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喬
觀察、記錄、研究……瑞吉歐所追求的不是顛覆式的變化,而是漸進式的成長和不斷的進步。
這是一座以其充滿人性關懷的學前教育而聞名世界的意大利小鎮,在這里,你可以不定期地看到正在展出的學齡前兒童手工藝術品,當你為孩子們的創造力及動手能力感到驚訝的同時,是否也曾生出疑問:瑞吉歐的老師究竟是怎樣教育孩子的?他們想要把孩子培養成怎樣的人?
不管你是否真正了解瑞吉歐,在學前教育領域,你一定曾經聽說過它的名字。2016年6月16日,瑞吉歐教育的首位發現者、傳播者,全球知名學前教育專家,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博士生導師卡洛琳·愛德華茲受邀參加在青島黃海飯店舉辦的“2016夏·幼兒園課程建設與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國際研討會,以她30多年的研究經歷向大家介紹了瑞吉歐教育。
老師是記錄者,更是研究者
卡洛琳無法忘記自己最初發現意大利瑞吉歐時的震撼,“我在1981年去了瑞吉歐,看到國際中心里正在展出由當地四五歲孩子制作的黏土雕塑,有的雕塑表現的是一個小人在推自行車,有的則是一個小人在遛狗,活靈活現。我當時非常驚訝:這么小的孩子就可以做出這樣的作品,老師是怎么教的。”卡洛琳說。帶著種種疑問,她開始研究瑞吉歐的學前教育。
20世紀中期,瑞吉歐的居民想要在二戰的廢墟上建立起全新的學校,促進一個更加有希望、更加和平的社會的誕生。戰后資源短缺,瑞吉歐根本沒有一個像樣的圖書館,所僅有的,只是幾本來自國外的課本。于是,教育家洛利斯·馬拉古奇帶領當地的幼教工作者們利用現有的資源,共同開發出了新的教學模式。他們把照相機搬進課堂,認真關注、記錄課堂上所發生的一切,用于課后的分享與交流,進一步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
瑞吉歐非常重視研究,因為它能夠帶來新的理念與新的方案。在瑞吉歐,老師們經常組織研究會議,就自己正在進行的教學項目進行討論,他們一起進行反思,收集知識、證據,重新評估自己工作的流程,相應地做出調整。“這些老師希望能夠成為引領者,慢慢引起教育上的變革。他們追求的并不是像那種顛覆式的變化,而是一種漸進式的成長和不斷的進步。”卡洛琳說。
孩子是否能夠參與到課程研究中來?卡洛琳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在學前教育當中,孩子們即使只有三五歲,也能夠與老師合作一起來進行方案教學。”她說。
教學中的三個暗喻
克里希那穆提曾言,學校是一個提供悠閑的場所,只有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真正的學習才能夠發生;而在壓力下的學習只是在培養記憶,是一種機械的反應。
在瑞吉歐,尊重孩子的學習進度,讓他們在悠閑的環境中學習也是老師們始終信奉的真理。老師們從日常的教學實踐和研究討論當中總結出了具有普遍性價值的教育方法,馬拉古奇生動地用三個暗喻對此進行描述。
Toss the Ball(拋球理論)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暗喻。在解釋馬拉古奇提出的這第一個暗喻時,卡洛琳在現場舉了一個例子:我們可以想象兩個孩子在打羽毛球,年紀稍大的孩子技藝嫻熟,越打越好;而年紀稍小的孩子卻越打越糟,想放棄了。于是,年紀稍大的孩子做出了調整,在打球時一直照顧對面的小弟弟,同時,年紀稍小的孩子盡力做好配合,使這個游戲長久地做了下去。
“在教學中,老師要考慮怎樣把球扔給孩子,讓孩子也持續不斷地扔回來,這樣的話,教學活動就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了。”卡洛琳說,“換句話說,成人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節奏,試著與孩子的學習步驟保持一致。”
為獅子畫像是瑞吉歐的經典教學案例,它充分說明了馬拉古奇的拋球理論。1987年,一位老師帶孩子們探究戶外市場,老師的本意是把孩子們帶到市場當中,讓他們觀察市場里琳瑯滿目的商品、價格,以及人們買賣東西的行為。結果,孩子們到了市場之后,注意力卻被公園當中的一座石獅子雕像吸引了。他們一個個爬上石獅子,玩得不亦樂乎。老師看到孩子們的舉動,自己陷入了思考:孩子們腦袋里,獅子的形象是怎樣的呢?怎么樣來更好地理解孩子們心目中的獅子呢?這時,這位老師已經完全把自己帶孩子們到市場的本來目的放在了一邊,轉而跟著他們的興趣點走,開始另一項探究性學習。他讓孩子們把獅子的形象畫出來,孩子們興致勃勃,紛紛動筆畫出他們眼中的石獅子。通過他們的畫,老師發現有些孩子注意到了獅子的高度,有些則注意到了獅子的鬃毛,仔細研究這些畫,就能發現,多數孩子對獅子的觀察和理解都是片面的,只注意到了部分特征,而缺乏整體把握。之后的40天里,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用紙、木偶、影子戲等方式演繹這頭獅子,細節更加生動。對于他們來說,這頭獅子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好朋友,真正走進了他們的內心。
Entering the Group(進入小組)是馬拉古奇提出的第二個暗喻,指老師應該與孩子共享控制權。有時,孩子喪失了興趣從而導致教學活動進行不下去,這需要老師通過某些方法進行干預,重新激發興趣。“但老師不能干預太多,因為這會漸漸變成由老師主導的活動,孩子不喜歡老師過多進行干涉,他們喜歡自己探究。”卡洛琳說。這與克里希那穆提的看法不謀而合:“教師不能有意無意地保持一種優越感,總是占據重要的地位,使學生有一種‘我必須被教育的自卑感。”在小組中,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探究,并且,一個孩子的想法會影響到其他的孩子,從而使整個活動朝著他們所真正感興趣的方向前進。老師需要找到自己在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需要找到那個最佳平衡點。
第三個暗喻叫Creating a TrafficJam of Ideas(創造一個想法上的交通堵塞)。卡洛琳在現場給大家解釋了一個概念——認知節。認知節指孩子在認知上進行不下去的那一個節點,馬拉古奇認為,不應該把它看成是一個障礙點,或沮喪點,而是應該把它看成一個機會,讓孩子學會怎么樣去解決問題。“當孩子遇到認知節時,老師并不是試圖把這個節給打開,使教學過程加快;而是使這個過程放慢,更加吸引人,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卡洛琳解釋道。
卡洛琳在現場播放了一段影片,展示了10年前瑞吉歐一所幼兒園的孩子進行的一場關于影子的教學活動。影片中展示了孩子們遇到的幾個認知節。其中一個講的是他們在瑞吉歐國際中心的一面不平整的墻上看到了窗戶歪歪扭扭的影子,窗戶的邊框本身是直的,為什么影子卻是歪歪扭扭的?回去討論之后,他們決定第二天再去一趟國際中心,再觀察觀察。然而第二天,太陽被云彩遮住了,墻上的影子不見了,這讓孩子們大為吃驚,“也許影子遲到了吧?”“是不是它今天生病了?”孩子們的猜測天真無邪,他們幾乎把這個影子當做一個朋友來對待,這是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非常常見的一種表現。而在這種情況下,瑞吉歐教育認為成人最好不要介入其中,告訴孩子他們的理論是錯誤的,正確的應該是怎樣。讓孩子進行自主探究,他們自己的理論最終會不斷發展,從而進入更好的認知階段。“我們沒有必要讓孩子明白所謂成人認知當中的影子,而是讓孩子以自己的認知水平去將他們對影子的理解逐步清晰。”卡洛琳說。
數字語言:教學當中的新語言
在瑞吉歐,不管是獅子的課題還是影子的課題,教學活動總是不單單局限于對事物本身的觀察,孩子們還會用雕塑、繪畫等語言來進行演繹。而最近幾年,數字語言正在作為一種新的語言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數字語言從來不是單獨使用的,它常常與傳統語言,比如說繪畫、雕塑、戲劇表演等結合在一起。”卡洛琳說。
時間是個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齡前的孩子理解時間的流走,對于老師來說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瑞吉歐的老師將孩子們帶進工作室,把透明水缸接上水,滴幾滴紫色藥水,讓孩子用數碼相機拍下紫色藥水在水中散開的景象,時間越長,紫色藥水散得越開,顏色越淡,時間概念由此而生。而更多的時候,對事物的觀察過程分為繪畫——拍照——再繪畫的步驟來進行,孩子們把照片里的影像畫出來,對比之前的繪畫,即可發現畫面的細節變多了,孩子的觀察更細致了。相機可以是孩子們的盟友,幫助他們更好地觀察自然、理解自然。
運用攝像機、照相機等數字工具,孩子還可以創造自己的故事,從而把教學活動進一步深入,從事物的探索者變成了故事當中的演員。卡洛琳認為,學齡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運用數字語言創作自己的故事,深化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嬰幼兒可以成為探索者,蹣跚學步的孩子可以成為演員,而4-6歲的孩子更厲害了,完全可以成為故事的導演和制片人,這樣,他們把自己對于事物的理解做成了一個故事,他們成為了主角。”卡洛琳說。
教師的職業發展運動
在觀察兒童的成長的同時,卡洛琳也注意到了瑞吉歐對于教師成長的關注。半個多世紀以來,瑞吉歐始終在踐行教師的職業發展運動,它的發展來自于老師們的互相協作,更來自于瑞吉歐開放的思想。馬拉古奇希望給瑞吉歐帶來新鮮血液,始終沒有停止邀請各領域的杰出思想家前來交流。“他的眼光并沒有局限于學前教育領域的專家,而是更加開放,延伸到不同的領域,希望從各個方面帶給教師以啟發。”卡洛琳說。“各種職業的人都可以參與到老師的教學研究當中去,這通常帶來更新的思想。”
瑞吉歐在學前教育領域的盛名遠揚世界,使得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專家都想來到這里一睹究竟。大大小小的參觀團占用了教師們的不少精力,對于小小的瑞吉歐來說也是個沉重的負擔,然而,這里的教師卻從不把這看作是疲于應付的苦差事。瑞吉歐辟出專門的部門來接待參觀團,為他們舉行研討會進行教學經驗分享,安排他們參觀瑞吉歐的各個幼兒園進行實地觀察與記錄,同時還可以與當地的家長進行對話。對于瑞吉歐的教師而言,這并不是浪費時間,整個參觀過程其實是交流的過程,在外人的疑問下,教師們重新思考自己采取某種教學方法的原因,進一步加深對教學的認識,這也是老師職業生涯發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
瑞吉歐有許多經典教學方案,主要通過廣泛傳播的微出版物進行交流與分享。“老師們把自己平日教學時記錄下的文字、照片和視頻資料整合起來,就可以做出一份自己的產品,他們甚至還可以進行銷售,為學校賺點錢。”卡洛琳說。微出版物可以是任意的形式,是教師教學成果的總結,也是教師職業發展的一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