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佳+王亞軍
摘 要:基于協同創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文章從校企合作現狀出發,分析了基于協同創新理念的校企合作問題及成因,并以黑龍江科技大學為例,提出了基于協同創新理念的校企合作路徑。
關鍵詞:協同創新;校企合作;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1-0080-02
“校企合作”是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是高校和企業結合,以不同教育方法、理念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教育模式。“協同創新”是高校和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結合不同特征和需求主體間的良好協同合作,最終達到創造價值和優勢互補的目的。
協同創新校企合作是高教改革的重點工作,《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中就提出“理論教學與科研實踐要緊密結合,學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要密切配合,形成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新模式”,胡錦濤同志提出“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交流合作、協同創新,真正實現資源共享”,明確了協同創新理念下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近年來,黑龍江科技大學高度重視協同創新校企合作的發展,以協同創新校企合作為目的,以資源共享為手段,通過合作建立技術平臺,培養工程技術能力強、理論水平高的教師隊伍和復合型人才與高素質員工隊伍,以期達到協同創新的校企合作新模式[1-2]。
一、校企合作現狀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企業傾向于希望高校培養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但由于我國大學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的單一,尤其是大學擴招后,很多年輕教師從學校到學校,本身的工程實踐能力有所欠缺;在學生生產實習和掛職鍛煉過程中,由于企業得到的益處相對較少,實習流于形式,導致很多畢業生理論知識掌握較好,而實踐動手能力不足,滿足不了企業的需求。同時,社會對企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業能保持不斷的創新能力,擁有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具有安全的生產環境和較強的盈利能力。而企業受困于智力資源不足,企業員工整體素質欠缺,導致對創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擁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師資隊伍的大學,擁有較強的資金和人力資源的企業,兩者合作創新成為目前很多高校和企業聯合的新模式。
在煤炭企業和高校聯合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方面主要的模式有西焦煤霍州煤炭集團與國內8所煤炭高校的合作,學校的教授、博士、青年教師可以到企業掛職鍛煉,可以結合現場實際情況解決企業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同時掛職鍛煉教師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這樣就能實現校企雙方雙贏,不僅解決了我國企業因為研發資源不足,限制了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問題,同時有力地擴大了企業的文化宣傳和知名度,這種模式對于企業來說,是直接的受益方;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則是間接的受益方。這種模式的缺點是企業投入比較大,時間周期比較長,學生受益不直接,對于高校的人才培養無直接幫助。
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在協同創新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許多研究工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黑龍江科技大學張國華教授主持完成的校企共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注重學校人才培養,重點是高校和企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共建,注重實習教學,著眼點在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注重教師科研成果與現場實際的結合。該模式的運行擴大了學校影響,轉化了學校科技成果,取得較好的社會經濟價值,缺點是實施難度較大,校企之間利益失調,協同關系比較困難[3]。
二、基于協同創新理念的校企合作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缺乏支撐主體與支持平臺
協同創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和企業相互合作、資源共享,保障和諧發展的協同創新,因此保障系統正常運行的平臺顯得非常重要。平臺建設至關重要是協同創新校企合作的前提,大多數校企合作缺乏穩定的支持平臺,導致高校、企業難以享受各種優惠政策,政府、高校和企業之間溝通不暢以至于大量信息資源不能共享,降低了高校和企業合作交流的積極性。
(二)缺乏內生動力
協同創新的校企合作最缺乏內生動力的是企業,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協同創新的校企合作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短時間內未必能產生經濟效益,而且政府給予高校和企業資金與政策支持也不夠,這些都降低了企業參與協同創新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和熱情,僅有的一些成功經驗,企業也只是在變相使用高等院校的廉價勞動力,因此企業的參與度是協同創新校企合作的關鍵,需要加大企業參與協同創新校企合作的動力。
(三)缺乏足夠的社會服務能力
社會服務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之一,高校和企業創立的“產學研”一體的培養模式,學生不僅可以參與企業的研發、生產等環節,對學生畢業后對企業的服務能力有明顯的提高,但是大多數高校和企業創立的“產學研”一體的培養模式只流于形式,學生在技能方面的特色也不鮮明,高校對企業新技術研發也未能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最終導致高校培養的學生社會服務能力明顯不足。
(四)缺乏足夠的教育資源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缺乏“雙師型”教師,師資結構單一、不合理;缺乏科研能力強、創新意識強的教師;缺乏企業經驗豐富,有較強實踐指導能力的教師。這就很難擔當企業的科研研發和技術攻關項目。另外,由于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的不同導致高校和企業之間重復建設,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這就導致教育資源的嚴重不足。
三、基于協同創新理念的校企合作路徑
以黑龍江科技大學協同創新校企合作為例,在分析協同創新校企合作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幾條構建協同創新理念校企合作的策略和路徑[4-6]。
(一)構建協同創新平臺,政校企整體聯動,資源
有效整合
目前,政府、高校和企業的思想觀念迫切需要轉變,其應認識到協同創新的重要性。政府制定優惠政策,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高校需要制定校企合作創新性方案,在招生規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需要按照企業的崗位需求來確定,政府、高校和企業要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促進資源的有效整合,避免重復建設,構建協同創新平臺,實現“政府主導、多方合作、資源共享”的局面。
(二)實施協同創新品牌戰略,與地方經濟協同
發展,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結合黑龍江科技大學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外的先進成功經驗,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大力支持并鼓勵教師將研究成果轉化為企業產品研發的技術核心,將自身的優勢學科專業打造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融入到地方的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中,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達到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目標。
(三)培養“雙師型”教師,“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提升科研服務能力
針對黑龍江科技大學“雙師型”教師比較缺乏的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利用黑龍江科技大學與企業共建的黑龍江省礦業研究院和實習基地,充分發揮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讓帶隊實習的青年教師可以參與到企業現場的科研活動中。同時我們要聘請高層次現場管理人員來學校交流合作,努力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學校和企業開展廣泛的技術項目研發和科研服務項目,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協同發展,提升科研服務能力。
四、構建協同創新理念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只有政府、高校和企業各個主體共同和諧發展,形成協同創新校企合作的強大動力,這樣校企合作才會具有長久性、高效性,才會具有活力,黑龍江科技大學應該構建穩定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7-8]。
(一)構建“政策優惠、互利共贏”的保障驅動機制
當地政府、高校和企業需要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和成果,制定適合協同創新校企合作的優惠政策,引導高校和企業之間開展深度廣泛的合作交流,設置專門服務于校企合作的部門,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績效考核機制,使高校和企業互惠互利實現真正的雙贏。
(二)構建“務實合作、規范有序”的運行管理機制
高校需要成立專門負責校企合作的部門,規范校企合作的管理和運行,根據企業的反饋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標準。高校和企業需要務實合作,選派最優秀的教師和工程師進行合作交流,確保達到最優的合作交流。高校相關的管理部門需要制定相關的規范和條例,在加強學生考核管理的同時確保學生的根本利益。
(三)構建“專項投入、文化融合”的監督評價機制
保障協同創新高校和企業的合作需要制定完善的監督評價機制,保證有專項資金的投入,實現資金的專款專用,并建立監督管理機制。校園、企業文化有所不同,要尋找校園、企業文化兩者的結合點,要實現兩者的融合就需要求同存異,促進兩者的理解和溝通,最終實現市場經濟引導下的文化融合。
(課題組其他成員:康宇、王洪粱、沈斌、張強、吳瓊。)
參考文獻:
[1]易啟明.加強協同創新推進校企共贏——湖南汽車工程 職業學院校企合作實踐與思考[J].當代職業教育, 2014,(12).
[2]董馨,吳薇,王奕衡.基于協同創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 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7).
[3]姚紅,戴文靜.湖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協作共同創新現 狀研究[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
[4]張建敏,郝國森.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協同創新模式研究 [J].科教文匯,2015,(2).
[5]劉吉如,彭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與發展 ——“協同創新”[J].新課程,2014,(7).
[6]蔡德彥.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本科生機制研究——以廣 西大學為例[D].南寧:廣西大學,2015.
[7]鄧秋實.校企深度合作辦學機制的探究[D].哈爾濱:哈 爾濱理工大學,2014.
[8]何海艷.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本土化的研究——以湖南省 示范性高職院校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