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余森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腹膜前腹股溝疝聚丙烯補片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兩種術式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為腹股溝疝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腹股溝疝患者105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52例和觀察組53例。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腹膜前腹股溝疝聚丙烯補片修補術,對照組采用傳統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對比兩組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手術時間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44.1±16.7min vs.39.9±10.9min,t=1.9930,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和術后恢復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4.2±0.9d vs.7.7±2.6d,6.2±1.8d vs.7.9±2.8d;t=9.2522,t=3.7078;P均<0.05),術后疼痛評分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2.32±0.34 vs.3.51±0.81,t=9.7816,P<0.05),住院費用觀察組高于對照組(12141±1632元vs.9753±1452元,t=7.9161,P<0.05);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4.6%,顯著高于觀察組15.1%(x2=5.3688,P<0.05);術后觀察組無一例復發,對照組2例復發,復發率為3.8%(2/52)。結論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相比,腹腔鏡腹膜前腹股溝疝聚丙烯補片修補術具有更好的療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腹股溝;疝;腹腔鏡;疝修補術;聚丙烯補片;開放式
腹股溝疝是普外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其治療以手術為主;無張力疝修補術(tension-free herRiopIasty)是腹股溝疝治療的主要手術方式,得到廣泛應用,具有簡單易行、復發率低等優點,但存在僅局限于腹股溝管的解剖、術后疼痛發生率高等缺點。腹腔鏡經腹腹膜前補片修補術(laparoscopic transabdominalpreperitone al herRia repair,TAPP)是目前公認的腹腔鏡下修補腹股溝疝最合理的方法。本研究在2014年1月~2016年5月問對105例采用不同手術方式進行治療,旨在比較腹腔鏡腹膜前腹股溝疝聚丙烯補片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兩種術式的臨床效果,為腹股溝疝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腹股溝疝患者105例作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成人難復性疝、術后復發疝、滑動性疝、不能耐受全身麻醉及氣腹者、腹膜炎、有重度出血性傾向患者、嵌頓時間較長并可能發生腸管壞死者,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2例和觀察組53例。對照組男44例,女8例;年齡26~62歲,平均(40.9±9.8)歲;腹股溝斜疝26例,直疝19例,復合疝7例。觀察組男43例,女10例;年齡25~61歲,平均(42.3±11.2)歲;腹股溝斜疝28例,直疝19例,復合疝6例。兩組患者一般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方法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腹膜前腹股溝疝聚丙烯補片修補術,所有患者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仰臥位,兩手固定于體側;自臍中線開始向疝側做約2.5cm的橫切口,分離皮膚、皮下直至腹直肌,游離腹直肌并將其抬起,以手指鈍性分離肌肉后間隙。此間隙內置入帶擴張氣囊穿刺套管,在腹腔鏡直視下進行氣囊加壓注氣,直至氣囊完全膨脹。排空氣囊內氣體,拔除并換入密封式穿刺套管,注入CO2使擴張的間隙內壓力達到12mm Hg,以此建立修補操作空間。直視下在中線或兩側建立操作孔。將疝囊完全游離后還納入腹腔。置入補片,大小須覆蓋整個腹股溝區,用疝修補釘將其釘合在前腹壁及Cooper韌帶等組織上。排凈CO2,拔除穿刺套管,縫合傷口。對照組采用傳統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具體手術步驟參照參考文獻進行。
1.3評價指標
本研究對兩組患者術后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術后恢復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疝復發情況進行記錄比較。患者疼痛強度采用NRS數字疼痛評分法進行評估,其中0分為無痛;3分以下為可以忍受的輕度疼痛;4~6分為影響睡眠的中度疼痛,需進行處理;7~10分難以忍受的重度疼痛。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分析用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手術時間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和術后恢復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術后疼痛評分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住院費用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疾病復發情況,結果顯示: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4.6%,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5.1%,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術后觀察組無一例復發,對照組2例復發,復發率為3.8%(2/52)。
3討論
TAPP完全在腹膜前間隙操作,無需進入腹腔,避免了發生腸道并發癥的可能,且手術創傷小、恢復快、復發率低,目前,已成為腹腔鏡治療腹股溝疝的“金標準”術式。但TAPP也存在操作空間小,操作繁瑣,未打開疝囊無法觀察疝內容物及術后金屬釘因無法吸收而長期殘留體內等缺點,改良后的TAPP又存在特殊補片價格昂貴的缺點,影響推廣使用。有研究發現應用聚丙烯補片行TAPP治療腹股溝疝在實踐中完全可行且應用聚丙烯補片無釘合技術行TAPP治療腹股溝疝免去了繁瑣的操作,沒有金屬釘的殘留,能減少術后腹股溝區可能出現的疼痛或異物感,并能降低費用?;诖?,本研究采用腹腔鏡腹膜前腹股溝疝聚丙烯補片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對成人腹股溝疝患者進行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手術并發癥及遠期療效,旨在為腹股溝疝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手術時間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和術后恢復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術后疼痛評分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住院費用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4.6%,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5.1%,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無一例復發,對照組2例復發,復發率為3.8%;符合國內相關報道,提示TAPP具有更好的療效。究其原因可能是腹腔鏡腹膜前腹股溝疝聚丙烯補片修補術是在直視下操作,且具有微創的特點;此方法是在正常腹股溝區解剖基礎上進行,解剖標記清晰,手術空間大,疝內容物容易辨別;整個手術過程符合機體生理解剖結構,無張力;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根據本研究,我們認為TAPP術中注意要點包括:建立操作孔時注意勿穿破腹膜,游離疝囊時應辨別清楚腹壁下血管、精索血管等且在釘合補片時要多加注意以免對血管造成損傷;此外,對于老年人、手術時間較長及術中出血較多者,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術后應適當給予補液,并應用抗生素與止血藥物。
綜上所述,腹膜前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具有效率高,安全系數大,并發癥少,術后復發率低等優點,能減少腹股溝疝患者的住院治療次數,治療時間及開腹手術機率,從而減輕患者痛苦及經濟負擔,患者及家屬樂于接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