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瑩瑩
【摘 要】舞蹈能夠直觀表達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充分表達舞者的內心感受,其姿態優美,高雅莊重,吸引了許多舞蹈愛好者學習。然而,舞蹈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簡單的技巧教學,基本功、身體條件、藝術感悟力、生活閱歷、音樂節奏感,以及科學的教學方式缺一不可,領悟其中的情感內涵是學習舞蹈的關鍵。
【關鍵詞】舞蹈;學習;情感內涵;表現力;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J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159-01
舞蹈是最具現實表現力的藝術門類之一,它能夠直觀地表達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充分表達舞者的內心感受。舞蹈姿態優美,高雅莊重,對于塑造形體、陶冶情操等有著顯著作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現代人對高雅藝術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許多人接觸、認識并喜愛上了舞蹈。筆者是江蘇省鹽城市歌舞劇院的一名專業舞蹈演員,從事舞蹈表演15年,近兩年因為年齡原因逐漸淡出一線舞臺,空閑時間也從事一些舞蹈教學、培訓工作,對于當下的舞蹈教學有一些個人的感悟。
日常的舞蹈教學、訓練中,很多教師、學生過于關注舞蹈技巧,忽視了舞蹈的魅力和其中的情感內涵,這是有違舞蹈藝術初衷的。舞蹈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簡單的技巧教學,基本功、身體條件、藝術感悟力、生活閱歷、音樂節奏感,以及科學的教學方式缺一不可,領悟其中的情感內涵是學習舞蹈的關鍵。筆者結合多年的舞臺實踐和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幾點意見,供舞蹈初學者和愛好者參考。
一、夯實基礎技能,培養身體條件
良好的舞蹈表現力是建立在舞蹈基礎動作之上的,評價個人舞蹈功力時,舞者的反應速度和平衡感是主要衡量標準。舞者個人的身體協調度是表現舞蹈的重要途徑,在專業訓練中能夠提高舞者的舞蹈技巧。要想提高自身的舞蹈素質,一方面要訓練基本技巧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培養訓練自我感覺。要想完美展現舞蹈動作,需要舞者全身心地投入,在表演中,手指和腳趾動作能夠看到舞者的舞蹈表現力,還有更多細節也能得到展現,舞者要把握表演過程中的每個細節,將每個動作都賦予感情,這樣的舞蹈感染力是可想而知的。
二、感悟生活,提高藝術想象力
在舞蹈教學中,創造性舞步的展示需要具備舞蹈想象力,教師要將舞蹈訓練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藝術表現力的內在潛能。藝術高于生活卻又來源于生活。同樣,舞蹈中的形象也源于生活,舞蹈形象在表現生活的過程中又審視生活,在表達人物心理時,通過過理性的分析和全身心的感受,切實將自己融入到所要表達的角色中,舞蹈表現力才會展示得淋漓盡致。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豐富他們的想象力。
在面對生活事物時可以對比想象,看到花朵要與舞蹈中的相關樂器相聯系,如牽牛花和軍號的形狀就不謀而合。看到春雨時,就應該聯想到萬物復蘇的場景。這樣的想象、聯想,能夠使學生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將自己的感情自然地融入到作品中,全面展示舞者的舞臺表現力。
三、把握音樂節奏,培養學生舞蹈表現力
音樂與舞蹈是一對孿生兄弟,二者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之一就失去了藝術魅力。在音樂的幫助下,舞者的動作更加靈活、豐富多彩、富有動感,在動作、音樂與舞者的感情融為一體時,舞蹈表現力更是“不期而遇”。舞蹈表現的最高境界就是動作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在感情世界中去欣賞音樂的律動,將音樂擴散到舞臺四周。
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音樂節奏感鮮明的同學,其舞蹈表現力明顯高于音樂節奏感較弱的同學。在評價舞蹈表現力時,音樂節奏感也是一項標準。在教學中,教師也要給學生講清楚音樂的節拍,加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還要全面地給學生介紹音樂的主要類型,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節奏,提高學生的舞蹈表現力。
四、因材施教,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好的學生離不開好的教師。舞蹈教師要轉變觀念,在如今的教學中,學生不僅需要獲取知識,更需要教師教授舞臺技巧和舞臺能力。教師要勇于嘗試創新各種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習各個民族民間舞時,就可以使用情境教學法,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各民族的文化紀錄片,讓學生對其民族文化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將學習的重點放到舞蹈學習上,這樣,學生在掌握民俗民風的基礎上,能更準確地把握民族舞蹈的精髓。教師還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教學。教師在日常學習中要仔細觀察學生,發現學生在舞蹈表現中的不足,對內心自卑的學生不能置之不理,要多鼓勵他們,和他們進行深入交流,掌握其思想動向,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要逐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在學習中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舞臺表現力和表演意識。
參考文獻:
[1]顏曉燕.試論學前教育新師資的職業培養導向[J].學前教育研究,2006,(Z1).
[2]陳潔.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J].邯鄲學院學報,2006(1).
[3]李文琦.淺談對幼師專業學生的舞蹈教學[J].江西教育,2008(15).
[4]田靜.中國舞蹈名作賞析(1949-1999)[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