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
【摘 要】本文選取以新浪新聞為代表的網絡媒體醫患關系的新聞報道,對2014年至2016年的107條新聞進行梳理,分析網絡媒體對醫患關系的內容呈現,以及此類報道對受眾判斷、認識醫療事件的影響,提出網絡媒體在醫患關系中應承擔的責任。
【關鍵詞】網絡媒體;醫患關系;社會責任
【基金項目】本文由吉林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資助,項目批準號:2016003。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衛生水平的進步,醫療服務能力逐年增強,醫院及各類醫療機構的接納能力不斷擴大,可享受醫療服務的患者數量逐年遞增,醫患關系也愈加復雜,矛盾數量增多、程度加深。在報道突發事件時,網絡媒體不僅傳播迅速,傳播范圍也較從前更為廣泛,引起的討論也更豐富。網絡媒體可以起到緩解矛盾、澄清事實真相的積極作用,是改善醫患關系的一種重要手段。
二、網絡媒體對醫患關系的內容呈現
本文通過新浪新聞搜索,以“醫患關系”為關鍵詞,共搜集新聞107條;時間范圍為2014年7月1日至2016年10月27日;消息來源為新浪新聞轉載的各類媒體新聞,包括南方都市報、南方日報、新華網、中國青年報、法制網-法制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網、環球網、財經網、大眾網-齊魯晚報、羊城晚報、深圳晚報、深圳特區報、齊魯晚報、京華時報、新浪健康、四川日報、浙江日報、新聞晨報、四川在線-四川日報、重慶時報、山西新聞網、紅網等49個媒體。根據健康傳播學觀點,筆者將樣本分為三類:一是新聞事件報道;二是調整醫患關系相關探討;三是相關政策解讀。具體情況如下表:
(一)新聞事件類報道
新聞事件類報道主要包括醫療糾紛事件報道、改善醫患關系活動類報道等,是以客觀事件為報道對象的陳述式新聞。醫療糾紛事件報道主要包括醫療服務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間因醫療服務而引發的矛盾和糾紛。改善醫患關系活動類報道主要是醫療機構、醫生行業組織、相關政府監管機構圍繞醫患關系開展的論壇、對話、改善醫患關系活動的新聞事件。
(二)調整醫患關系相關探討
調整醫患關系相關探討主要包括醫患溝通、專家意見等就醫患關系或單個醫療事件進行的討論。這種探討包括醫患兩方以及專家、媒體等第三方機構根據各自立場提出的,關于調整、優化醫患關系的具體看法或聲音。
專家意見是指醫學界、媒體界、公知界或監管層面的一些相關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針對醫療公共事件或醫患關系問題發表的各類意見或言論和看法,及提出的一些策略和解決途徑之類的言論等。其中包括很多醫學界的專家和學者在內的各界人士通過在新聞媒體上撰寫的新聞評論或者是專欄性質的文章等等,此外還有記者的采訪手記整理等。
(三)相關政策介紹及解讀
相關政策介紹及解讀包括媒體、政府對公共衛生政策和其他一些規章制度的報道和解讀,這些政策措施往往與醫患關系的發展有著比較密切的關系。
三、網絡媒體對醫患關系的影響
根據筆者梳理,新浪新聞刊載的這107條新聞中,調整醫患關系相關探討占據一半以上,報道基調較為積極,多為建設性意見。對醫療事件的報道,多引用官方刊物,也多數從正面對事件本身進行報道,同時進行反思。
(一)網絡媒體傳播特點
一是低成本、高效率。特別在醫患事件報道中曝光速度和傳播速度明顯提升。二是內容多、可追溯。在各類報道中,受眾能通過網絡查詢到有關事件的各類信息,不會受到空間或時間限制。三是可互動、輕傳播。網絡媒體容易實現媒體與受眾間的互動,受眾可以直接發表觀點,進一步提高了傳播效率。
(二)醫患關系判斷
有研究指出:形成結論的渠道、主動搜尋報道的程度、擔心媒體報道的醫患糾紛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對媒體報道的醫患糾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風險評估、年齡、受教育程度、對治療效果的期望等因素與我國當前醫患關系的判斷有正相關關系。而對醫療報道的關注程度、過度醫療程度、對媒體的信任程度與我國醫患關系判斷表現為負相關關系。[1]
(三)醫患關系或實踐認知程度
普通公眾通過網絡媒體對醫患關系的曝光宣傳,容易形成對醫生和醫療機構的負面印象。
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中的媒體責任
網絡媒體在醫患關系中扮演著催化劑或抑制劑的角色,影響深遠。網絡媒體在及時傳達信息、增強信息透明度、排解雙方情緒、傳播權威聲音等過程中,都夠扮演一個建設性的角色。根據樣本梳理情況,從健康傳播的角度,筆者認為網絡媒體應擔負以下幾種責任。
(一)內容多元化
當前主流報道中,更多的選擇將醫患交流不暢作為重點報道方向,對醫療費用高、就醫流程麻煩等受眾關心的問題并未予以充分關注。網絡媒體應取材更加開放,更加全面的展現醫患雙方面貌和真實關切的問題。報道中應增加對我國目前醫療體制機制的介紹,增加患者對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認知水平,增強相互的理解程度。具體報道時,不應僅關注糾紛和負面情緒,也應該在平時加強對醫療工作者專業能力、醫院服務水平的提升、體制機制的改進以及事故后的反思方面的報道。面對醫患雙方長期積累的矛盾,網絡媒體應充分發揮社會紐帶的作用,依靠化解信息壁壘,減少醫患雙方的信任危機,最終形成醫患間良性有效的交流途徑。
網絡媒體的多元化除內容外還應表現在對醫患糾紛報道時的話語傾向,或者叫報道基調變化。如面對患方時不再一味代言或幫助博取同情,逐漸關注涉事醫方的具體情況,為受眾全面了解事件作判斷提供更多的素材。
(二)樹立正確醫療觀,實踐新聞專業主義
新聞事件報道中,還涉及到醫學專業知識。雖然受眾對專業、晦澀的內容興趣不高,但許多新聞事件,如縫肛門、茶水發炎、南京護士被打等報道均體現了媒體從業者對醫學常識的無知。容易將行業屬性的事件演化為社會新聞。有調查顯示,在被問及“醫療事件報道中為何常有不實之詞”時,半數醫生認為是“蓄意為之、嘩眾取寵”,另有37%認為是因為“缺乏專業把關”。
患者對于治療結果的期望也是影響醫患關系的一大因素。因此,媒體應當在全面、客觀地反映醫療行業現狀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普及醫療知識,填補雙方在醫學知識上的“鴻溝”。媒體從業者同樣應加強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從專業的視角帶給受眾權威的聲音。通過專業水平的提升,減少信息溝通障礙,進而縮小對立事件產生的概率。對于醫患關系緊張的事件報道,應對未經醫學專家鑒定或司法受理的案件慎重報道。
(三)新型醫患關系引導
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民眾知識水平的提高,醫患雙方的溝通正從傳統的醫生主導、患者被動的模式逐步轉向醫生指導、患者合作的模式,并且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愈加主動且重要。醫患雙方的平等互信理念正在逐步被公眾接受并提倡,患者渴望能夠在就診過程中與醫生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和交流,共同制定醫療方案。
媒體應在普及健康知識、新型關系引導等方面加快探索步伐,以促進醫患雙方形成良性互動。
注釋:
[1]陽欣哲.媒體傳播對醫患關系影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
參考文獻:
[1]馬燕.網絡媒體對醫患關系的影響及柔化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
[2]江默.健康傳播視角下的醫患關系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安徽大學,2013.
[3]陳步偉.新醫改背景下醫生媒介形象研究[D].南京大學,2013.
[4]孫帥.醫患關系議題的媒體呈現及其對受眾的認知影響[D].西南政法大學,2013.
[5]熊愷茵.醫患糾紛事件媒體呈現的原則與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
[6]李興麗.苦痛的交流與信任感搭建[D].暨南大學,2014.
(作者:吉林大學文學院2015級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