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平
【摘 要】面對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對傳播速度、深度、廣度有了更高要求,地方黨報必須探索媒體融合的有效手段,發揮多媒體“大合唱”的優勢,增強傳播力,提高引導力,擴大影響力。本文以池州日報社在2016年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利用手機移動終端的平臺優勢,打造直播“微”平臺,迸發新聞傳播“加速度”的成功案例,對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抗洪救災新聞報道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抗洪救災新聞報道;媒體融合;微信直播
面對突發事件,人們渴望獲得更快、更新、更全面的信息。因此,誰能在突發事件新聞報道中第一時間提供最新動態,全景式展現真實場景,誰就能贏得受眾的青睞。作為地方黨報,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的快速、全面、有效,意味著對輿論的正確引導,對民心的撫慰和安定。因此,必須彌補紙媒傳播時效上的不足,探索媒體融合的有效手段,迸發“加速度”,提升時效性,增強傳播力,提高引導力,擴大影響力。
一、地方黨報在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的傳統做法與不足
洪澇災害是我國自然災害中重大的、多發性災害,包括洪水災害和雨澇災害兩類。洪澇災害事件屬于危機事件范疇的一種,因其公共性、突發性、危害性等特征,歷來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當暴雨洪災突如其來,做好抗洪救災新聞報道是各類媒體的重要職責。作為地方黨報,更是要快人一步承擔起發布信息、引導輿論、安定民心的重任。
池州是一個洪澇災害多發地區。1988年撤地設市以來,多次遭受洪澇災害襲擊,其中又以1998年和2016年為最。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池州境內暴雨成災,圩口潰破,道路中斷,民房倒塌,良田被毀,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作為市委機關報,池州日報社快速行動,安排記者駐守防汛抗旱指揮部,采寫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同時派出5支采訪小分隊,趕赴貴池、東至、石臺、青陽和九華山,采寫各地抗洪搶險救災情況。在為期三個月的抗洪救災期間,《池州日報》與奔騰肆虐的洪水搶時間、比速度,編輯部一再推遲截稿時間,努力做到當天采寫的稿件當天上版,做到了每天都有大體量的“昨日新聞”見報,每天清晨都能按時將報紙送到郵局,盡最大努力將報紙在最短的時間內送到讀者手中,發揮主流媒體鼓舞士氣、安定民心的作用。
對于黨報這種早報來說,無法否認的事實是,經過一天的采訪、撰寫、編輯、印刷、打包、分發和投遞之后,當報紙被送到讀者的手上,新聞已經成了舊聞。而對于一些地處偏遠或者交通受阻的鄉村,由于郵局無法及時投遞,“昨日新聞”甚至成了“每周新聞”。此外,受版面空間束縛,很多已經采寫的新聞無法見報,編輯部不得不忍痛割愛;受出版時間限制,一些晚間發生的重要新聞不能及時發布,只能隔日見報。
新聞的時效性就是新聞傳播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隨著新聞傳播手段的更新和受眾對信息獲取要求的提高,新聞“時效”中“時”的內涵更多地體現為“全時性”和“即時性”。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是決定新聞是否有價值的重要因素,甚至在一些事件性新聞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比如抗洪救災新聞報道,地方黨報受限于傳播方式的先天不足,在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時效性不夠和信息量不足的缺陷影響了主流輿論作用的發揮。隨著網絡時代的興起和傳播手段的創新,這些缺點將得到逐步改善。
在信息化時代,新聞事實的采編固然重要,但能否及時、有效、快捷的傳播開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傳播的效果。在一些特大災難性事件中,準確迅速的傳播甚至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傳統媒體擁有扎實精干的采編隊伍,在新聞采編上有很強的競爭力,但受制于采用靜態的、平面的傳播方式,無法滿足受眾對于新聞更快、更新、更全面的需求。而新媒體如互聯網、手機等,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媒體的不足。
二、新媒體時代地方黨報在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的探索
網絡時代來臨,信息以秒為單位不斷刷新,這給新聞報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在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受眾渴望的是新聞事實的“全景呈現”和“實時呈現”,傳統媒體必須加快媒體融合步伐,創新方法手段,在新聞傳播中快人一步,在媒體競爭中搶占先機,在輿論引導中砥柱中流。
近幾年來,池州日報社著力推進傳媒結構調整,以報紙為平臺,積極創辦新媒體,先后創辦了池州新聞網、池州手機報、池州廉政手機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和池州新聞網官方微博、微信,形成了以《池州日報》為龍頭的多媒體發展格局。在2016年的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池州日報社創新方法手段,讓媒體融合釋放出巨大的合力。
2016年7月,池州連遭暴雨襲擊,強降雨引發大洪水,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啟動Ⅱ級應急響應。洪災當前,池州日報社按照全社一盤棋的要求,打破內部部門界限,在報社編委會的統一指揮下,《池州日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及新媒體中心統分結合、共享資源、各具特色,共同做好抗洪搶險救災宣傳報道工作。
7月4日起,《池州日報》每天拿出兩個以上版面,開辟“堅決打贏防汛搶險這場硬仗”專欄;《池州日報·九華晨刊》拿出三個以上版面,開辟“眾志成城 抗洪搶險救災”專欄,對各地各部門抗洪搶險救災工作進行報道。池州新聞網開設“堅決打贏防汛抗洪搶險救災這場硬仗”專欄,對兩張報紙的內容進行轉發。
毫無疑問,如果僅僅是日報和晨刊按部就班地報道,受眾對自然災害新聞報道“全景呈現”和“實時呈現”的要求會得不到滿足。為了突破傳統媒體的制約,池州日報社決定開通池州新聞網“汛情直播”微信平臺。
通常所說的微信直播,是指將實時視頻通過微信頁面進行直播。而池州新聞網的“汛情直播”微信平臺,則是整合了視頻、圖片、文字、鏈接等諸多內容。《池州日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和新媒體中心30多名記者被整合起來,統一調度,拿起相機、手機和采訪本,把抗洪救災一線所見所聞運用文字、圖片等形式,傳送給“汛情直播”微信平臺編輯中心,通過手機微信實現了抗洪救災信息和真實場景的實時發布。同時,根據《池州日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的不同定位,加強新聞策劃和包裝,刊發各具特色的新聞報道。
一家報社旗下的“全媒體”參與,顯然不是媒體融合的全部,而是簡單的媒介相加。媒體融合要求把各種媒體的采編作業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在這次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池州日報社把《池州日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和“汛情直播”微信平臺的采編作業整合起來,不僅保證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也為受眾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新聞產品,實現了從簡單的媒介相加到媒體融合的轉變。
三、“直播新聞”迸發出媒體融合的強大合力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池州新聞網“汛情直播”微信平臺的成功運行,在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打通了池州日報社旗下各種媒體的互通渠道,有效地整合了采編資源,釋放出媒體融合的強大合力。
新媒體的加入拓展了新聞報道的空間。2016年抗洪救災持續20多天,池州日報社參與記者500多人次。為了最大化地報道抗洪救災一線新聞,《池州日報》和《池州日報·九華晨刊》通過增加地方新聞版面、增開攝影專版等拓展版面空間,累計刊發稿件600余條。而“汛情直播”微信平臺則不存在“版面不足”的問題??购榫葹男侣剤蟮乐校缬浾邽槌刂菪侣劸W“汛情直播”微信平臺所用,采寫編發各類信息2000多條,點擊量100多萬人次。“汛情直播”微信平臺實時更新抗洪救災一線新聞,在抗洪救災的危急關頭,做到了連續20個小時滾動播出。
“直播新聞”的實時性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效果。相比《池州日報》和《池州日報·九華晨刊》這兩個傳統媒體,“汛情直播”微信平臺能夠在第一時間、跨越時空傳遞信息,在傳播力大大提升的同時,增強了影響力??购榫葹钠陂g,前方記者實時傳遞一線信息,以現場直播的形式滾動播放災區抗洪搶險救災信息。在報紙難以迅速及時發送到基層干部群眾手中的同時,新媒體發揮出跨越時空的優勢,在幫助災區干群第一時間掌握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穩定民心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身處外地的池州人通過“汛情直播”微信平臺了解家鄉受災情況,發起慈善公益救助活動,有力支援了抗洪救災工作。
多媒體參與的宣傳“大合唱”增強了新聞報道的輿論引導力。抗洪救災期間,《池州日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和以“汛情直播”微信平臺為主的池州新聞網,根據各自不同的定位,加工不同的新聞產品闡釋共同的主題?!把辞橹辈ァ蔽⑿牌脚_以簡訊和圖片為主,主要任務是第一時間傳遞信息;《池州日報·九華晨刊》凸顯人文關懷,重點報道抗洪救災中的感人故事;《池州日報》立足黨報立場,在完成各項政治任務的基礎上,挖掘深度,刊發評論。三家媒體合力,爆發出巨大的力量,豐富了新聞產品,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求,增強了輿論引導力。今年池州市試點海綿城市建設,不少市民看到街頭、小區積水嚴重,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沒有達到前期宣傳的效果,政府有關部門不作為、亂花錢。實際情況是由于海綿城市建設剛剛啟動,大多數項目仍在建設中,而少數項目已經完成施工并發揮了效益。針對市民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的質疑,池州日報社編委會快速反應,立即安排記者到現場采訪。“汛情直播”微信平臺采用了記者現場發回的照片,配發了有關部門負責人的解釋。隨后,《池州日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用深度報道的形式進行了解讀,起到了釋疑解惑的作用,發出了主流媒體的“主流聲音”,發揮了黨媒應有的輿論引導作用。東至縣一名群眾在沒有掌握事實的情況下,主觀臆測,在微信“朋友圈”散發了政府要炸破圩堤的謠言。“汛情直播”微信平臺及時辟謠,《池州日報》《池州日報·九華晨刊》在次日刊發了有關部門及時處理謠言散布者的消息,消除了恐慌,穩定了民心。
實踐證明,直播是報道重大新聞事件和公共突發事件最有時效性的傳播方式,能帶來更好的宣傳效果和廣泛的輿論影響。在平面媒體時代,直播新聞是廣播電視臺的專利,隨著網絡的興起,地方黨報也能參與到直播新聞中來,在抗洪救災等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中揚長避短、出新出彩。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給媒體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得移動終端者得天下。中國微信用戶已經有6億多,大量的信息是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獲得,所以微信直播在便捷上性已經占盡先機。池州日報社在2016年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創新方法手段的探索,彰顯了媒體融合的優勢,為做好抗洪救災等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張袖硯.新聞時效性的把握[J].記者搖籃,2009(7).
[2]龐宇.新媒體環境下的災害報道[J].新聞前哨,2015(8).
[3]程忠良,梅玉明.全媒體時代新聞職業的變化[J].青年記者,2010(6).
(作者單位:池州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