“矮子步、扇子花、單袖筒”等舞蹈形式就是對戲曲中舞蹈形式的借鑒和傳承。
既然采茶音樂在演唱過程中與中國民族聲樂文化形式有諸多關聯,那么,采茶音樂文化的內容與民族聲樂演唱內容有相似之處也就成必然現象。
2.1 隨意+“土氣兒”=聲腔特點
中國戲曲雖然是中國傳統優秀民族文化中一朵瑰麗的奇葩,但是在21世紀的時尚青年眼里它就是一種十分“土氣”的鄉土文化。也因此,發源于戲曲并繼承了戲曲文化諸多特點的采茶音樂的聲腔特點也就被當代青年們很自然地定義為唱腔隨意并土氣的文化形式。不過,從中性的角度理解,這一論斷也確實說出了采茶音樂文化的特點之一。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講,正是這種土氣成就了采茶音樂,成就了這種文化。因為采茶文化本就根植于茶鄉,服務于茶農。因此,無論是故事內容還是其聲腔特點,都體現出了隨意性。隨意地唱茶農故事,隨意地抒發茶農的喜怒哀樂,不管是腔調還是內容都時刻連接著“土氣兒”。
2.2 源于又高于現實的舞蹈特點
采茶文化的“土氣兒”也向喜愛或不喜愛它的朋友們證明了一點,即:它是一種“源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的藝術形式。這一舞蹈形式的特點可以通過十分有代表性的“矮子步、扇子花、單袖筒”三種舞蹈略窺一二。“矮子步”來源于茶山之中的茶鄉人民出門采茶都要彎腰屈膝地爬過多座山頭的動作靈感,可以說,走現實中的“矮子步”是他們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單袖筒”和“扇子花”的動作程式則是出脫于茶鄉人民的采茶動作。因此沒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勞動,也就不會有采茶的歌和舞;沒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會有廣泛流行于我國南方許多省區的采茶戲[3];也就不會有內容豐富的采茶音樂文化。
2.3 借獨特的演唱襯詞抒發胸臆
筆者之所以稱采茶音樂豐富多樣,是因其在不同的地區有語言互不相同、曲調各異的多種采茶戲,譬如:僅僅江西就有15路采茶戲,它們因為根植于獨立的音樂土壤、使用不同的演唱語言而必須獨立冠名,不過,它們和其他地區的采茶戲一樣,都必須借用獨特的演唱襯詞抒發胸臆。另外,贛南和粵北的采茶戲中都有很多極富當地特色的襯詞。
如:(1)贛南采茶戲牡丹調,選自張宇俊演唱的《上廣東》唱段:花開(喂那個)牡丹,葉落又細,大妹妹那個細妹妹過來過來,哇你(衣嗬)知,伢去(呀那個)出門本當(你個)做生意,家中(喲你個)事(呀)情(該就你個)做生意,家中(喲你個)事(呀)情(該就你個)全靠你,家中(喲你個)事(呀)情(該就你個)全靠(喲呵)你;(2)粵北采茶戲牡丹調,選自劉吉增演唱、饒紀洲記譜之曲:(丑唱)牡(哇個)丹(子)開(里個)花葉(呀)葉有細,(哩)束多(哇里個)兄(呀)弟兩(呀)邊(哪)企。小弟(里個)今(哪)日初到貴地,白:(啰嗬)唱得(個)唔(呀)好包(哇)涵佢。(哩)唱得那個不好唔(呀)好包(哇)涵佢。
從上面兩個例子中可知,采茶音樂文化中有獨特的演唱襯詞,并且這些襯詞絕大多數都是為了抒發胸臆而用的(如贛南采茶戲牡丹調中第一句中牡丹前面的“喂那個”襯詞是為了表達牡丹花開時人們的喜悅心情;粵北采茶戲牡丹調牡(哇個)丹(子)開(里個)花葉(呀)葉有細,則是為下面歌唱主人公表達自己唱得不好時請大家多包含的羞澀之情,所以一句話用了多個襯詞,緩慢地道來自己的意思)。
對于民族聲樂和采茶音樂文化,綜上所述,可以八個字概括它們的關系,即:相輔相成,相聯相析。
3.1 采茶音樂演唱一脈相承于民族聲樂
中國的民族聲樂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樂府時期,當時朝廷的專門音樂機構采集民歌并加工整理是為了供統治者娛樂所用。正是統治者對音樂的喜愛促使了音樂的飛速發展,經過隋唐和宋元的發展,到元代時期,雜居的出現,讓中國民族聲樂在發展的基礎上有了可以被吸收、繼承的固定的曲調和聲腔。比如:采茶音樂文化中的民歌小調和采茶戲都有元雜居的聲腔曲調,撫州單臺戲——小調中《十二月采茶》《打彩》《銅錢歌》中大部分繼承采用了徵調式和宮調式。而在平時演唱時,如上文中的贛南采茶戲牡丹調和粵北采茶戲牡丹調也都繼承并發展了戲曲中的襯詞和拖腔的特色。
3.2 惟妙惟肖的動態美——對歌舞形式的繼承
包含采茶戲在內的豐富多彩的采茶音樂文化既然是在民歌小調和戲曲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而來的。因此,這類采茶戲的技巧不僅具有歌舞的形式還具有程式化、虛擬性的舞蹈特點。比如采茶戲中特別有名的三種表現形式“矮子步、扇子花、單袖筒”都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生活中采茶動作的真實、惟妙惟肖性,又有民族聲樂中亦唱亦舞的虛擬性和程式化。矮子步雖然是對采茶生活中爬山動作的模仿,但是也借鑒了戲曲文化中程式化的步伐,它與戲曲中小矮人(如武大郎)的步伐有相似之處。扇子花和單袖筒的表演形式則在表現現實的同時分別借鑒了戲曲中的扇子功和水袖舞。
3.3 同中有異,各有其語
雖然中國民族聲樂演唱和采茶音樂文化的關聯性非常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畢竟是同中有異的,比如它們有共同的特點:大多數不同地區的民族聲樂各用自己的方言。但是,正是這一演唱特點也造就了它們的同中有異。既然各種民族聲樂都采用本地區的方言,也就在語言上有了很大的區別。比如以“粵語方言”為代表的廣東采茶民歌,字音有包含上平、上上、上去、上入下平、下上、下去、下入、中入在內的九個不同的聲調,這就構成了粵語采茶音樂文化的一部分。而吳方言區自有以蘇州話為代表的采茶音樂,雖然現在部分地區的民族聲樂已經越來越趨向普通話化,但仍然掩蓋不了以方言為特色美的采茶音樂的審美性。
包含采茶戲在內的采茶音樂文化種類繁多,不僅特色鮮明,而且與民族聲樂一脈相承,為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我們不能僅僅因為其稱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因保護而保護,要從分析其和民族聲樂演唱的關聯性入手,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保護它,促進它的發揚光大。
[1]馮光鈺.采茶戲音樂的生發、傳播與變異[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2(4):5-10.
[2]呂彬.民族文化中的音樂表現——撫州采茶戲音樂文化的研究[J].音樂時空(音樂論壇),2014(22):79-80.
[3]何莎.南昌民歌與南昌采茶戲的演唱風格與唱腔特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
鄺靜(1987-),女,侗族,湖南宜章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聲樂教育,民族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