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燕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中職衛校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教學質量。從學生、教師、教材、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方面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素質、創新考核評價模式等措施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質量得到了較大提高。
關鍵詞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 教學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R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010-03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是醫學基礎課, 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緊密聯系的紐帶,是學好其它醫學課程的基礎。中職衛校護理專業教學中存在教學內容繁雜、概念抽象、教學課時少、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基礎薄弱、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因此,教師有必要對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進行認真思考和研究,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進,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符合新時期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存在的問題
1.學生問題
近年來中職衛生學校生源綜合素質下降,基礎較差,部分學生連細胞的基本結構都不知道。同時,多年來的應試教育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方法,缺乏主動參與的熱情,習慣于老師講、學生聽,注重機械的死記硬背書本知識。如知道細菌個體微小,肉眼無法看到,但觀察菌落時提問:一個菌落有多少個細菌,仍然回答一個(應該是無數個),缺乏對知識的思考、方法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及應用。
2.教師問題
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師生關系及“應試教育”模式,教學在傳統意義上形成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益。教師自身素質問題也影響教學方法的采用。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求能把課講下來就行,缺乏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正確使用。授課枯燥乏味,學生無興趣,只是被動接受知識。
3.教材問題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是把病原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免疫學三方面的知識融合為一本教材,課時由76節壓縮到54節,課時少,教學內容繁雜、抽象、邏輯性較差。因此,學生覺得枯燥,對所學內容難以理解,許多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所以學科成績不理想。
4.教學方法問題
傳統的應試教育以教師為主體,以傳授知識為中心,教學活動圍繞“考試”進行,許多學生沒有了自己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再加上課時少、課堂容量大,導致教師“滿堂灌”現象嚴重,學生被動接受,課堂氣氛不活躍,不能及時反饋所學知識,影響了學習效率的提高。
5.考核評價問題
對學生成績評定方法單一,仍然采用期末理論考試模式,這種評價方法只注重結果而忽視了過程,導致許多學生平時不學,到考試時死記硬背,知識掌握不牢固,實踐操作技能得不到提高。
上述因素長期困擾著學科教師,既不利于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二、教學對策
1.優化教學內容
(1)內容合理刪補、講解詳略得當
在教學內容多、學時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把教材內容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并使其牢固地掌握,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教學大綱,鉆研教材, 結合護理專業的特點,體現“必需、夠用”的原則, 對教材內容進行精簡,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精心組織教學,才能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完成教學內容。對于有疫苗預防的、不常發病的病原體要少講或不講:如脊髓灰質炎病毒、白喉桿菌等內容;而對于常見病、無疫苗可預防或預防效果不好、新發病的病原體要重點講述:如病原性球菌、腸道桿菌、結核分枝桿菌、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內容。同時,還要注意書本內容和學科前沿的聯系,與臨床統一起來,刪除如沉淀反應等臨床早已摒棄的內容, 增加臨床近年來典型的流行傳染病,如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使學生課堂所學知識與當前醫學臨床發展相符合,開拓學生的視野,使教學更加生動,更加貼近生活。
(2)歸類教學、化繁為簡
學生普遍反映微生物學各論內容龐雜,枯燥無味,易混淆,不易記憶和掌握。因此把生物學性狀相同、致病機理相似的細菌歸為一類,如革蘭陽性茵、革蘭陰性菌、主要產外毒素的細菌、感染途徑相同的細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茵、致敗血癥的細菌、致化膿性感染的細菌等分別歸類介紹,并列表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這樣既能舉一反三,便于學生抓住重點,又能簡化知識,幫助學生復習與鞏固。
2.改革教學方法
(1)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習興趣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是一門與臨床關系密切的學科,在學習時,聯系臨床實際尤為重要。比如,在講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時,可以使大家聯想到自己是否曾有過化膿性感染及其分泌物特點;講到破傷風桿菌時,可以結合臨床實例學習其致病條件及防治原則;講到乙肝病毒時,可以結合臨床“五項指標”的檢測,分析不同的病情,使大家進一步了解其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等。在免疫學的學習過程中,許多臨床現象都是學生已感知到的,但并不一定清楚地理解:為什么青霉素等抗生素易發生過敏,個體間ABO血型不合引起輸血反應,組織器官移植時易發生排斥反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預防性疫苗的注射等。總之,在教學中把學生已感知到的臨床現象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從現象到本質,將學生的感性認識轉變為理性認識, 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也使教學內容有聲有色,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
(2)演示實驗穿插于理論教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能力是“自我獲得知識的手段和源泉”。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習培養基的種類及細菌在培養基中的生長現象時,把接種有不同細菌的、不同種類的培養基發給學生分組觀察、討論、總結出培養基的種類、不同細菌在培養基中的不同生長現象,并思考這些現象的出現在生活、工作中的實際指導意義;把演示內容穿插在理論教學中,強調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易理解、易記憶;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樹立無菌觀念,為以后的臨床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傳統的教學手段中,教師的聲調言語、豐富的表情、手勢和板書在教學中所達到的感染效果是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不能達到的。其次教材內容多,學時減少,不能承受每次課較大的知識容量。例如:第五章免疫應答是重點章節,其知識點的掌握對后續第六章抗感染免疫及病原生物學的學習將起重要的鋪墊作用。本章中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屬于微觀的動態變化,內容十分抽象,且肉眼難以觀察,學生難以理解,是教學難點。故在該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化靜為動,化微觀為宏觀,化抽象為具體的圖像,逼真地模擬了免疫應答的全過程,生動地展示了細胞的活化、增殖、分化,輕而易舉地突破了該節課的難點,突出了重點,達到了加深理解、方便記憶的教學目的,減輕了學生課后學習負擔,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3.轉變觀念,提高素質
(1)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使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傳授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讓其獲得情感體驗、知識積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內在需求,例講授蛔蟲成蟲的形態時,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根據蛔蟲成蟲浸制標本,描述蛔蟲成蟲的外形、顏色、大小及雌雄成蟲的區別,如回答不完整可由其他學生來補充。實踐證明,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踴躍回答,遺忘率低。學生既能在“活”的環境中掌握知識,又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觀察能力,做到了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
(2)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優化知識結構
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法的更新、先進教學手段的應用,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了,課堂呈現出開放的動態型。如此一來,教師難以再靠“吃老本”來維持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力求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體系,在吃透大綱、精研教材的前提下,要努力學習醫學免疫學及病原生物學的新理論、新知識,把握學科領域發展的前沿動態;有意識地拓寬醫學相關學科的知識,實現多學科的溝通與融合。此外,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創設問題情景,對學生的可能問題或突發情況有備而來,避免在教學中出現隨意性、片面性和主觀性。最終實現由單一生物學專業知識結構向包括醫學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等在內的復合型知識結構轉化;通過對新知識的主動選擇與吸收,改造和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
4.創新考核評價模式
在過去的考試中,通過一張期末筆試試卷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考試,淡化了對學生職業技能即實際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考核,脫離了中職教育以能力為本位的時代要求。因此應把學生的學習態度、作業質量、課堂提問、實驗報告等納入考核內容,占學科成績的30%;增加實踐操作技能考核,占學科成績的20%;期末理論成績占學科成績的50%。這樣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模式,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客觀全面的考核學生的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幾年來,通過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素質,解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尋適應新的《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教學質量得到了較大提高。
參考文獻:
[1]接明軍,宮淑秋.中職衛生學校化學教學的困惑與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8): 60-61.
[2]陳利壓.免疫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習興趣[J].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15(1):96.
[3]趙杰榮.中醫護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21):77-78.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