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豫西,隆冬。
洛陽市伊川縣彭婆鎮楊溝村,2016年12月28日,楊自立站在村口,迎接著光顧農場的客人。
“父親創業初期,面臨著巨大經濟壓力,還遭到一些不理解村民的嘲笑與挖苦,村民認為當下最沒有出息的就是種地,還不如出去打工,雖說苦點累點,總比在家種地強得多。”楊自立的大兒子楊興輝感慨地說,他現在的職位是伊川縣農村工作辦公室綜合科科長,“干農業是一個無底洞,只見投入不見收益,一天到晚累得要死,起得比雞早,睡得比豬晚。”
如今,農場的發展還談不上成功。2000只羊、2000只雞、60畝苗圃、二畝大小的魚塘,這就是農場的部分優質資產。
一封感謝信
農場近300畝地并沒有連成片。“你看樹下成群的雞滿地跑,那邊總共是218畝,這邊是60畝,” 楊自立說,“現在這些三年苗的欒樹苗市場價能夠賣到8元每棵,總共有近1.6萬棵。”
苗木長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當時最大的問題是水和看護問題,尤其是干旱時,一桶一桶地拉水澆樹,每次都是帶著全家一起上。”楊自立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樹木發芽后,看護一趟就是四五個小時,除了蚊蟲叮咬外,下雨的路,高一腳低一腳,稍不留意就摔個跤。”
楊自立此前在楊溝村擔任過6年村主任,曾有過一些義舉,包括捐款修路、資助三個貧困學生等。為了農場的發展,楊自立專門打了三口井,架設了2500米高壓線。
“2004年,我任村主任期間,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帶動群眾發展退耕還林近千畝,積極爭取縣教育局實行教育幫扶,為本村小學更換書桌、凳子一批,帶領全村干部硬化出村道路,改善群眾出行條件。”楊自立說。
土地流轉價款并不低。在一份土地流轉合同上,《民生周刊》記者看到,土地流轉價款為每畝每年1000元,流轉用途為果林下養殖土雞、種植農副產品、花卉苗木培育。為了更好地掌握養殖技術,楊自立將自己的兒子兒媳送到河南農業大學,接受畜牧專業培訓。
“要不是康鳳立董事長的支持和關心,我的農場根本辦不起來。”在一封感謝信中,楊自立稱,“我寫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通過你們的報道,來表達我對康鳳立及王喜智等好黨員、好同志的感謝!”
據介紹,伊川縣五谷豐登家庭農場前身是伊川縣豐好養殖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農產品種植、時令果蔬采摘、商品牛羊生產、土雞養殖、土雞蛋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家庭農場。
四年發展
感謝信中提及的康鳳立是伊川農商銀行董事長,一個農場為何感謝一家商業銀行?
王喜智是伊川農商行彭婆支行副行長,是辦理楊自立貸款的信貸經理。4年的交往,王喜智見證了農場規模的日益壯大。他給予楊自立的評價是“實干家”,“在丘陵地里闖出了一片天空”。
“總行領導都關心楊自立的生產經營情況,還親自去了幾次,”對于農場的經營狀況,王喜智總是第一時間掌握情況,“最近老楊的一批羊還未出欄,資金周轉臨時有些困難。”
“我是貸戶楊自立貸款發放的第一責仼人。2012年楊自立首次向我行申請60萬元養殖貸款,當時我負責具體調查落實工作,經過全面調查后,認為他勤勞樸實,項目可行,也符合我行支農政策,并報經總行批準辦理了第一筆貸款。”王喜智回憶。
據王喜智介紹,楊自立也是第一次得到伊川農商行支持,辦起了集養羊、雞、魚及苗圃種植等為一體的家庭農場,歷經4年,伊川農商行也逐年為其支持,至今共支持貸款410萬元,楊自立也通過自身艱苦努力規模逐年增大,由原來占地30畝到現在近300畝,養殖大棚4座,魚塘一個,苗圃及其他種植60畝。
“楊自立逢人就說沒有農商行就沒有他今天,我作為一名信貸經理更是經常前往關注,雖然辛苦但也高興,畢竟他是我行支持起來的成功典型,也正是我們農商行‘立足三農、支持三農、服務三農的實例體現,為農民干事創業、致富脫貧,多吃點苦、受點累,我很愿意付出,作為伊川農商行一名員工更是感到驕傲和自豪!”王喜智說。
伊川縣有369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56個,貧困戶10958戶,貧困人口39671人。目前,伊川農商行針對政府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分屬地由伊川農商行支行進行扶貧調研,成立精準扶貧檔案庫,將優質企業納入重點扶持對象,再建檔貧困戶3807戶,愛心幫扶1900余戶,再就業幫扶390余戶,信貸資金幫扶200余戶。
“三位一體”模式
11月24日上午,伊川縣政府、中原農險、伊川農商行三方扶貧貸款合作簽約儀式在伊川縣政府舉行。
伊川農商行副行長李莉向《民生周刊》記者解釋,伊川農商行在多年服務三農的基礎上,發現種植、養殖是多數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和直接創業途徑,操作簡單,投資小見效快。在2016年的脫貧攻堅戰中,伊川農商行加大對種植、養殖信貸資金的精準投放,充分激活種植、養殖業的“造血”功能,幫助貧困戶購買致富豬、致富羊和致富種子。
“為全面推進伊川縣脫貧攻堅工作,發揮金融扶貧貸款作用,滿足符合條件的貧困農戶和能夠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以及小微企業等獲得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的資金需求。”這是三方協議中的第一段,開宗明義指出了此次合作的目的。
據了解,伊川縣政府拿出500萬元設立財政風險補償基金,在銀行開立脫貧攻堅風險補償基金專用賬戶,用于補償因銀行發放的“扶貧貸款”而可能造成的損失。
“我們現在做的是‘三位一體扶貧模式,政府500萬元剛剛到位,注入基金資金池,我們銀行放大8倍,拿出4000萬元,全部用于貧困戶和農業合作社等組織,貸款利率最低優惠,享受人行基準利率。”李莉說。
建立風險分擔機制是這種扶貧模式的特色。借款人的借款到期不能全部歸還時,對其不能歸還的貸款,伊川縣政府給予35%的補償,銀行承擔15%,剩余部分50%由中原農險承擔。
“目前的計劃是,建棚擴大生產,土地已經都平整好了,2017年繼續多建幾個羊舍棚,”對于農場未來,楊自立目標堅定,“一個棚需要50萬,我已經向銀行申請增貸1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