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摘 要 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對話為內容的課堂教學文化,構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有效課堂。因此,在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效的情境、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有效的自主探索,讓學生從中體驗數學的“生活味道”、感受數學的“抽象之美”、享受學習的“成功樂趣”。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 素質教育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048-0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課堂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本文就此問題在閱讀、交流、借鑒先進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體會。
一、對有效教學的理解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如學生在形成知識、技能和技巧的過程中,在形成某種個性特征、提高每個學生的教育和發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師生用最少的必要時間取得一定的成果;師生在一定的時間內花費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為在一定時間內取得一定的成績而消耗最少的物資和經費等等。
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是了解學生
新課程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的本質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要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益,教師就必須不斷地優化組織學生學習的形式,使之最大程度地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而教師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充分地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現狀、了解學生對本學科的了解程度、了解學生對本學科的期望值、了解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等。
三、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措施
1.創設實際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驗數學的“生活味道”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就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放飛了學生的思維。
2.運用有效的啟發引導的教學方法,感受數學的“抽象之美”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利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啟發引導學生,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觀察、實驗、討論等數學活動中自主學習,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各種有效的形式,先給予啟發,讓學生多活動多觀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
3.在自主學習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主動建構數學知識體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課堂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變抽象為具體,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實現有效學習,讓學生在親歷中獲得知識對學生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數學的學習活動中,老師應當轉變角色,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動手操作,樹立信心,感受數學的魅力,以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4.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享受數學的“成功樂趣”
由于智力發展水平及個性特征的不同,認識主體對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顯差異,由此所建構的認識結構必然多元化、個性化和不盡完善的。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識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作為一名教師要及時了解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才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個性特征。
總之,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結合自己的特色和學校學生的特點,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師教學行為必須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并投入到新課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實新課程的總目標,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喻平.數學問題解決認知模式及教學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5).
[2]馬復,凌曉牧.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4.
[3]王鋒.“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的案例探究分析[J].中小學數學(初中版),2011,(9) :24-26.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