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倩
(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7)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紅茶文化與文學作品中的生態女性主義交織解析
宋倩倩
(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7)
18世紀50年代之后,紅茶在英國得到了真正的普及,與紅茶相關的衍生形式也逐漸在英國各領域流傳開來,由此產生了英國紅茶文化。生態女性主義開始出現在英國文學作品中,通過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文學形象,發出了女性渴望回歸自然,解放自我,提升女性地位的吶喊。由此,本文以維多利亞時代為時間軸線,以紅茶文化為出發點,以生態女性主義為理論基礎,試圖解析生態女性主義在紅茶文化與英國文學作品交織中的萌芽。
維多利亞時代;紅茶文化;英國文學;生態女性主義
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工業革命發展的高峰期,也被認為是英國經濟文化發展的全盛時期,所謂“日不落帝國”時代。這個時期,英國貴族階層奉行“早餐豐盛、午餐簡約、晚餐很晚”的三餐原則,因此下午時分,貴族小姐們開始流行食用紅茶配上小茶點,下午茶習俗開始流行起來。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紅茶已經得到了英國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歡迎,在社會各領域發展中也凸顯出了很高的潛在價值和深遠的意義。當紅茶由飲品變成一種特殊文化的時候,其也從側面推動了英國文學中生態女性主義的萌芽,發出了層層重壓下的女性聲音,給英國文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生機。
據喬治·斯當東爵士估計:“在英國,一年之內各個階層,年齡、性別的個人,紅茶飲用超過一磅”,這可以證明紅茶在18世紀末的英國得以普及。這一社會習俗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蘭斯特所言“我們相信和堅持去實現我們的夢想,是因為有了茶葉的影響,否則我們只能在失望中灰心從而放棄。”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飲紅茶歷史的全盛時期,當時也是英國工業革命爆發階段,在經濟、科學技術水平等方面都發生重大變革的前提下,英國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呈現出了一派繁榮景象。紅茶可以對抗由于水中細菌所引發的疾病,尤其是抵御痢疾,最初被視為一種藥用材料,而后轉變為消遣休閑飲品,由此紅茶才逐漸從貴族人群流通到了普通人民的生活中。紅茶的潛在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和運用,在地域特色和歷史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標志性生活文化形式,被稱之為紅茶文化。
2.1 紅茶文化在英國文學中的體現
維多利亞時代,紅茶作為社會潮流滲透到英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其潛在價值也逐漸得到了激發和延伸,致使很多文學創作者也積極投入到了對紅茶文化的運用和感慨當中,通過作品中對紅茶文化的融入,把英國文學推入了一個嶄新的高度。George Bernard Shaw(喬治·蕭伯納)曾說:“紅茶是我產生靈感的催化劑。紅茶代表了英國的一種藝術、一種藝術。”Sidney Smith(西德尼·史密斯)在其作品中提及:“紅茶是一種偉大的飲品,我真慶幸我能出生在紅茶問世之后。”英國著名文學泰斗曾在文章中以早中晚的順序分別對紅茶眷戀進行了描述,以此來對紅茶的獨特魅力進行謳歌和抒發,更有甚者將紅茶比喻為文章的靈魂、寫作的源泉以及創作的動力,很多作品中都充分體現出了英國文學愛好者對紅茶的垂青和仰慕,透露出紅茶的藝術氣息和濃厚底蘊。
在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作品中也曾對茶葉基于很高的評價,《唐璜》中采用比喻的方法將茶葉視為中國人的眼淚,這種比喻的手法巧妙地將茶葉與民族文化進行了連接,側面烘托了紅茶文化對英國的影響。
《四季隨筆》,被冠為英國文學中小品文的珍籍,出自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吉辛的筆下,寫于維多利亞時代末期,作者以自述的口吻,抒發了自己向往大自然的恬靜生活,洋溢著浪漫主義文采,以及發自肺腑的人生獨白。《四季隨筆》的獨特之處還在于,紅茶與散文結合后反映出輕松、雅致、不拘一格的生活態度,作品在對人物進行描述的同時,加入了對茶會細節和景象的描寫,進而襯托出作者對紅茶文化溢于言表的真實感受。
勞倫斯的作品《兒子與情人》也是膾炙人口的著作,文章中對英國家庭在喝茶中的禮節進行了披露,既證明了英國家庭對紅茶文化的苛求完美的心理,又表明了英國家庭對紅茶文化敬仰的態度。由此可見,在英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對紅茶文化進行關注和體現,表達了英國文學作品對紅茶文化無限崇高的敬意之情。
2.2 紅茶文化在英國文學中對女性地位的表析
簡利維斯在《勞動和愛:1850-1940年婦女的家庭經歷》中以吉米家進行了表述:姐姐對父親向來非常的服從,“父親他從不說話,當他想喝茶,就會用勺子敲打茶托示意姐姐給他斟茶。”家庭中的成員地位由于性別的不同尚有差異,男孩沒有做錯事的時候,女孩天生就應該為男孩服務。
維多利亞時代,中產階級被女王劃分為兩個陣營:男人的社會陣營,涵蓋政治、工作、運動、俱樂部等;女人的私人陣營,僅包括家庭生活。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和父權制傳統壓迫,導致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社會地位邊緣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生態女性主義開始在這個階段逐漸的通過紅茶文化,萌芽于文學作品中。
勞倫斯在《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故事的發展情節總是伴隨著茶會而走向高潮。查泰萊夫人在與麥勒斯分享了精致的紅茶及小茶點之后,找到了自己的最愛。這也是女性勇于跳脫出乏味的生活牢獄,找尋愛情歸宿的宣言。
英國小說家Charlotte Bronte(夏洛特·勃朗特)在《維萊特》中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典型英式下午茶之外,還在字里行間透露出茶桌周圍隱含出的女性社會地位。Elizabeth Kowaleski-Wallace(伊麗莎白﹒科娃欽斯基﹒華萊士)聲稱英國茶桌逐漸成為“一個性別場地,一個文明化進程發生的女性場所。”
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筆下的《曼斯菲爾德莊園》中,托馬斯先生總是讓其最寵愛的范妮沏茶,這凸顯出對范妮的認可;在小說《傲慢與偏見》中,每次晚餐過后,負責沏茶的總是家中最受到寵愛的長女本內特小姐。在維多利亞時代的紅茶文化核心,即“茶桌文化”的中心往往是享有為大家沏茶這一特權的女主人。文學作品顯現了社會現實,茶會為當時的女性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場所,沏茶是一種來自男性的肯定,是權利的賦予,肯定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小說家蓋斯凱爾夫人在《瑪麗·巴頓》一書中,描寫了工人階級出身的巴頓夫人堅守著“茶桌禮貌”的原則,展現出了不同于她所在的社會階層的女主人風采。女性再次通過“茶桌文化”將自己的形象和交際能力外化了,女性開始不再只屬于單個的家庭,她們也逐漸歸屬于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女性通過紅茶文化開始在無意識中走出家庭,走向社會。蓋斯凱爾夫人在描寫當時的英國茶葉市場時,提及瑪蒂小姐可以嘗試做東印度茶葉公司的代銷人。茶葉生意與女性身份之間搭上了關系,這一點相當的值得注意,因為只有在經濟上取得獨立才能真正實現女性的獨立,而不再將獨立局限于形而上的思想層面。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也毫無意外的圍繞紅茶文化、茶桌規則展開一場又一場的對話、一次又一次的無言對抗,不同之處在于女主角凱瑟琳心懷對鄉村生活的眷戀,卻在世俗影響之下選擇背棄自己的真愛,只能死后將靈魂縈繞著山莊無法離去。作者對大自然、對純潔愛情的向往一覽無遺,卻還是讓故事選擇悲劇結局,展現出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被傳統冠以“賢妻良母、男性附庸”這樣的觀念所束縛住了自己自由的思想及對真善美的追求,只能在“死后”才敢于做自己之想為。
而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則掀開了生態女性主義的新篇章。故事還是發生在淳樸的英國鄉村小鎮,圍繞著樸實生活的紅茶文化,家庭習俗、社會階層在書中一覽無遺。驚喜之處是女主角簡從始至終堅持“我們彼此平等”。簡是家庭教師,經濟獨立,讓她敢于追求向往的生活。作者借簡的舉動,向父權制發起了挑戰,將女性的細膩、堅定及對真善美追求的堅持展現得淋漓盡致。
由此可見,維多利亞時代紅茶文化對人民生活的深刻影響,它既制定了規則,給女性展示的平臺,也開始讓女性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茶桌對話,從單純的想要“更好的茶具”到想要“建立自己的權威”,進而實現自己對生活的追求。從紅茶文化到文學作家對茶的眷戀,從紅茶文化到文學作品的生態女性主義的萌芽,它們彼此交織,卻又互相推進。
由于時代、環境、社會階層的多重限制,紅茶文化也經歷了效仿、樂趣、合理花費等幾個發展階段之后逐步形成,但維多利亞時代鼎盛發展中的紅茶文化在規則制定、文化傳承等諸多方面仍處于雛形時期,這表現在文學作品中不成型的泡茶沏茶選茶,或貴族以紅茶的品質彰顯自身地位等方面。無獨有偶,這個階段的生態女性主義同樣也是不徹底的,同樣也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簡·愛》的作者夏洛特·勃朗特使用克勒·貝爾這一筆名面世了其大多數文學作品;《亞當·比德》的作者喬治·艾略特實際也是瑪麗·安·埃文斯的筆名,這都表現當時生態女性主義的不自信,停留于烏托邦的文字階段,遠未進入到實際層面,在女性集體抗爭之中又矛盾的呈現出無意識的狀態。但不能否認的是,雖然現實中的她們選擇了靜默,但小說中的人物卻代表著她們發出吶喊,作品中的回歸自然、女性主義已得到清楚的體現。這本身就具備了時代的開拓意義。
英國紅茶文化深深的影響著從個人到家庭、從家庭到社會乃至整個民族。英國作家通過她們的文學作品在不遺余力謳歌紅茶文化所傳達出的女性對生活的細膩感受,發出解放女性的呼喊,表達了回歸自然的渴望。維多利亞時代,紅茶文化與文學作品中生態女性主義的開拓、探索與發展,拉開了英國女性不斷實現自我抗爭的奮斗史。
[1]王曉焰.18-19世紀英國婦女的生活和工作狀況研究[D].四川大學,2006.
[2]劉章才.茶在英國的普及時間辨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7(19):5955-5956.
[3]馬曉俐.茶的多維魅力[D].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4]李莉安·里維斯·謝曼.19世紀英國的父女和領導階層[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59.
[5]蓋斯凱爾夫人.克蘭福鎮.劉凱芳,吳宣豪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第183頁.
[6]沈泓.論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中生態女性主義意識[J].蘇州大學學報,201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