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薇
【摘 要】電視新聞作為大眾媒介中最具權威性的報道形式之一,肩負著引導輿論導向的責任,而電視新聞播音作為信息傳播過程中最為直接的一環,更容易在其播報中彰顯出新聞的立場和態度,從而影響公眾的情緒、判斷和行為。因此,電視新聞播音倡導主流價值觀,對社會形成正確的導向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就目前電視新聞播音的“向善”引導方式,即正面引導方式予以論述,并就其具體體現形式加以分析,明確電視新聞媒體傳播者的責任以期指導播音實踐。
【關鍵詞】電視新聞播音;向善;輿論引導
電視新聞作為大眾媒介中最具權威性的報道形式之一,肩負著引導公眾輿論的責任,而電視新聞播音作為信息傳播過程中最為直接的一環,更容易在停連、重音、語氣、節奏以及內在語的表達中彰顯出新聞的立場和態度,從而影響公眾的情緒、認知和行為。倡導主流價值觀,積極、向善的引導,可以有效地作用于社會公眾輿論,弘揚報道中的“善”,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生活中本來不缺乏“善”,媒體的責任就是要去發現和放大。在遵循新聞規律、堅持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之上,向社會傳播“善”的理念,是電視新聞播音應當肩負的責任。“語言傳播的任務之一就是去惡揚善,它對善的弘揚主要體現在:通過語言傳播行為,讓人們認同共同的善,形成懲惡揚善、人人趨善的社會氛圍。”[1]電視新聞播音通過對受眾的影響和引導,使受眾對自身價值以及社會價值形成正確的認識,在認清善惡的同時,形成“向善”的追求,而這種對“善”的引導主要體現在對和諧社會環境的構建和對受眾美好心靈的塑造上。
一、做好宣傳溝通,構建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大以來,新聞播音事業在“以人為本”和“三貼近”原則的指導下,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緊跟時代潮流,奏響主旋律,在為社會創造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具體來說,其作用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實現:
第一,真實記錄社會進步。每一個地區的電視新聞節目都是該地區社會發展的忠實記錄者,電視新聞播音員用真實、準確、生動的有聲語言記錄下鮮活的歷史,記錄下中華大地上的點滴變化。比如, “《新聞聯播》的有聲語言表達不僅以內容吸引人,更以語言傳播創作主體高山流水之表達在受眾中熏染出無數知音,以高屋建瓴之見地引領人們穿過迷霧,看透本質。”[2]所以,當人們聽到《新聞聯播》的播音時會說這是黨和政府的聲音,這是人民的聲音,這是中國的聲音。事實上,我國的新聞播音也正應該如此:在宣傳和倡導中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讓受眾在耳濡目染中溫暖心靈、啟蒙心智;在莊重、堅定、大氣中散發出中華文化價值所折射出的迷人魅力。
以《新聞聯播》為代表的中國電視新聞播音,實際上是在以中國特色的播音方式和人們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引起受眾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對受眾的引導,使他們不僅受到黨和政府各項政策的熏陶,更受到中國文化的浸染,從而讓受眾形成“認知共識”,喚起心底對中華民族的特殊情感,對中華民族的美好文化心生向往。
第二,突出強調內容的積極意義。在電視新聞播音中發揮有益于社會的導向作用,引導社會環境和諧向善,還表現在播音創作中善于突出強調新聞內容中的積極意義。關于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報道中,有這樣一句話:“加強對農民工的人文關懷和服務,著力解決農民工在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子女入園上學、住房租購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將城鎮基本公共服務逐步覆蓋到農民工?!边@則新聞強調的是對農民工權益的保障,有的新聞播音員卻沒有強調出新聞中的積極意義,將重音放在了“基本”和“逐步”上,內在語就變成了將“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到農民工還要“一步一步”來,削弱了政府想要解決問題的迫切意愿以及這些公共服務內容的重要性。只有突出強調新聞中的積極意義,發揮有益于社會和諧的引導作用,才能體現出黨和政府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和服務。
第三,穩定民心,疏導民情。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災難發生期間,幾乎24小時都是相關的災難報道,很多新聞播音員對此類突發災難都處理得比較恰當,在播音中進行了正面宣傳,他們蘊含著豐富的人文關懷,團結穩定鼓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播音對引導輿論、凝聚民心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引導價值導向,塑造美好心靈
塑造美好心靈主要通過引導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來實現?!八^價值導向,是在承認基于人性利益需要的個人價值取向的客觀必然性基礎上,按照中國國情和社會最大限度地發展的需要以及人類最大價值效益取向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價值導向?!盵3]當代中國作為社會價值導向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其目的就是讓人們分清是非、善惡、美丑,明確應該“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4]樹立高尚的品格,“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電視新聞播音作為社會主流價值觀、主流文化的引導形式,同樣應該對受眾進行“善”的引導。進行明確的社會價值引導,主要表現在對“共產主義的世界觀、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無私奉獻的價值觀的倡導”,對“高尚的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懷的弘揚”,“高揚‘主旋律,勇做社會主義發展的中流砥柱?!盵5]并通過正確的社會價值的引導和正確的擇善引導,完成對受眾精神世界以及美好心靈的塑造。電視新聞播音對受眾價值取向的引導和美好心靈的塑造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實現:
第一,通過塑造豐滿的形象、講述生動的故事,引導受眾。各媒體重要時段和重要欄目中的“走基層”報道,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通過對基層普通百姓、一線干部職工等這些看似平凡實則不凡的人物、事跡的走訪,引領正確價值導向、塑造受眾的美好心靈。
例如,北京電視臺播出的《溫暖一家親》和《幸福綻放》專題報道,多次走近春節期間不能和家人團聚的各個群體、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各行各業勞動者。報道中,播音員通過現場融入式的參與和充滿真情實感的解說向社會傳遞出溫暖的信息,傳播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愛。
在電視新聞中,播音員通過語調的抑揚頓挫、表達的聲情并茂,以及感同身受的現場出鏡,弘揚了社會正氣,并對受眾進行了循序漸進的引導,使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深化對優秀人物的認識,影響受眾對自我價值的判斷,并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在行動上做出有益的改變。這也正實現了對受眾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和對社會主流價值的有益引導。
第二,通過播音員自身的情感流露,感染受眾。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報道中,很多電視新聞播音員播音時在表露真情的過程中對受眾進行了正面引導,體現了對遇難同胞、幸存者、救援人員以及廣大受眾的深深體恤和人文關懷。播音員的表現也讓受眾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網絡上,大部分網友都表示“被主持人的落淚所感動”。從受眾的反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播音員善良和真誠的肯定,也可見其所產生的社會效應。
中央電視臺新聞播音員康輝在2008年5月19日哀悼日直播中有一段播音被廣為傳頌。康輝坦言,這段話是他職業生涯中永遠難忘的篇章。他說,“似乎這之前十幾年所有的累積都是為這一次做著準備,短短兩分鐘,我傾注了全部的感情和技巧!因為我太清楚地意識到,災難的突然降臨反而使中國人更加團結在一起,每個人的精神都得到了一次空前的洗禮?!盵6]在這段播音中,我們聽到的是飽含悲憫、同情、力量的有聲語言,它是對逝者的懷念、對受難者的同情、對生者的告慰、對愛國情感的闡釋、對民族力量的凝聚、對全國人民的鼓勵。它對社會價值所形成的重要導向和對受眾產生的心靈震撼彰顯無遺,也確確實實地讓我們感受到了對受眾形成的觸動和震撼,中華民族的堅韌和意志以及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都在這段播音中呈現出來。此正所謂“大德”、“上善”。
綜上所述,電視新聞播音的“善”應該體現在對美好社會環境的構建和對受眾美好心靈的塑造上,這也是當前電視新聞播音的職責所在。張頌在《播音語言通論——危機與對策》等多篇著作中,都提到了語言傳播應該做到“真、善、美、新、雅、精”。當前一些高水平的電視新聞播音已經在?!罢妗钡幕A上,對社會進行了向“善”的引導,并逐漸給人以“美”的享受,表現出了“真”、“善”、“美”的意蘊。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筆者也會繼續對電視新聞播音的“美”做出相應的論述,借此總結當前電視新聞播音的規律,探討當前電視新聞播音所取得的成就,并希望對指導一線工作起到借鑒作用。
注釋:
[1][5]李鳳輝.語言傳播人文精神的闕失與重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94-95、96.
[2]李鳳輝.語言傳播主體要成為傳承傳統價值精華的主導——《新聞聯播》變革中的堅守 [J].瀟湘聲屏,2009(8).
[3]尹憲武.愛國主義教育與社會價值導向[J].江蘇高教,2006(6).
[4]王義堂.“八榮八恥”是非明 評胡錦濤的榮辱觀[N].人民日報,2006-03-07.
[6]康輝.眾志成城信自己[M]//:梁曉濤主編.震撼戰地手記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21.
(作者:北京電視臺《北京新聞》主播)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