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琿+李曉娥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有利于解決農林院校學生的思想及心理問題。文章從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關系入手,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有效途徑,即充分運用網絡平臺;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整合;重視校園文化,確保農林類院校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關鍵詞:農林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1-0091-02
一、農林類高校大學生思想與心理現狀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飛速發展,截至2014年,我國共有高等農業院校多達83所,在校生多達100萬人,每年為社會輸送26.8萬余人[1]。筆者通過對西部某農林類高校在校生發放問卷,梳理出農林類高校大學生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狀況以及心理狀況:有20.6%的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不感興趣,33.6%的大學生欠缺基本的政治理論知識以及心理健康知識;15.7%的大學生家境貧寒,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感到自卑;45.3%的大學生認為所學的專業沒有發展,對自身未來就業前景表示擔憂等等。這些問題制約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了有效應對這些問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對農林類大學生的培養來說,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在探討如何在農林類院校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這一問題之前,首先十分有必要對二者的相同和相異之處加以描述,這不僅有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而且有利于在此基礎上分析出二者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首先,就二者的相同之處來看,主要體現在:(1)二者同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前者屬于認識的理性階段,而后者屬于認識的感性階段,二者都包括對人的思維機制和行為方式的探索,都弘揚積極的信念和價值觀,都傳遞健康樂觀、奮發向上的動力和情感。(2)二者的目標定位具有相似處。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面向人的教育,它們同屬于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注重培養人的崇高的理想追求、堅定的科學信念以及優良的道德品質等[2]。前者側重對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是直接且正面的;而后者更關注人的潛意識,側重心理疏導與啟發,是間接且側面的。
其次,就二者的不同之處來看,主要體現在:(1)從教學方法上看,作為意識形態的載體和途徑,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注重灌輸與滲透,注重教師的施教,通過政策解讀、榜樣示范、理論說服等進行宣傳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著重溝通和疏導;強調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性,通過情感溝通、輔導咨詢、團體活動等方式來幫助指導學生。(2)從學科分類看,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文史哲類學科,其主要從總體上、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去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心理健康教育是介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其主要側重研究分析人的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3)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培養健全人格、就業指導等。(4)從教學效果的評價上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和政治理論知識的掌握為評價標準;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以及相應行為的改進為評價標準,評價方法主要包括自我評價法、他人評價法以及洽談法等[3]。
因此,在把握農林類高校學生心理特點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似處和相異處的基礎上,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自特點,結合二者的內在的一致性,就為二者在農林類院校的有機結合創造了可能性。在實踐過程中,要以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實事求是等一系列原則為指導,以期使農林類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方法更加科學化、具體化。
首先,“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工作的出發點,也是二者結合的歸宿處。農林類高校應立足于學生特點,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在理論教育與實踐探索中踐行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作為頂層設計者的高校教育管理層面可以反思現行的教育體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查看其中有無改進空間,徹底鏟除當前教育缺乏人性關愛的病灶。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還是心理健康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個體差異,及時更新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觀念,努力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發揮農林類院校大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他們的主動參與度[4]。在教學評價環節,把學生的發展情況,尤其是把思想認識的更新、心理素質的發展、價值觀的改變作為評價學生的重點。
其次,農林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做到思想領先,不但要“防患于未然”,也要“防微杜漸”。因為一旦學生的心理問題引發一系列不可挽回的事故,到那時再去亡羊補牢,追查責任,必然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被動的局面。
最后,農林類院校在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過程中,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隨著我國社會邁入社會轉型期,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隨著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的變化發生著轉變。然而,部分大學生的思想依舊保守,一時難以接受多元化的大學生活;部分大學生由于家庭貧困產生了自卑心理;部分學生裹挾于冷門專業與嚴峻就業形勢之間迷失了方向,以上等等,不一而足。農林類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從這些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出發,立足于新形勢,正確看待本校大學生的思想變化以及心理需求,因勢利導,對這一受教育群體進行積極的引導。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既要求教育者不照搬書本理論、不回避大學生心理問題,又要求教育者尊重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準許學生在思想上有一個反復思考和認識的過程[5]。同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將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起來,既要抓住帶傾向性的思想問題,在課堂上進行普遍教育,又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想問題,因地制宜,做好個別教育。
三、農林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途徑
基于這樣的認識,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為了在農林類院校深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聯,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至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思政教學融入
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由于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主要圍繞著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及思想品德課的內容展開,對于心理健康的內容涉及不多,因此,高校可以適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的比例,并引入價值辨析、心理劇、行為訓練等活動形式,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由于思政課堂往往側重理論灌輸,學生接受度不高,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偏重運用與滲透,因此要加大課內外間接的、內隱的、與大學生心理相結合的教育影響因素;最后,針對部分學生群體存在的專業偏見問題,農林類院校可以在課堂中加入專業思想教育,幫助學生充分認識所學專業,解讀國家的農業政策,了解農業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感受本校農林名師的風采,增強學生的專業自豪感以及學習興趣,端正學生的思想態度。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整合,構建思政—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當前我國高校尤其是農林類院校普遍存在專職心理教師隊伍嚴重不足、兼職心理健康輔導人員專業知識匱乏的情況,高校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問題,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知識豐富的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同時加強兩支隊伍對彼此學科的業務掌握程度,經常組織兩支隊伍成員的溝通交流會。
(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
健康教育整合營造良好的環境
當前部分農林類院校在育人理念上出現重治輕德、重應用輕基礎、重技術輕素質的現象,不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部分農林院校單純地把校園文化建設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或是學生課余社團活動,或者僅僅把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喊口號、管學生的層面上,未能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主體性與自我性有機結合的特點;部分農林類院校受地域限制,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及課外活動趨于單一化,限制了學生的視野。農林類院校應該打破故步自封的傳統狀態,創新校園文化建設,依托獨特的專業優勢以及地理優勢,傳播獨具特色的校園聲音。
綜上所述,在當代新形勢下,農林類院校要積極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探索,不斷開拓新的思路。農林類高校可以通過牢牢抓住網絡平臺這一新戰場,努力創新思政課堂教學,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結合,積極營造良好、和諧的校園文化等途徑,最大程度地激發引導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及情感共鳴,使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心理活動符合時代的要求,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1.
[2]王福臣,翟媛媛.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 教育整合的思考[J].淄博師專學報,2013,(1).
[3]劉志芬.關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的思考[J]:職業 圈,2007,(10).
[4]陳志鴻.以人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 [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5]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