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剛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 226300)
生成性學習是建立在生成性資源和條件產生的基礎上的,而生成的一個核心原則便是要直立于預設這片肥沃的土地之上.所以,高中數學課程在進行教學預設時,一定要把握好預設的彈性原則,為生成埋下一定的成長空間,也為生成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例如,教學《任意角的三角函數(一)》時,教師通過預設,想要以一個坐標模型的講解來幫助學生了解三角函數的定義,讓學生根據教師的預設軌道前進,具體如下:
例 在直角坐標系當中,假設有任意的一個角,記為x,如果x的終邊上存在任意一個點A,其坐標為(a,b),你能求出任意角x的正弦、余弦、正切以及余切嗎?
生看著教師展示的圖,進行了短暫的思考.
師:誰能告訴老師,你會怎么來求呢?
生:在直角坐標系當中,a和b分別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只要能夠求出直角三角形的第三邊,即點A到原點的距離,就能求出這些三角函數了.如:
學生的回答基本合乎教師的預設路線,為了讓學生根據教師的繼續提問明白點A的坐標只有不在數軸的情況下,正切和余切才存在可能,教師繼續按照預設進行教學.
師:剛才同學們都回答得非常好,那如果要保證能夠全部求出這些三角函數,你認為題目中還應當加入什么樣的條件?
生根據教師的提示,馬上回到了題目的審閱當中,并對問題進行了仔細的觀察,當學生看到正切和余切時,腦海中便能呈現出它的求解公式,有的學生便能馬上聯想到分母不能為0的結論所在.
生:分母不能為0,A不能在數軸上,第三邊必須大于0……
師:對了,我們在平時解題時,一定要注意正切和余切求解時的分母的取值情況.(對生成性知識進行強調和提升)

生:老師,a和b不也是自變量嗎,我們也不知道它的值是多少?(這個問題其實很多都會有,因為它們對于三角函數的函數值沒有獲得真正的理解)
生成是建立在彈性預設所產生的空間之內的,是師生在合作和對話中,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有意或無意地創造或萌生出來的教學資源,這種即時性的數學學習資源和條件是學生智慧和靈感的顯露,更是學生最為關注的數學焦點之一.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時刻注意各種生成性資源的出現,及時將這些高能量的數學教學資源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實現學生個性與課程教學的相長.
經常利用生成性資源的老師便能發現,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性資源都能找到與之相匹配的最佳知識點,有時候,很多教師會由于生成與教學內容產生格格不入的對抗局面,便因此放棄學生的獨到見解和思維創造點,從而一次次打擊學生想要發揮主體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心靈.所以,為了規避這種不良的教學現象,高中數學教師應當把這種情況的生成資源進行改造,讓其單獨“成家”,成為師生共同探討和研究的新課題.
例如,教學《球的體積和表面積》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設,明白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可以通過利用已經學過的圓的知識,通過分割法進行求解,并從中明白分割思想、極限思想以及近似求和思想等,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并沒有根據教師的預設和愿望進行,而是出現了很多生成性的問題如下:
師: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大家剛學過柱體、椎體等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你認為球的體積和表面積應當怎么求呢?
生看著手中的球體實物模型,都進行思考和探索.
師:首先,我們來看看球的體積應當怎么求?誰有想法?
生:將它擠在一個足夠大的空心圓柱中(圓柱的厚度不計),再計算圓柱的體積,從而取近似值.
這是一種非常奇異的方法,雖然不合乎教師的預設結果,但也有幾分道理,只是并非所有球體都值得進行破壞來求得體積,但這種方法跟本課所提倡的方法不相適應,因此,教師立即將之抽出,單獨進行了講解.
師:哇,這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想法,老師也覺得能夠求出球的體積.但有一個問題,假如這個球體是一件國寶,我們能忍心將它分解和破壞后,再進行測量嗎?
生:不能.
師:所以,這種方法雖然很有效,但不能代表所有球體的體積求法,不是很實用.還有誰有其他想法.
生:將它放在一個裝滿水的桶中,看他溢出多少水,再量下水的體積,便能夠算出球的體積.
這又是一個無法生成簡易計算公式的實際計算方法,而且是屬于物理的“浮力”教學范疇,但這種方法也是求球體體積的方法之一,如果教師直接忽略,會打擊學生的信心,還會給學生制造更多的迷惑,但想要融入本課教學,又不合適,因此,教師應當單獨列出,利用較短的時間進行簡要的講解.
師:這是我們物理學求浮力的方法,老師也相信能夠求出球體的體積,但是在數學教學中,它就顯得比較麻煩,我們能不能通過一個代表性較強的探究活動,來求得一個公式呢?
此時,經過老師的引導,迫不得已翻書閱讀的學生以及預習的學生已經能夠說出“分割、求和”的探究方法.
總之,“生成性”資源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必然會出現,也應當必須出現.新課程改革提倡教學應當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而服務,而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其中影響發展的情境、因素、條件等等都是無法得到完全預測的,教師經常也是無從準備的,這就使得“生成性問題”的產生成為了自然化的產物.所以,高中數學教學應當盡量將這種資源拉入課堂之中,讓師生共享“生成性資源”所帶來的歡樂和奇跡.
[1]張婧.構造法在高中數學解題中的應用[J]. 高中數理化,2015(18).
[2]慶菊.如何實現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J]. 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