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佩+常穎
摘 要: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是大學畢業生掌握專業技能和基本職業能力的綱領性保障,是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的基礎依據。哈爾濱理工大學俄語專業自2004年成立至今,根據專業教學效果和市場需求,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兩次修訂,以《高等學校俄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標準》為指導,以理工院校為依托,尋求新時期俄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
關鍵詞:俄語;本科;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1-0070-03
哈爾濱理工大學俄語專業成立于2004年,2005年9月第一次招生。目前共有俄語專業教師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講師4人,助教2人。每屆本科招生人數為50人,文理兼招,不限語種。在十年發展中,俄語專業以《高等學校俄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標準》為依據,視教學質量為第一目標,并努力順應時代新要求,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至今已有2005版、2010版和2015版三版人才培養方案。
一、2005版俄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一)培養方案的內容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扎實的俄英雙語語言基礎和比較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在外事、經貿、文化、新聞出版、教育、科研、旅游和企業等部門從事翻譯、研究、教學、管理工作的俄英雙語應用型人才。
畢業生應具備的素質:了解我國有關的方針、政策、法規,了解我國和對象國的社會和文化。
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掌握扎實的俄語語言學、文學及相關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具有較熟練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具有較好的漢語表達能力和基本調研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進行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專業方向:A:俄英雙語、B:科技俄語、C:經貿、旅游俄語。
主干學科:外國語言文學。
主干課程:俄語精讀、視聽、會話、泛讀、寫作、翻譯理論與實踐、報刊選讀、文學作品選讀、俄羅斯文學史、俄羅斯概況、俄羅斯影視作品欣賞。
(二)課程設置
為實現培養目標,使本科生具備必需的素質、知識和能力,該版人才培養方案將課程體系分為公共基礎課與人文、社科、經管類素質課,技術基礎課,專業平臺課,專業方向課,任意選修課五部分。其中人文、社科、經管類素質課為學校開設的共同課,而公共基礎課則是針對專業具體需求開設的公共必修課。圍繞培養俄英雙語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這一專業特點,在該版的公共基礎課中開設了七個學期的“第二外語”課程。此外,根據理工院校的特點,在第二學期開設了“數學”課程。
俄語專業知識由技術基礎課和專業平臺課兩部分構成。技術基礎課包括基礎俄語、俄語精讀、俄語會話等開設多個學期的核心課程。專業平臺課則開設在高年級,是專業知識的進階階段,包括俄文寫作、俄語口譯、多學科閱讀等。
專業方向課是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根據本校特色和就業領域調研為提高本科生就業競爭力而開設的課程。該版培養方案設有三個專業方向,每個方向在第六、七、八學期開設四門課程,課時總數為136學時。俄英雙語方向的課程包括英美文化、英美寫作等。科技方向的課程包括科技俄語語法、科技俄語俄譯漢。
任意選修課主要針對的是培養本科生基礎的科學研究和調研能力,讓本科生了解俄語語言學、俄羅斯國情等本學科的理論研究方向。
在理論課程之外,還設有實踐性教學環節。該版培養方案除畢業設計之外,只在第七學期開設了一門為期兩周的翻譯實踐,安排在學期末進行,以集中訓練大四學生的俄漢口譯互譯能力。
(三)培養方案的特點
2005版俄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哈爾濱理工大學俄語專業首次制定的培養方案。在制定之前,對國內眾多開設俄語專業的高校進行調研,走訪多個用人單位,在綜合本校實際情況和調研結果的基礎上,以專業教學質量為根本,力求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因此技術基礎部分的課時占到總學時的60%。以此為基礎,面對市場上俄英雙語和科技俄語人才的供需失衡所形成的極大就業缺口,加大對零起點學生英語和科技俄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根據課程難度在三個學期遞進式設置四門專業方向課程,形成較完整的知識套系。
二、2010版俄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一)培養方案的內容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堅實的俄語語言基礎和交際能力,較強的經貿能力,一定的英語交際能力和計算機操作能力,掌握廣泛的人文學科和科普知識,綜合素質高,能從事外貿、外事、教育和科研等部門工作的應用型俄語專業人才。
畢業生應具備的素質:對獨聯體國家社會、政治、文化等有較廣泛的了解,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
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俄語語言學基本知識、俄羅斯文學基本知識、俄羅斯國情文化基本知識、專業俄語基本知識。
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
專業方向:A:俄語語言文學、B:科技俄語、C:經貿俄語
主干學科:俄語語言文學
主干課程:基礎俄語、高級俄語、視聽、會話、閱讀、寫作、筆譯、報刊選讀、俄蘇文學史及作品選讀、俄羅斯概況、影視作品欣賞。
(二)課程設置
2010版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與人文、社科、經管類素質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平臺課和專業方向課四部分構成。其中人文、社科、經管類素質課由8門必修課和3門選修課構成。公共基礎課設有3個學期的“外語”課程和1個學期的“現代漢語”課程。
學科基礎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必修課包括掌握俄語基本專業知識的核心課程,如基礎俄語、高級俄語、俄語會話、俄語視聽等。選修課則主要針對提高學生的口語與閱讀能力,包括俄語語音語調、俄羅斯影視作品欣賞和俄文報刊選讀3門課程。專業平臺課仍主要開設在高年級,以夯實學生俄語書面寫作和培養其人文素養為目的,設有俄語應用文寫作、俄語筆譯、俄蘇文學史及作品選讀等課程。
專業方向課由方向必修課和選修課構成。該版的人才培養方案仍是3個專業方向。每個方向的必修課設在第五、六、七學期開設,共四門課程,課時總數為120學時。俄語語言文學方向的必修課包括俄羅斯藝術文化簡史、現代俄語通論等。科技俄語方向的必修課包括工程概覽、科技俄語翻譯等。經貿俄語方向的必修課包括國際貿易實務、旅游俄語。專業方向選修課也開設在第五、六、七學期,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所選方向的認識,將知識結構向縱深發展。
2010版的人才培養方案豐富了實踐性教學環節,開設了技能訓練、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和學年設計環節。開課學期從第一至第八學期,課程包括俄羅斯文學評論、俄語口譯、俄語演講、俄語戲劇表演、寫作技能訓練等。
(三)培養方案的特點
2010版人才培養方案是在第一版人才培養方案實行5年后的首次修訂。此次修訂是按照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為契機,以畢業生擇業為參考,經過多次專家討論和答辯確定而成。在5年時間里,有兩屆學生參加了俄語國家專業水平八級測試,五屆學生參加了俄語國家專業水平四級測試,過級平均率分別為70%和90%。在校學生多次參加國內外俄語競賽,都取得了優異個人與團體成績。這表明制定的第一版人才培養方案是可行的。但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課堂接受程度,學習成績,在國家俄語水平測試中發現的問題在新版培養方案中對課程設置進行了調整。
首先,意識到漢語素養對俄語專業學習的重要性,因此去掉公共基礎課中的“數學”,開設了“大學漢語”。其次,調整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分配,將俄語實踐語法從專業平臺課(第五學期)調整到學科基礎課必修課(第一、二、三學期),將俄羅概況從技術基礎課(第四學期)調整到專業平臺課(第三學期),將經貿俄語從專業方向課(第六學期)調整到專業平臺課(第五、六學期)。該調整保障了學生對基本專業知識的全面掌握,也將學生接受專業知識的次序合理化。此外,變更了專業方向,不再開設俄英雙語方向,改設俄語語言文學方向,由對雙語人才的追求轉變為對俄語精鉆人才的培養。最后,科技方向中新開設的工程識圖和工程概覽課程的授課教師由哈爾濱理工大學在俄羅斯獲得博士學位的理工類教師擔當,既保障了課程講授的系統性和準確性,也保障了學生對工程類俄語詞匯的掌握。
三、2015版俄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一)培養方案的內容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人文素養,掌握俄羅斯語言、文學和國情文化知識以及基本的科技和經貿知識,具備俄語運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和創新能力,能從事涉外工作、語言服務以及俄語教育并具備一定研究能力的多元化俄語人才。
畢業生應具備的素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具有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廣闊的國際視野。
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掌握俄語語音、詞匯、詞法、句法等基礎知識,具有熟練的聽、說、讀、寫、譯言語技能,掌握基本的科技和經貿知識,掌握俄蘇文學發展史及與俄羅斯相關的歷史、地理、社會、文化等各種國情知識,掌握第二外國語語言知識。
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基本的第二外國語語言運用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實際工作能力。
主干學科:外國語言文學、中國語言文學。
主干課程:基礎俄語、高級俄語、俄語語法、俄語視聽、俄語會話、俄語閱讀、俄羅斯概況、科技俄語閱讀、經貿俄語、現代漢語。
專業方向:A:科技俄語、B:經貿俄語
(二)課程設置
2015版俄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包括通識類課程和專業課程兩部分。其中通識類課程分為人文、社科、經管類必修課程和通識選修課。在必修課程中,開設了四個學期的英語,包括第一、二學期的英語二外,第三學期的英語口語實踐和第四學期的商務英語口語。通識選修課提供了工程概覽、工程識圖理工類課程工學生選擇。
專業課程由專業核心課和專業選修課兩部分組成。專業核心課包括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平臺課。學科基礎課仍然由使學生掌握俄語專業基礎知識的俄語語音、基礎俄語課程支撐。專業平臺課則是以提高學生俄語水平,完善其對俄羅斯基本認識的晉級課程,包括高級俄語、俄語翻譯創新實踐、俄蘇文學史及作品選讀。
專業選修課包括模塊選修課,學科、專業任意選修課和專業模塊任選課三部分。模塊選修是根據專業方向設置的配套課程。每個方向設有3門課程,開設在第五、六、七學期。學科、專業任意選修課是針對全體俄語專業高年級學生設置的選修課,提供了7門課程,學生需從中選出4門選修。該模塊課程旨在加深學生俄羅斯語言學方面的知識,拓寬學生對俄羅斯了解的層面。專業模塊任選課則是為選擇具體專業方向學生開設的對專業方向知識補充和深化的課程。
2015版培養方案的實踐教學環節更加多樣,設有言語技能訓練、學年論文、語言實踐、翻譯實踐、筆譯實踐、專業實習等多個環節。開課學期是第二至第七學期,周數為2—6周,多為學期末進行。
(三)培養方案的特點
該版培養方案將培養多元化俄語人才為目標,整合了課程體系,突出了本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課程體系由2010版的四個組成部分調整為通識課和專業課構成的兩個部分。通識課以專業特點為出發點,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因此細化了英語教學內容,加大了漢語課程的比重,加強學生的英語口語表述能力和漢語素養。
在課程體系中的專業課部分以高等學校俄語專業教學大綱要求保留了核心課程,同時提供模塊選修課與專業任選課,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與能力選擇專業方向,加深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新版的實踐教學環節更加注重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校外與境外實習基地的建立,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真實的社交環境中,借助哈爾濱世博會和俄羅斯高校短期進修的平臺,在實戰中鍛煉學生的聽、說、譯技能,使他們直接感受俄羅斯國情文化,加深對所學語言國家的認識。
新版的培養計劃重視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對授課方式和授課環節進行改良,增加翻轉課堂和創新課堂的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創新精神,培養其善于思考、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四、新時期俄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特色
三版俄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培養目標,專業方向,學分設置,課程體系,授課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教學實踐的不斷探索和時代新要求下,培養目標從2005版的俄英雙語應用型人才調整為10版的適應不同工作單位的俄語人才,在2015版培養方案中定位為多元化俄語人才。目標定位日趨明朗,培養方向實際可行。
培養目標的調整也相應地引起專業方向的調整。在新版的培養方案中,專業方向從最初的3個更改為2個。將專業知識與科技領域和經貿領域知識相結合,既保證了對基礎專業知識的掌握,也更加符合理工院校的特點,可以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與國家經濟發展,形成鮮明的專業特色。
三版培養方案的總學分從185學分降為174學分,總學時也從3034學時縮減到2472學時,其中專業課學時縮減了700多學時。在此情況下,要保證專業知識的完備性與系統性,必須要合理安排通識課與專業課的比例,高效利用通識課,在掌握必備的人文政治素養基礎上,設置與專業培養目標密切相關的課程,與專業課一起構成豐滿堅實的知識框架。因此2015版的培養方案重新調整了通識課課程,側重其中英語與漢語知識的教授,并且將俄語授課的工程類課程引入課堂,深化相關的專業知識。實踐教學環節比重呈遞增之勢,越來越強調在實訓中提高專業水平,拓寬文化視野。
授課方式和考核方式也發生了一定變化。以培養具有思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新型俄語人才為目標,在保持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改革授課方式,借助翻轉課堂和案例分析,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俄語翻譯創新實踐課等新型課程中,以學生為課堂的主導,在此過程中提高其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多元化奠定根基。考核方式也從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全程檢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避免突擊復習的學習方法,利于學生形成扎實的知識功底。
經過對培養方案的兩次修訂,哈爾濱理工大學俄語專業逐漸明確依托理工學院特色,善用理工院校資源,將專業基礎知識與模塊知識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切實從經濟與文化發展角度,為國家培養所需的俄語人才。
參考文獻:
[1]全國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俄語教學指導 分委員會.高等學校俄語專業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 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