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尚周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鄭州 451150)
論大學必修英語教材中關于傳統茶文化內容引入的必要性
張尚周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鄭州 451150)
多年來人們在英語教學領域的探索,為革新教材內容提供了便利化途徑。在英語教材向中國本土化轉變的進程中,茶文化為教材內容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本文從大學課程中必修的英語教材入手,客觀描述其在整個大學必修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教材與茶文化結合的角度,從側面反應內容創新的多元化,深入研究了茶文化引入大學英語教材的重要作用。
大學必修;英語教材;傳統茶文化;引入
茶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化趨勢下,作為吸收借鑒的內容被引入大學必修的英語教材之中,成為英語教學的體現方式。
得益于殖民統治時期的擴張,英語已然成為全球應用區域最為龐大的語言。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離不開英語的參與。正是由于這樣的使用頻率,才使得英語進入大學課程體系成為必修內容。
1.1 英語教材的地位
英語語言相對于中小學課程中的語文教學,都是起到了基礎語言課程的作用。大學內在大一新生入學時,英語課程的設置會基于高中時的英語知識體系進行鞏固和深化。而基礎課程的組成則會因學校以及專業而產生差異化。如藝術類的院校或者專業,會更加注重專業課程基礎知識及英語的學習。而典型的高校必修課程,則涵蓋了英語、高等數學、思政教育等課程。無論是哪一個類型的高校和專業,大部分都會將英語和思政作為必修。這就凸顯出英語在必修課程體系中的地位。這種地位的來源和鞏固,是由于大部分的專業課程在提高升華的階段,都或多或少地會有與外國文化,特別是以英語為母語標志的文化的交流。因此,英語教材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手段,作為語言工具進行廣泛的涉獵和交流。
1.2 必修英語的內容
必修英語的內容在長時間的教學時間中已經被固化下來。按照語言工具的基本要求,其大致可以分為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具體教學內容。而聽說讀寫都要基于足夠的詞匯儲備。因此包括大學必修英語教材在內,各個階段的英語教學內容都離不開對單詞的強大記憶要求。例如,在典型的高校必修英語教材中,會以首字母的排列順序羅列出文章中有可能涉及到的生詞。然后對生詞從詞性、意思、組合、用法等方面進行解釋。其中,含義一項有可能還要涉及到多個內容,以豐富在不同環境下的語義。其所羅列出的內容都是默認學生需要進行記憶掌握,并且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能夠熟練運用。這種必修英語的方式和內容是無差別化的,針對所有不同專業的高校學生開設。因此其中的內容就包含了除專業性課程知識以外的大部分基礎性英語內容。
1.3 教材內容的多元化
大學中英語教材的目的在于通過文章,讓學生觸類旁通了解詞匯、語法、翻譯等英語教學的基本元素類內容。因此,各種文章包含此內容都可以拿來作為英語教材的內容。這個特點使大學中必修的英語教材呈現多元化的風格。在大學中經典的必修英語教材——“新概念”“新視野”等課程體系中,大部分會以生活場景的形式,以對話、文章等表現方式,來順便展示出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這就為茶文化作為場景之一,加深學生對茶葉種植、生產、加工、包裝等方面英語知識的學習理解,從而編入大學必修英語教材提供了機會。
大學必修英語教材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無論課程內容如何變換,都離不開生活中的基本場景。如:天氣、交通、位置、距離等展開對話。因此,在內容中引入茶文化內容,可以帶來新鮮血液以及創新的學習角度。
2.1 具化英語教學方式
大學英語落地后實現教學育人的目的,總是需要具體的載體來作為支撐。例如各類主題的文章、對話,就是大學課程落地后具化了的教學內容。引入茶文化內容,也可以成為具化英語教學方式的一種選擇。教材以對話的形式展開,中西方兩個人之間就品飲茶水展開交流,分別對茶葉的營養成分、沖泡方式、口感味道等進行一問一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既可以掌握與對話相關的語法知識,也可以就與茶葉有關的名詞和相關知識進行學習。除了這種對話的方式,英語教材還可以通過對茶葉的科學文章的簡介,以及對茶葉飲用規模、范圍等進行介紹的形式。
2.2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在英語教學在中國高校中大規模推廣的過程中,始終有種聲音,覺得中國人的生活范圍主要限于國內,或者以“唯我獨尊”的觀點,認為學習英語課程是西化的表現,不應當將其作為必修課程內容。將傳統茶文化引入教材,就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既能掌握了西方的語言知識,又能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播。例如,英語教材以中國典型的普洱茶為對象,從茶葉的種植環境切入,圍繞茶葉生長所需的必要條件進行描述。這樣設置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即使是中國學生,對于傳統茶葉的種植環節也缺乏必要的認識。這樣引入種植環節的科學描述,從而對普洱茶葉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另一方面,普洱茶葉茶樹的種植,要涉及土壤環境條件、氣候濕度與溫度、營養物質與水等各方面的描述,這就極大增加了英語應用的方面,從而為出現各種英語新的詞匯、表達方式、語法等知識點提供機會。
2.3 強化英語教學效果
在過去大眾化的英語教材中,之所以教學內容不能百分之百被學生所記憶和吸收,是因為教材內的課程內容趨同。這就意味著在組成一篇文章的語句中,大部分在結構、內容、語法等方面類似。這種無特色的文章結構容易讓學生產生記憶障礙。引入中國傳統茶文化,可以創新英語教學的結構、方式和內容。茶葉在經過采摘后還需要經過殺青、揉捻、翻炒、晾曬等加工環節,才能制作成為被人們飲用的茶葉成品。以此為模板,將加工過程用英文的形式表達出來呈現在高校學生面前。茶葉的加工順序不容有錯。這種邏輯思維形式強的記憶過程,能夠將所學的英文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系統記憶。對文章中茶葉加工動作相關的名詞和動詞就能夠輕松被學生掌握了。
大學課程中必修的英語教材有多個為茶文化內容映入的契機。從英語基礎知識的角度,可以增加與茶葉相關術語的詞匯量的學習;從文章主題的角度,可以大量引入與茶葉種植、加工、沖泡技巧等主題相關的文章;從文章類型的角度,應當不拘泥于記敘文一種形式。
3.1 茶文化相關術語的翻譯
英語教材中引入中國傳統茶文化最直接也是最容易實現的方式,就是在增加詞匯量的方面,以茶文化相關術語為主要體現。例如,在茶文化相關的名詞性詞匯方面,可以從茶具入手。將沖泡茶葉過程中所需的茶碗、茶壺、茶漏、茶夾、茶針等進行名詞性翻譯,并附上該名詞所表示的物品在茶葉沖泡過程中的具體應用和作用。再例如,在茶文化相關的動詞性詞匯方面,可以從茶葉的沖泡過程入手。許多著名的優良茶葉品種,需要歷經繁雜的沖泡過程才能展現出應有的良好色澤和氣味。洗茶的方式,開水的溫度,沖泡的時長和次數等,都能變為英文教材課程中描述的對象。這些在名詞和動詞性方面的引入,除了讓學生能夠掌握茶葉相關術語的翻譯方法,也能夠使之加深對名詞、動詞引申為其他用法的印象,從而實現舉一反三的效果。
3.2 茶文化理念植入英語選材
在英語教材所選文章的主題方面,可以選擇與茶文化理念相關的內容。例如:茶文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沉積了人們對于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具體來看,在人生思考方面,清茶的品飲,往往代表了飲茶者對世間名利的淡泊,從而產生平淡、致遠的和諧心情,講求與世無爭,方能愉悅自己的心情,實現自我價值。在宇宙哲學思考方面,茶葉往往被人們賦予了柔和、和諧的內涵,在吸收了道家、儒家等各個流派的思想之后,崇尚與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從容應對時間與空間的變換。這些對茶文化理念的體現和闡釋,都能作為英語教材中的選題內容。得益于常規生活場景的描述已被學生司空見慣,這種更加偏重于中式思考方式的文章主題更能討學習者的興趣和重視。
3.3 茶文化引入英語教學模式
茶文化引入的方式并不是僅僅局限在與文章的生硬結合,還有許多其他的結合方式。例如:在文章的類型選擇上,除了記述性的文章,還可以以對話的形式來展示茶文化相關內容。在知識點的揉和上,可以作為學生額外增加閱讀量的閱讀理解模塊,不要求增加學生的知識點和詞匯量,只作為增加語感和閱讀量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設置為聽力材料和口語朗讀材料,讓學生分別以聽力和口語的方式,將茶文化內容作為訓練聽和說能力的載體。而且,在教學方式的創新上,可以改變以往一對多的教學模式,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以茶文化內容為主題展開交流。
大學中的英語之所以作為必修,是為下一步交流和專業課程的深入作為工具課程來設置。其內容涵蓋了作為語言工具的基本元素。經過長時間的積淀,有了茶文化等眾多的融合主題內容。其中之一的茶文化引入大學必修的英語教材,可以當做英語實現教學任務的具體實現方式。在掌握西方交流工具的同時,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得益于茶葉的系統流程,還能夠強化學生們對知識點的掌握。在教材中引入茶文化,可以從增加術語詞匯、植入茶文化理念、創新教學方式等方面著手。
[1]尹廣琴.大學英語教材課文選材問題初探——以《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為例[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06):129-132.
[2]范春霞.高校英語教材本土文化課文的設置[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152-155.
[3]任莉.從語義轉換的角度探討茶文化語言在英語翻譯中的規范性意義[J].福建茶葉,2017(02):177-178.
張尚周(1982-),男,河南周口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和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