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樓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發達國家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專業設置突出行業性、試點“雙元制”培養模式、改革教師準入制度、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對策。
關鍵詞: 應用型 人才培養 教學質量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競爭日趨激烈,傳統工業面臨產業轉型升級改造,這種改造需要以企業為主體開展自主創新,植入高新技術,提升產品附加值。因此,對具有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渴求日益迫切。面對大學生就業難、企業用工荒和“打破高教同質困局”,為緩解高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現狀,2014年教育部年度工作要點指出:“研究制訂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啟動實施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引導一批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而如何提高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是地方轉型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1.地方高校無法滿足經濟轉型和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
“月薪八千也難求一名合適的技工”、“大學生技校回爐”等相關報道曾成為社會焦點,目前我國畢業生能力與企業人才需求失衡成為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方面,企業轉型升級對高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要求高等教育提供大量既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理論知識又能在現代生產服務一線進行實際操作的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發展定位不準,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模式使本科生理論一般、實踐能力低。出現就業結構性矛盾,造成勞動力市場有事沒人干和大學畢業生有人沒事干的尷尬局面。
2.校企合作重要性認識不足,部分高校實踐教育軟化。
主要體現在部分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互相掛牌上,沒有實際合作項目,使學生參與校外實踐機會減少。另外,多數企業更關注企業的短期經濟收益,缺乏長遠發展眼光,對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認識不足[1]。
3.教師隊伍達不到“雙師型”的要求。
譚天偉院士在師資問題上指出:“現在中國工程教育最嚴重的問題,是很多教師從校門到校門,自己都沒有進過企業工廠,怎么能培養學生具有工程能力呢?”譚天偉院士指出的問題反映了高校教師的實踐能力、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不能適應新時期應用型教育的需要,影響了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
“雙師型”教師指不僅要深入了解理論與學科基礎及教育教學方法,還要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應用型高校迫切需要既懂理論又懂實踐還懂教學的教師。
二、提升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對策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就是應用型高校,廣泛運用“雙元制”的培養方式,學生擁有高校和企業兩個學習場所,完成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兩項學習內容,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梁式人才”。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日漸成為各國應用型高校效仿的對象。
1.專業設置突出行業性,構建對接地方產業的專業體系。
地方高校要將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作為辦學指導思想,因此專業設置要有明顯的行業特征。構建對接地方產業的專業體系,地方高校要積極響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對接地方產業鏈、創新鏈,改造傳統產業專業,做強優勢產業專業,創辦新興產業專業。如常熟理工學院依托常熟汽車產業成立汽車工程學院。仁懷市委、市政府與茅臺集團籌建茅臺學院,打造一所以酒類釀造為特色的應用技術型企業辦全日制本科大學。
2.校企合作育人,試點“雙元制”培養模式。
“雙元制”是德國應用型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一種雙重職業訓練制度,學生既在企業接受職業技能和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又在高校接受專業理論和普通知識教育。地方高校可以在開學前與企業簽訂帶有資助協定的勞動合同,學生在高校和企業交替進行大學學習和企業專業技能實踐,試點“雙元制”培養模式。教師既是理論教師又是工程師,學生既是高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實習生,通過這種雙主體結構確保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密切合作。
行業企業應主動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主動說明用人需求并提供給學校應有的幫助,高校針對工作所需技術技能,及時開設課程組織教學,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機構[1]。
3.改革教師準入制度。
根據德國高等教育教師法的有關規定,應用型高校教師的聘任條件除了需要具有從事科學工作能力證明的博士文憑外,還要求教師至少有五年實踐經驗,并且其中至少三年在高校以外的領域工作。
科學設置崗位,建立崗位聘任機制,教師聘任著眼于高起點,地方高校可以嘗試新的教師招聘標準,除強調教師學歷職稱外,優先選拔具備行業企業工作經驗和擔任過技術骨干的應聘人員,最大限度尋求適合學校應用型發展的教師人才[2]。
4.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基本前提。地方高校要逐步實現專業理論課教師都有兩年以上在企業頂崗實踐經歷,招聘于企業的實踐型教師和實訓指導師受到專業理論和教育理論培訓。形成一支具有“專業實踐、專業理論、教育理論”三種知識和“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兩種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1)理論型人才到實踐崗位去。結合教師專業特點和企業崗位特征,派其到企業相關崗位頂崗實踐。使其理論知識得到實踐驗證,形成實踐創新能力,了解崗位對專業能力的需求,形成對專業的全面理解和科學教育理念。
(2)實踐型人才到研究團隊去。來自各個非教師崗位的實踐型教師,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重要構成部分,這些教師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的專業技能,卻存在理論提煉不夠的現象,有針對性地讓這些人加入科研團隊,促其專業理論提升。
5.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
構建和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是檢驗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尺度。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及學生自身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從而形成具有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質量評價體系。
(1)院校自我評估與校外專家評估相結合。院校自我評估主要是教育系統的內部評價,論證辦學理念、專業定位是否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專業課程體系是否與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目標一致。教學條件、教學管理是否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等。院校自我評估的常規檢查內容與形式:開學、期中、期末教學三大檢查;校、院兩級教學督導。開展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督查指導和各類考試巡查;年度教學檢查;ISO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
校外專家評估指校外專家組進入院校,參加教學檢查,結合院校自我評價情況進行全面檢驗和鑒定。采用查閱文檔資料與實地考察相結合和全面考察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有助于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做出真實性結論。專家組認真考察學校的自評報告及有關材料,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得出評價結論。
(2)企業評價與第三方機構評估相結合。行業、企業作為應用型人才的使用者,評價主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職業修養、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熟練程度、工作能力等方面。因此學校要重視企業的評價結果,積極爭取相關企業的支持和參與,認真聽取他們對人才培養的意見。
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如麥可思公司開展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跟蹤評價,與有ISO9001資質的公司合作開展ISO9001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外部監督審核。
6.政府加大和調整經費投入。
(1)中央和省級財政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專項資金,應對轉型發展高校予以傾斜,重點用于支持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以及工程實踐中心、實習實訓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
(2)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質量高的學校,給予專項資金獎勵或者投入,增加招生計劃。減少應用型人才質量低的學校的經費投入,減少招生計劃,促進地方高校重視和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胡在東.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17):31-33.
[2]張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