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黎明


[摘要]目的探析醫院對兒科抗生素合理運用的干預效果。方法選擇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兒科收治的100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間未采取干預的作為對照組,而2013年2月~2014年1月期間采取兒科抗生素合理運用干預的作為觀察組,對兩組患兒合理運用抗生素的差異性進行對比。結果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多聯用藥率以及抗生素運用率都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藥敏試驗送檢率為49.64%,對照組為22.6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醫院進一步加強兒科抗生素合理運用干預,能夠降低抗生素運用率,避免濫用抗生素,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對治療效果的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醫院;兒科;抗生素;合理運用;干預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再加上我國醫療衛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療質量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醫藥工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當前臨床上普遍存在抗生素濫用現象,尤其是兒科。有研究表明,抗生素在兒科具有較高的使用率,但是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再加上身體器官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存在明顯的藥物毒副作用,并且相比較成年患者而言,抗生素濫用在兒科患兒中具有較大的危害性。所以,進一步加強兒科抗生素合理運用干預,對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療效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對醫院兒科抗生素合理運用的干預效果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兒科收治的100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2012年1月~2013年1月未采取干預的作為對照組,而2013年2月~2014年1月采取兒科抗生素合理運用干預的作為觀察組。
對照組的450例患兒中,男240例,女210例,年齡1個月~10歲,平均為(5.6±1.3)歲,體重4.4~32.2kg,平均為(15.1±3.2)kg;觀察組的550例患兒中,男280例,女270例,年齡2個月~10.5歲,平均為(5.4±1.3)歲,體重4.6~32.8kg,平均為(15.2±3.3)kg。兩組患兒的體重、年齡以及性別等基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患兒運用傳統給藥方法,即將患兒的實際病情作為基本依據,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藥物,并且根據藥品說明書合理給藥,未采取藥學干預措施。
1.2.2觀察組觀察組則運用抗生素合理運用干預措施。
1.2.2.1藥房應對藥物運用的具體實施流程進行有效的干預,包括藥物種類的選取、藥物經濟學、用藥劑量、方式。若出現有任何一種不合理用藥的行為,需立即指出,同時在相關醫師的正確指導下,重新制定抗生素應用方案,然后再將該方案下發到各個臨床科室,并督促科室認真落實和執行。此外,還應該對兒科醫生運用抗生素的權限和品種進行適當限制,有效避免抗生素濫用。
1.2.2.2醫院應該定期或者不定期組織兒科醫務人員進行培訓,開展合理運用抗生素知識講座,對醫務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提高兒科醫務人員的綜合知識儲備。于此同時,醫院還應定期檢查處方,找出其中存在錯誤亦或者是不符合用藥規范的處方,并針對這些處方,對其實施干預、點評與分析,同時加強藥學指導的力度。除此之外,還應嚴格落實藥敏試驗的執行、結果分析以及管理等工作,并積極監督兒科醫生對抗生素進行合理的應用。周期性的對最新的藥物資料進行更新、匯總、分析以及整理,并采用書面的形式將其下發給每一位兒科醫生,以為該科室相關醫生的合理用藥提供臨床依據。
1.2.2.3把抗生素的基本信息(包括:特點、用藥機制、作用、注意事項)作為主要依據,同時參考藥敏試驗的結果,為患者選取最適的抗生素。同時,指導兒科臨床醫生對用藥指征進行嚴格掌握,將患者的體重、年齡以及病情等實際情況作為基本依據,對運用抗生素的劑量進行確定。
兒科醫生在運用抗生素時,應該堅持能口服不注射、能低劑量不高劑量、抗菌譜能窄不廣的基本原則,需要注意的是,聯合用藥時,應該盡量掌握好拮抗作用的配伍禁忌和藥物聯用,盡可能少用或者不用抑制軟骨發育、影響腎功能等容易出現不良反應的抗生素種類。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多聯用藥、藥敏試驗送檢以及抗生素運用情況,并對多聯用藥率、藥敏試驗送檢率以及抗生素運用率進行計算。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調查的所有數據均以SPSS20.0軟件,對其進行分析與研究,計數資料的比較經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抗生素合理運用情況的對比
觀察組多聯用藥率以及抗生素運用率分別為29.09%、52.0%,對照組為60.0%、59.64%。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藥敏試驗送檢率為49.64%,對照組為22.6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在治療效果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所謂合理運用抗生素,主要指的是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基礎上,為能進一步降低抗生素用藥后不良反應以及副作用的發生率,合理確定使用藥物的品種、劑量、方式以及療程,并起到預防耐藥菌株效果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兒科患兒自身機體功能尚未發育完全,且其免疫力與抵抗力都較弱,這就使得患兒更易出現感染類病癥。故在臨床治療中,抗生素是必不缺少的一種藥物,但是一些醫生一味追求療效,大量運用抗生素,從而導致抗生素濫用。
醫院的藥房將兒科運用抗生素中存在的問題作為基本依據,再結合抗生素藥理知識,根據患兒的個體差異和實際病情,制定以下幾點合理運用抗生素措施:(1)選擇藥物。對藥物的禁忌證和適應證進行嚴格掌握,并結合患兒的病情與年齡特點,選擇更具有針對性的藥物。注:①抗生素種類應盡量保持單一;②病毒感染時,盡量不用抗生素;③在非必要情況下,能選擇抗生素單用就不采取聯用法。④聯合用藥時,掌握已經確定的用藥指征,并盡量選取注射類抗生素,充分考慮配伍禁忌證,以確保臨床用藥的合理性;(2)確定最佳的給藥間隔時間以及劑型。為能進一步提高患兒用藥的依從性,可給予其適量含有果味的口服顆粒藥物,并盡量選取半衰期較長的藥物,以降低給藥頻率。嚴格參照藥代動力,確定最佳的給藥間隔時間;(3)確定合適的給藥途徑。通常情況下,給藥途徑與藥物本身性質、用藥目的以及病情嚴重程度有關。能口服盡量口服,不采用注射給藥方法,皮下注射容易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害,新生兒不適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多聯用藥率和抗生素運用率分別為29.09%、52.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0.0%、59.64%,說明醫院進一步加強兒科抗生素合理運用干預能夠有效降低抗生素運用率,這一結果與文獻研究報道基本一致。
另外,不同的給藥途徑,其需注意的地方均不同,比如:(1)肌肉注射時,取最適部位,并行消毒處理,全面落實無菌操作,防止膿腫亦或者是損傷坐骨神經。(2)靜脈給藥時,嚴格控制滴速,避免滲出藥物使周圍組織壞死。由于局部組織容易產生耐藥菌和出現過敏反應,所以盡量避免運用抗菌藥物。
此外,用藥后還應該密切關注患兒變化,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停藥,采取有效處理措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確保療效。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藥敏試驗送檢率為49.6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2.67%,同時,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說明給予兒科抗生素藥學干預在提高藥敏試驗送檢率的同時,還能使治療效果提高,這一結果與文獻研究報道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醫院進一步加強兒科抗生素合理運用干預,能夠降低抗生素運用率,避免濫用抗生素,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對治療效果的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