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瑩
(四川商務職業學院,四川成都 611131)
基于互聯網模式下大學生茶文化創業項目的營銷策略研究
盧 瑩
(四川商務職業學院,四川成都 611131)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大學生的創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如何利用互聯網的特點并結合傳統產業的優勢開展創業活動,是大學生創業群體將面臨的策略問題。本文在分析了大學生基于互聯網創業的特點及茶業創業的表現形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何以茶文化為依托自創網絡茶葉品牌;精選細分市場;創新產品形式滿足消費者心理需求;以茶文化為依托將文化營銷與體驗營銷有機結合;特色茶館與互聯網平臺的緊密結合等互聯網模式下茶業創業項目的營銷策略,力求為推動我國傳統茶葉產業轉型升級做出貢獻。
互聯網;茶文化;大學生創業;營銷策略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代背景下,以創業促就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激發社會活力的有力措施。但創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創業要素很多,大學生明顯存在創業資源不足、資源整合能力差、創業經驗缺失、創業資金較少等問題,因此,選擇什么樣的創業項目,采取什么樣的營銷模式,成為大學生創業成敗的關鍵。茶業,作為我國傳統的優質農產品特色產業,創業產品選擇范圍廣、資金需求彈性大,通過互聯網模式營銷,具有產品展示性強、文化傳遞快、物流方便等特點,非常適合大學生創業。因此,探索大學生如何利用他們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通過互聯網平臺及互聯網的銷售模式,引入科技、文化創意等,對傳統茶葉產業及商業模式、規模及路徑進行創新,不斷增加茶業的附加值,推動傳統茶葉產業轉型升級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創業成為當下的熱點話題,成為降低全社會創業門檻和成本的新型創業方式。新時代的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是使用互聯網最為廣泛且熟悉程度較高的群體,他們在創業之初就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進入龐大的移動用戶市場,為創業事業的發展積累用戶群。互聯網創業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創業模式的新的發展方向,能很好地解決大學生創業面臨的創業水平不高,資金短缺,規模較小,推廣成本高的難題。由于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知識傳播的多樣化以及傳播路徑的便捷化,大學生創業者緊緊抓住當下機會,利用移動通訊建立自媒體以及利用線上互聯網社區論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作為創業產品和服務信息發布的平臺。在銷售過程中,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互動方式來加大產品的宣傳力度,并通過網絡平臺加強和消費者的互動與溝通,提高人們的關注度。近年來,思維敏捷,自主學習能力強,善于接受并利用新事物的大學生,在利用互聯網自主創業方面獲得了不少成功的案例。
茶的相關產業是我國具有特色的傳統產業,茶葉是中國傳統的優質特色農產品之一,是我國重要且收入穩定的經濟作物,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和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是茶葉的產銷大國,品類繁多,隨著茶葉深加工技術的不斷創新,通過跨領域的深入合作,開發了以茶為原料的相關產品,如茶飲料、茶葉籽油、茶酒、茶糕點和蜜餞等,同時促進了各種含茶功能成分的保健品以及含茶日用品的生產研發。此外,非物質文化的茶文化也帶動了與茶葉相關的文化產業的深化與發展,促進了茶文化與茶經濟的結合,推動了茶品銷售、茶文化旅游、茶館茶會所、茶藝表演、茶創意產品、創新產品以及茶衍生產品等相關行業的發展。茶產業涉及的創業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進入門檻低,開發潛力大,是大學生創業的優選平臺之一。
面對茶產業中名目繁多的創業項目,大學生以茶創業不應僅僅停留在賣茶、賣茶器、賣茶藝等方面,更多應該考慮茶文化、茶生活方式、以及茶背后所代表的生活和價值理念。茶文化內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主要表現在茶文化的依附性,作為產品附加值的產品實現形式,以茶產品為載體,通過包裝手段為茶產品提供文化附加值,以文化形式為茶產品的營銷服務,從而實現以文化促銷售的目的。其二主要表現在茶文化的獨立性,作為獨立文化產品的實現形式,不再依附于茶產品本身,而發展延伸為一種新的文化業態,不以茶葉的銷售為直接目的,而是努力實現茶文化的產業價值,將傳統的茶產業轉化成為體驗產業,文化產業。
因此,大學生基于茶文化的創業項目既可以關注茶文化在茶產品銷售過程中的運用,設法在傳統的茶行業中,挖掘出更具時尚元素,文化元素,更注重消費者精神與體驗層面的茶文化創業項目,同時也可以關注獨立的茶文化產業價值,可以將茶葉與旅游業相結合,開發茶旅游項目如休閑農家樂,主題線路游,茶科教基地等形式。此外,新茶餐廳或茶館也可以成為學生創業較好的選擇。面對多樣化的茶文化創業項目,此文以茶葉的網絡品牌塑造及利用互聯網促進茶館經營為例,為大學生在茶文化創業方面提供一些思路。
基于互聯網模式下的茶文化創業項目的營銷策略既包括利用互聯網的方便、成本低廉以及跨越時空的優勢,線上賣產品,也包括利用互聯網的多媒體性、良好的交互性及人性化的特性推動茶館、茶餐廳,茶旅游等線下服務業的線上宣傳與推廣。
3.1 以茶文化為依托自創網絡茶葉品牌
互聯網作為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改變了傳統產品的營銷策略,大學生創業團隊應當遵循網絡營銷的特點,從茶產品的品牌包裝設計,產品創新等方面考慮其銷售策略。如何找準有效市場,塑造優質網絡品牌形象,是網絡創業者面對的主要問題。因此,大學生在以茶創業方面可以利用年輕人豐富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以茶文化為依托尋求茶產品本身以及產品形式層面的創新,打造屬于自己的茶文化品牌,借助互聯網的銷售模式,了解用戶需求,傳播品牌價值。讓傳統行業的茶品牌既守得住傳統,也跟得上時尚。為消費者打造一種時尚的茶生活方式。
3.1.1 精選細分市場
大學生創業團隊根據其資源、資金等各方面的局限性,應當拋棄傳統的大眾市場,而聚焦于某一類細分市場,深入挖掘消費者的獨特需求,從而打造細分市場中最受青睞的精品。因此大學生的創業團隊可以通過精細的市場細分,精準的市場定位打造茶行業中小而美的自創品牌。當下是一個知名品牌與小眾品牌并列的時代,新的茶葉品牌可以將視線轉移至80、90后新生代的需求,賦予茶葉年輕時尚的品牌特性。傳統的茶行業給消費者的是一種傳統感,歷史感,而忽略了鮮活的當代人文情懷,因此很難做出差異化品牌。據2014年中國茶產業總報告顯示,我國綠茶的主力消費者目前主要集中在25-29歲,隨著80后,90后逐漸成為傳統行業消費的主力軍,年輕消費群體的飲茶需求以及喜歡追逐新概念的消費心理應當成為創業者關注的對象。此外,隨著女性消費群體的數量呈現上升趨勢,性別也可以作為茶葉市場細分中的一個有效變量。
3.1.2 打造特色網絡品牌,傳遞品牌特質與產品訴求
茶葉品牌的年輕化和時尚化是大學生創業者們值得嘗試的方向,在提煉出茶文化元素中博睿,寬容,和諧等內涵的基礎上,將更多的時尚元素以及當下消費者關注的健康、生態的理念融入品牌塑造中。此外,品牌的塑造還可以以茶葉生產基地最具有影響力的地域特征,地域文化特征為素材,打造出無法模仿和復制的獨特魅力與個性特征。例如來自臺灣的原創品牌掌生谷粒,品牌塑造將這些農產品背后的故事附加其上,結合歷史文化,當地的風土人情,人文情懷和臺灣人對土地的熱愛,創造了一個有故事,有態度,有情懷的品牌。
3.1.3 創新產品形式,滿足心理需求
在產品的創新上,創業團隊可以尋求開發多元化的新產品,將商品以茶為核心向各類型食品拓展延伸,推動茶葉多樣化消費形態。此外,還要力求產品形式的創新,更多的考慮當代年輕消費者的心理及體驗消費需求,將美學、創意及文化等元素融入產品形式層面的設計中,研發更符合消費用戶喜歡的產品。產品形式力求多元化,產品包裝應該突破傳統,設計精美大方符合人性化特點,讓消費者在品好茶的同時,增強藝術享受。例如獲得了2014年德國紅點設計獎的小金魚茶包,就是結合設計和茶道的軸心之作。設計者將茶包制成小金魚的造型,茶包經過熱水的浸泡,舒展之后如同一只小金魚在水底游動,生動可愛的形象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3.1.4 利用社交網絡,引發高效傳播
介于傳統營銷模式中,渠道結構較為復雜,中間流通環節的層層加價,主流廣告媒介宣傳費用高等特點,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業者,可以依賴于免費的社交媒體進行產品宣傳,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雙向溝通,線上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結合時代熱點,制造有趣的流行內容,線下通過大量的集體創意活動來加強和消費者的互動與溝通,例如和各大旅游景區合作,以歡樂健康茶旅游為主題,加大產品的線下推廣活動。帶領消費者參觀體驗茶園風情,了解茶葉的種植、初制、精制和茶文化,塑造品牌形象;舉辦有特色的茶藝表演大賽,舉辦茶文化節等活動,線上的品牌推廣與線下有趣的茶文化體驗互動結合,加強與目標客戶群的雙向溝通,以此擴大品牌知名度,加強品牌與消費者的粘性。此外,在線上的媒體宣傳方面要善于制造引發消費者樂于轉發的傳播點,與線下形成互動,以增強粉絲粘性。
3.2 以茶文化為依托打造特色茶館
互聯網的發展不僅促進了線上商場及產品的銷售,同時對于線下實體店以及服務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信息傳播模式的變革,網絡成為一種對外發布信息的有效工具,為線下的銷售經營聚集人流量,同時為商家與消費者提供交流互動的新窗口。因此,大學生的茶館創業項目不僅要考慮對于傳統茶館經營模式的創新,同時需要基于互聯網思維來擴展業務。
3.2.1 文化營銷與體驗營銷的有機結合
隨著茶葉消費形式的多樣化和人們日常交際休閑生活的需要,茶館與新茶餐廳也成為茶葉消費的一個新去處,成為年輕創業群體比較關注的創業形式。較之于傳統茶館以賣茶為主的經營模式,大學生創業群體更加注重打造具有特色的主題性茶館,將飲茶文化與消費者體驗有機融合,將茶文化與跨界文化有機融合,打造出新的營銷特色,并以此尋求獨特賣點,避免同質化經營。茶館或茶餐廳經營過程中應不斷增加茶館與消費者互動體驗的內容,不斷更新體驗主題,可重點考慮茶館如何在保持傳統茶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增設一些新的體驗項目。既可以將傳統文化中的相聲、雜技等融合到茶館經營中,同時也應考慮到年輕消費群體的精神追求與生活情趣,可以將琴棋書畫、陶藝攝影、插花藝術、茶類糕點制作等項目有機融入茶館的主題活動中,以此迎合年輕消費群體的需求。讓喝茶成為一種時尚,讓走進茶館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例如成都茶樣子專為年輕的白領階層及時尚的家庭主婦,每月開設一次插花課,特邀臺灣插花大師前來教學,同時推廣臺灣茶及臺灣茶文化,讓消費者一邊品茶一邊插花;或者每周定時開設油畫培訓課程,不僅為茶館創收,同時為茶館增添新功能,意在培養消費者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讓茶館成為現代人休閑娛樂,陶冶情趣的好去處。此外,茶館在服務的延伸方面,可以考慮舉辦地域茶文化主題沙龍,旅游定點服務,委托代辦養壺,茶藝活動策劃等項目。
3.2.2 茶館創業項目與互聯網平臺的緊密結合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普及,帶來了商業模式的創新,新媒體時代下成長的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都離不開以互聯網為基礎來發展業務,即便是茶館及茶餐廳的經營也無法離開互聯網的支撐。他們將O2O的營銷模式帶入茶館經營中,充分利用互聯網聚合和傳播的優勢,將線下茶館的商品及服務信息推送給線上客戶,并以茶館為基點打造地域茶文化的社交平臺或朋友圈,通過互聯網掌握客戶數據,提升對老客戶的維護和營銷效果,培養高粘性顧客群。如何利用網絡建立線下關系網和線上朋友圈來促進茶館經營是資源匱乏的大學生群體在創業初期應當考慮的主要問題。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個性化的服務定制;利用互聯網低廉的費用實現與顧客的溝通,了解客戶心理。以軟營銷的方式達到促銷推廣的目的。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引領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新生代的創業者應該緊抓時代脈搏,充分利用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結合的優勢,尋求以創業促發展的新契機。面對一個茶葉資源大國,大學生以茶業作為創業的具體項目層出不窮,當然面臨的問題即有共性也有個性,因此,分析大學生基于互聯網模式下的茶業創業及營銷模式創新,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本文僅以茶葉網絡品牌的塑造及推廣以及茶館的經營等共性問題為例,為大學生基于互聯網模式的茶文化創業提供有效的營銷策略,有關更多的個性化的策略,還需要今后更深入的研究。
[1]林瑋.“茶文化”產業價值實現形式的演進[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沈學政、蘇祝成.具有文化特質功能型農業的發展模式:以茶文化與茶產業為例[J].浙江農業學報
[3]文瓊.成都主題文化茶藝館的創新經營研究[J].農業考古
[4]吳志攀.“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局面何以形成?—對北京大學部分青年校友創業情況的觀察與初步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四川商務職業學院院級重點課題“基于大學生微信營銷創業實踐的高職創業教育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142YKB01)。
盧 瑩(1985-),女,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營銷策劃、消費心理、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