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紅,賴福聰
(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西贛州 341000)
中外茶文化差異與《茶經》翻譯研究
曾春紅,賴福聰
(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西贛州 341000)
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和傳播,茶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極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在當前世界各國的經濟與文化交流過程中,茶葉貿易十分頻繁,大量的茶葉名稱,以及與茶道相關的詞匯也隨著茶葉一起流傳到國外。英語是世界通用的語言,以英語中茶文化相關詞匯為研究對象,是當前研究茶文化翻譯研究者的主要任務。本文即從兩個方面出發,首先分析了中外茶文化的差異,然后進行了《茶經》文化內涵及翻譯問題研究。
茶文化;差異;《茶經》;翻譯
1.1 物質差異
首先,從茶葉的種類上來看,我國的茶葉類型多種多樣,主要有紅茶、綠茶、黑茶、烏龍茶、白茶、花茶等。每一種茶葉有著不同的特點,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受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我國文化賦予了不同茶類不同的品性。在中國的茶文化思想里,綠茶口味醇香,飲用時能讓人感覺身心放松,釋放壓力。與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主要格調相一致。因此,在中國,綠茶是最受歡迎的茶類。但是在英國,紅茶是最受歡迎的茶類。與英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英國人在飲茶時,更加關注的是茶湯的色澤,而且更傾向于濃郁的茶香。英國人在飲茶時,往往還會往紅茶湯中加入牛奶或糖等,讓茶味道更濃郁。
其次,從茶點上來說,中國的茶點種類十分豐富,常見的有水果、堅果等。英國人飲茶時,常常以面食糕點,或者肉類食物作為茶點。
再次,在中國與英國茶文化當中,對于飲茶場所的選擇也有很大差異。中國的飲茶場所大多是茶館,而在英國人們對于飲茶的場所通常沒有固定的名稱。一般在英國的貴族中,都將其飲茶的地方稱為茶室。
最后,從茶具上來說,同英國相比,中國比較關注飲茶的茶具。在中國的茶具中尤以紫砂茶具和陶瓷茶具為主,這些茶具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種類豐富。且都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代表。紫砂茶具和陶瓷茶具代表了一種高雅、內斂的文化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相一致。英國對茶具也十分講究,他們體現出的是一種向往自由的思想內涵。
1.2 制度差異
由于茶在中國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因此,在中國古代的諺語中,有許多對茶葉生產、管理等的描述和記錄。例如,對于茶葉生產的季節,以及不同季節產出的茶葉的特性的描寫。如谷雨春茶、春茶苦、夏茶澀等。這些描述都體現出了我國對于茶文化的關注,為后來的茶葉生產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據。在茶文化制度上,英國與中國相比,主要體現在給服務人員小費的傳統上。英國直到現在還保留著給服務人員付小費的習慣。這種習慣與飲茶密切相關。在英國上流社會,人們通常都會在茶室中飲茶。而在英國人飲茶的同時會有一位侍者將一個寫有快捷服務英文字母縮寫的上鎖小木盒放在飲茶的桌子上,如果飲茶的客人需要侍者提供此種快捷服務,就要往盒子里投放一個硬幣。后來,這種投放硬幣的習慣就成為了給服務人員付小費的傳統。
1.3 行為差異
無論是在哪個國家,在生產茶葉、銷售茶葉、飲茶時,都會形成一定的行為模式。中國與其余國家在這些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在中國的傳統中,茶被視為一種待客的標志,飲茶的時間和儀式,都是由招待的這位客人的身份來決定的。客人入座時,主人就開始敬茶。在沏茶時,茶水以八分滿為最佳,茶水溫度要適宜。在英國,一天中人們飲茶的時間通常都固定為4次左右,分別為早茶、下午茶、中午茶、睡前一杯茶。由于英國人對于飲茶的需求大,因而就會刺激茶葉的消費。英國在整個世界上,屬于茶葉進口和消費大國。
1.4 價值差異
茶葉與近現代產生的飲料不同,由于生產工序復雜、傳統悠久等因素,已經賦予了茶葉更深刻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都包含著自己國家文化的烙印。將外的茶文化進行對比發現,中西方賦予茶的更深層次的審美體驗,以及文化內涵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國的茶文化當中,融合了中國的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內涵,形成了極具包容性、質樸高雅的茶文化內涵。在英國,飲茶的價值凸顯的較為強烈的一面即是在社交禮儀中,它代表著一種自由、高尚、尊貴的思想內涵。
1.5 茶道上的差異
中國人在飲茶時,十分關注茶道。在茶事活動當中,往往會融入社會倫理道德的內涵。人們通過品茶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目的。通過飲茶來達到個人精神上的升華。在中國茶文化的歷史上,茶文化內涵也存在許多次的調整。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現了返璞歸真的潮流。不再像以前那樣刻意追求水的質量好壞,也不再過分講究貢茶的事。將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茶湯本身的味道,以及茶文化傳達出的思想內涵上。從而實現個人精神層次上的提升,達到心靈上的慰藉。在中國現代社會當中,茶文化的主要價值在于休閑、社交上,還體現在茶葉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與世界其余國家的文化交流上。在英國,飲茶習慣最早是在皇族形成的,皇族人會選用一些優雅的茶具飲茶。到了后來慢慢發展成為社會中的一種社交茶會,從而延伸出茶文化禮儀。例如,在擺設茶具、插花、蠟臺等時,要伴隨著音樂和舞蹈。這些習慣是英國皇室貴族高雅文化傳統的體現。
2.1 儒家
茶文化突出體現出儒家思想中的禮儀與秩序方面。儒家思想的觀念早在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期,開始上升到社會統領地位的。在我國的茶文化當中,在飲茶的前后都有不同的禮儀形式。經過長久的發展,飲茶的禮儀也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慶祝方式,而逐漸成為一種道德、信念的表達。不僅體現出了深刻的思想道德層次,更體現出了茶文化對人的思想行為的感染力。體現出了我國人民追求恬淡、高雅的生活形式,以及平和善良、彬彬有禮的待人之道。經過時間的積淀,飲茶的禮儀已經形成固定的系統。
2.2 道家
《茶經》當中體現出了道家思想中“自然而然、循序漸進、遵循自然法則”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經》當中闡述了這些思想。《茶經》傳達出了相一致的文化思想內涵。它認為飲茶既是一種審美的過程,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過程,傳達出了一種返璞歸真的文化內涵。陸羽在《茶經》當中傳達出了這種思想,在飲茶前的準備階段,在飲茶的環境上,在飲茶的茶具上,以及在后來品茶過程中的感受上,無不體現出了人內心對自然、平和的追求。
2.3 佛家
在西漢末期,佛文化傳到我國,這種文化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的文化傳統思想,茶文化必然也透露出了佛文化的深刻內涵。首先,茶道是佛家弟子修行的一種方式,在佛家弟子修行時,飲茶可以幫助他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其次,茶道與佛家思想有一種共通之處,都注重個人的體悟。這種思想的共通,就形成了茶道與佛家統一的追求,即對真、善、美的追求。
3.1 詞匯層面
《茶經》是盛唐時期的文化創作,因此都是運用文言文書寫而成。這就給《茶經》的翻譯帶來了較大的難度,翻譯過程中力求清晰、嚴謹。《茶經》當中涉及到了許多的專業術語,如“四之器”,代表了幾種飲茶器皿,包括“風爐”、“筥”、“炭撾”、“火筴”和“交床”等。而“二之具”主要指的是“籝”、“甑”、“貫”等器皿。這些專業術語是翻譯中的一大難點,是外國人難以理解的部分。因此,在對這些詞匯進行翻譯時,最好避免直譯,如“炭撾”不要翻譯為“char-coalmallet”。外國人很難將這種組合的詞匯與實際意義結合起來。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多關注對其形狀、用途、特征等的描繪。以“火筴”為例,我們可以注重其“扁平形似剪刀”的特征進行描繪。還可以運用該文言文詞匯相對應的現代漢語詞匯或口語詞匯來進行翻譯。例如,在現時期,“火筴”還被稱為“火筯、火筷子”等,我們就可以根據這樣更加口語化的詞匯來翻譯成外語。
3.2 文化層面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而體現出茶文化思想內涵,也是《茶經》翻譯工作中的難點和重點。《茶經》中有許多對于我國茶文化,以及茶事活動的描述,這些都體現出了深刻的東方文化哲學思想。而且也包含了茶道、茶詩等的茶文化藝術形式。國外的茶文化雖然受到我國茶文化的影響,但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屬于其自身的文化內涵。因此,翻譯工作者在翻譯時,不能將這種文化進行一一對應。在當前,我們建議多的就是采用補譯方式。例如,在對《茶經》中的“神農氏遍嘗百草”等內容進行補充說明時,要讓讀者了解茶故事體現出的文化內涵。“神農氏”可以進一步補充上“also known as the Emperor of the Five Grains,lived some 5,000 years ago”。從而顯示出茶文化背后的中國思想烙印。
中國傳統的茶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思想內涵,它是對中國文化的映射,體現了人與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等。茶道、茶德是茶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茶文化當中道德價值的重要體現。因此,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注重中外文化的對比研究,認真處理詞匯、文化層面的翻譯問題。
[1]何瓊.《茶經》英譯的幾個問題——以FrancisRossCarpenter和姜欣等英譯本為例[J].農業考古,2013(5):201-205.
[2]何瓊.《茶經》文化內涵翻譯的“得”與“失”——以FrancisRoss Carpenter英譯本為例[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62-67.
[3]魯利萍.《茶經》中的文化內涵及其英譯得失[J].福建茶葉,2016(2):215-216.
[4]姜欣,姜怡.引領中華茶文化互文傳承與傳播的典籍《茶經》[J].農業考古,2014(2):167-170.
[5]葉靜.30年來陸羽《茶經》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農業考古,2012(2):134-142.
[6]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計算的典籍翻譯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
[7]許萍.中國茶文化英譯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
曾春紅(1977-),男,江西瑞金人,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語言學。賴福聰(1978-),男,江西信豐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