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摘 要】媒介融合的進程加快,使得新聞教育的轉型迫在眉睫。作為新聞專業課程中實踐操作性強的實務類課程的改革尤為緊迫。本文以新聞編輯學為例,從課程教學內容整合、實踐教學開展、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考核標準革新、教材更新等幾個方面,探討新聞實務類課程在業界全媒體戰略的影響下,如何進行重構,以應對全媒體時代的挑戰。
【關鍵詞】全媒體戰略;新聞實務課程;新聞編輯學;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安徽省質量工程教研項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實踐教學改革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jyxm580。
為了適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聞業正經歷著激烈的轉型。這種轉型帶來了媒介組織結構、新聞信息源和傳播主體的構成、新聞工作流程、新聞傳播方式以及媒介性能等多方面的巨大變革。全媒體戰略正是業界應對媒介融合趨勢的產物。它也為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指明了方向。
一、業界的戰略轉型讓新聞實務類課程建設中隱藏的問題凸顯
(一)教育理念落后于業界發展,新聞教育需要轉型
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傳統媒體為了適應市場紛紛轉型,新舊媒體融合進程加快。新聞業生態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新聞教育機構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的設置。今天的新聞教育必須要體現新媒體意識和媒體融合意識,重視新媒體知識的理論教學和實踐開展,并把培養既能夠制作“融合新聞”,又有宏觀的媒介經營管理能力,適應融合媒體需要的復合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只有新聞教育的理念盡快轉變,才能與媒介市場接軌,才能輸出市場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課程內容體系相對陳舊,難以體現全媒體特色
新聞業務類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相對陳舊,很多沿用的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教學內容體系,局限于原有的媒介類型,與全媒體時代的融合媒介的實際脫節,需要根據媒介需要重新梳理。而且隨著新的傳媒格局的出現,新聞業務的范圍擴大,課程內容中也應及時加入最新的媒介發展動態和研究成果。
(三)實踐教學的開展力度不夠,無法滿足實務發展的需要
實踐教學是課程內容體系的一部分,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往往被忽略,不受重視。即使有課堂實踐,也往往由于受到課時和實驗室條件的限制,很多內容和環節無法操作。隨著融合媒介的發展,新聞業務多元化,課程實踐在加重學時比例的同時,必須加入新興媒介、自媒體的內容。
(四)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新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方式。新聞實務課授課中多采用理論講授法、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演示法等,方法較單調,這些可以滿足理論傳授的需要卻難以達到鍛煉能力的目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結合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參與意識強的特點,考慮到教學對象所處的信息環境比如便捷的手機終端、多元化的信息呈現方式等的實際干擾,創造性和綜合性地運用多種教法,提高學生積極性,實現教學相長。
(五)教材的更新速度緩慢,傳遞媒介融合思維的實用性教材少
由于教材的編寫出版有一定的周期性,本身從時效性上來說就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傳統經典教材雖然得到一致肯定,但更新速度慢,重新修訂要數年之久,無法及時地反映最新的知識和訊息。而且不少教材在修訂時也是保留了原來的知識內容體系,僅僅加入了一些新媒體的章節而已。真正體現融合媒介特色的實用教材屈指可數。
二、整合新聞實務類課程的教學內容
新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對人才培養起關鍵作用的是新聞實務類課程,新聞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新聞實務類課程的改革更顯緊迫。過去新聞實務類課程強調細分專業,往往圍繞某一類媒體開設對應課程,紙質媒體專業通常按報社的采編流程來規劃采寫、攝影、報刊編輯及評論課程;廣電專業主要針對廣播電視機構進行攝像、廣電采寫、音頻視頻編輯等業務培養,而網絡專業也只面對網絡傳媒系統開設網絡編輯、網頁制作等業務課,各專業互不涉及。顯然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很難適應融合新聞的采編業務。所以新聞教育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與媒介融合環境下的崗位需求對接,重構課程框架,設計專業層次的教學內容。
新聞實務課可以考慮打破原先設定在某一個學期或一門課的范圍內的做法,延伸至多個學期,以不同媒介形態來設置教學模塊。以新聞編輯學為例,分為報刊編輯模塊、廣電編輯模塊、網絡新媒體編輯模塊,可以分階段或多個學期完成,在模塊教學中仍然可以保留原來按工作流程進行職業能力訓練的方法,讓學生融入各類媒介的工作情境。在前修課程學習的基礎上,最后一個學期可以開設新聞業務一體化類型的課程,以具體任務為導向,綜合鍛煉學生融合新聞的制作能力和跨媒體的思維觀。
三、強化新聞實務類課程的實踐教學
新聞實務類課程的實踐教學一般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課內實踐,二是校內實踐平臺或實驗室實訓,三是新聞媒體實習。實務類課程操作性強,實踐部分至少要占課程比重的50%,甚至更多,才能達到訓練專業技能的目的。
(一)課堂實踐中可采用情境模擬的方法,以任務為導向,讓學生迅速進入角色,發揮能動性
比如在新聞編輯學的課堂實踐中,可采用“模擬編輯部”的做法,讓學生分小組組成編輯部,每個人分擔不同角色,總編輯、版面編輯、記者等。根據工作流程讓他們自己設計新聞產品、選題策劃、采訪、拍攝、寫稿、編輯。鼓勵學生發揮跨媒體思維,從不同媒介角度考慮,把素材加工成文字、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作出各種形態的新聞產品,如,報紙、廣播電視作品、網絡專題或微信公眾號等。實踐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討論,最終由編輯部小組拿出成品。
(二)每學期要安排一到兩周集中實訓時間,讓學生分批到校內實訓基地進行綜合實踐
校內實踐平臺和實驗室實踐要想取得良好效果,需要高校整合校園媒體資源,加快融合媒體實驗室的建設,統籌院系媒體的人力資源和設備資源。鼓勵學生面對一些重要選題時,做好策劃方案,發揮校報、校電視臺、電臺、網站、微信公眾號之間聯動的優勢,擴大宣傳效果;在新聞報道時,發揮融合新聞意識,考慮多種媒體的差異,做好文字稿件、音頻、視頻素材的編輯。
(三)新聞媒體的實戰訓練
高校與媒體形成長期合作關系,媒體接納學生定期實習,為新聞專業學生就業提供機會。高校新聞專業邀請一線有經驗的記者編輯來校講座、指導實踐,并為媒體輸送優秀畢業生。另外在專業建設和課題研究上,也應使用發揮好業界的資源。
四、豐富新聞實務類課程的教學方法
針對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參與性強,新媒介接觸率高等特點,新聞實務類課程應該嘗試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例如在新聞編輯學教學中貫穿始終的是項目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讓學生做自己的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帶著任務去完成一個個項目。在模擬編輯部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職責。項目則根據新聞產品的制作流程來安排,選題、策劃、采訪、拍攝、改稿、版面或后期制作等,直至新聞產品出爐。由每個“編輯部”的“總編”定期召開編前會、采前會,協商新聞產品內容、協調編輯小組成員工作。
此外,課堂上針對社會熱點、傳播現象或業界動態使用討論法,讓學生各抒己見,思想碰撞,提高分析判斷能力和表達能力。課外,與不同媒體聯系,帶領學生走進編輯部,參觀新聞編輯工作流程,請一線編輯進行現場教學,獲得直觀感受。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使用,可以開闊眼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熱情,有助于培養綜合型的編輯人才。
五、革新新聞實務類課程的考核方式
新聞實務課學習效果的評價,不能僅憑卷面考試的成績,應該結合課上表現、實踐作品,實踐過程中的參與度以及與協作能力來綜合考量。
在新聞編輯學課程的考核中,總評分我們是這樣分配的:卷面考試占40%,,實踐分占60%。而在這60%中,10%為課堂表現分,如在課堂上發言討論情況,課后彈性作業(如資料的搜集整理、案例的思考分析)的完成情況等;40%為實踐作品分,模擬媒體考核的方法對“模擬編輯部”的新聞產品進行評分,并評出“優秀作品”和“優秀團隊”,學生在校內實踐平臺或校外媒體發表的作品也作為加分項;10%為協同作戰分,這個部分由“模擬編輯部”根據模擬媒體運行過程中成員的貢獻、參與積極度和協作能力對每位成員給出評價。在課程考核方式上把大比重放在實踐環節,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操作技能,模擬媒體的考評方式讓學生能感受到媒體間競爭與合作并存的生態環境。
六、推動新聞實務類課程校本教材的建設
新聞專業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般要結合本校學生群體的構成特點,有意識地調整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并且在課程講授中及時加入與專業有關的新知識、新現象、新趨勢的介紹分析。這使得通常由教師教案整理而來的校本教材在使用上就很有針對性和時效性。新聞專業應該推動校本教材建設,尤其是實踐課教材的開發,與經典教材優勢互補,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總之,新聞實務類課程的重構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融合媒介思維為目標,訓練融合新聞制作能力為任務,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不斷調整,提高新聞傳播教育的質量,培養能適應全媒體環境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蔡雯.繼承、拓展與創新——對新聞編輯課程的教學改革及思考[J].新聞戰線,2008(3).
[2]陳喆.全媒體時代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創新[J].青年記者,2012(7).
[3]鄧建國.管窺美國新聞傳播院校媒介融合課程改革中的經驗與教訓[J].新聞大學,2009(1).
[4]馮莉.廣播電視新聞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方法探析——以《新聞采訪與寫作》為例[J].東南傳播,2011(11).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