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歲末年初,多次大面積重污染天氣過程的出現,使得霧霾成為當下最為顯現且最受關注的環境問題。霧霾究竟能否治理好?需要多長時間?公眾亟需知曉答案。
“既要有信心也要有一定的耐心,治好應該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治的過程是非常艱苦的。”在去年歲末召開的2016中國綠色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表示,中國的環境治理與經濟新常態二者相輔相成,要實現所有城市PM2.5達標,除須加強末端環保治理,前端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應同步加強。
核心內因是排放 重要外因是氣象
“過去30年我國有3個快速,快速城市化、快速工業化和快速機動化。這3件事情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來講不是壞事,我們的經濟實力增強、發展水平提高,關鍵問題是污染排放量也在同期快速增加。”
在賀克斌看來,“三快”是中國當前霧霾問題頻發的基本背景。
他談道,197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只有18%,2015年便達到了56%,目前增長趨勢還在繼續,而且城市多集中在東部地區,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市群。
快速城市化驅動了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第一個是要鋼鐵,第二個是要水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有‘大煉鋼鐵的提法,但當時的產量在世界上根本沒有我們的位置,現在60%的鋼鐵在中國生產。”賀克斌說,過去10多年中,全世界水泥的增長量幾乎全部來自中國,煤炭則以2000年為拐點,現在全世界消耗的煤炭一半以上在中國。
機動化是城市化的一個重要標志。2009年,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個汽車年產突破1000萬輛的國家。隨后,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銷售國。僅僅4年之后的2013年,中國便成為全球唯一一個汽車產量超過2000萬輛的國家,預計很快會突破2500萬輛。
“唯一一個產量超過2000萬輛的國家,意味著日本、美國永遠不可能追上,因為美國歷史上峰值產量是1650萬輛機動車,中國現在是第一汽車大國。”賀克斌說。
“三快”背景之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的排放量迅速增加,由此觸發霧霾問題,其中尤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最為嚴重。
賀克斌說:“要命的是這些排放量也集中在東邊。大家都在探討霧霾的成因,簡單表述就是,核心內因是排放,重要外因是氣象。所以,就核心內因而言,無論是總量還是空間分布都決定了京津冀地區有非常大的壓力。”
新的減排潛力在哪里?
2013年,集中治理空氣污染的“大氣十條”發布。中國工程院對其所做的中期評估顯示,與2013年相比,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地區以及74個重點城市的空氣質量都出現明顯改善,改善幅度約為30%。2016年,北京全年的PM2.5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9.9%,優良天數比例比2015年上升3.1%。事實上,2016年是北京近年來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
“從評估報告看,采取的治理措施是有效的。至于達標,則是從‘十三五開始,用3個五年計劃時間,推進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地區依次達標,一個臺階一個臺階上。”賀克斌說。
根據中國工程院的評估報告,過去幾年我國空氣質量改善的主要貢獻來自末端治理,僅有少量來自產業結構調整。
“減排是末端治理措施,那么,末端治理到一定程度,貢獻達不到空氣質量要求,新的減排潛力在哪里?往什么地方減?”賀克斌說,“必須要往前端走,所謂的前端就是不能用傳統的環保技術末端治理的概念,要延伸到綠色技術。”
他總結說,綠色技術可以概括為12個字。一是節能優先,“節能就會帶來減排,發改委能源所研究發現,2020年之前中國不用出臺新的節能政策,把現有政策用足了,全國能耗就可以下降27%,這是足球隊的前衛。”
二是結構多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上升,排放壓力減少,這個是后衛。“最后一個守門員就是環境友好,拿超低排放在那守著,把超低排放延伸到所有工業領域。前衛、后衛、守門員配合好才可以不進球,老是在禁區出險球肯定有漏球的時候,出現污染壓力也不奇怪。”賀克斌談道。
他強調,目前末端治理已經得到了加強和監管,拿到該拿的減排量,但在后期必須要把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減排潛力充分釋放出來。
穩住臭氧堅定不移降PM2.5
目前,全世界有3種復合污染現象,即酸雨、PM2.5和臭氧。上世紀90年代,酸雨曾是我國最為突出的環境問題。2016年5月,環保部長陳吉寧在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表示,中國酸雨的pH值恢復到了5.6,中國成為繼歐洲和北美地區后第三個基本治愈酸雨的地區。
“酸雨這件事我們不僅干了而且干成了,其他兩件事我們正在干。”賀克斌說。
以北京為例,過去20年,經濟高速發展之下是人口和機動車保有量的激增,PM2.5和臭氧問題成為這座膨脹起來的城市無法避開的突出問題。
隨著“大氣十條”等治理措施的實施,我國的PM2.5問題出現了明顯改善跡象。“臭氧開始有所顯現。”賀克斌提醒,就全世界范圍看,臭氧濃度都是處于上升趨勢的,目前仍有1億美國人生活在臭氧不達標的區域。“穩住臭氧,堅定不移地降PM2.5是目前比較好的選擇。”
臭氧問題為何日漸凸顯?賀克斌表示,決定臭氧高低的核心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的比值。目前,在我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排放總量都在下降,但在VOC控制方面做得還不夠全面,導致全國VOC排放總量處于上升狀態,最終導致臭氧濃度上翹。
“解決這個問題,要把VOC總量減下來,否則穩住臭氧的目標就很難達到。”賀克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