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煒+梁侍虹+鄭冬明
[摘要]目的研究規范化產前超聲檢查對胎兒缺陷檢測率的影響。方法選擇我院2013年4月~2015年8月期間2488例妊娠12周至足月分娩的孕婦。其中2013年4月~2014年2月期間未實施規范化產前超聲,2014年3月~2015年8月期間實施規范化產前超聲,觀察規范化產前超聲實施前后對胎兒缺陷檢測率的影響。結果實施規范化產前超聲后不同孕周檢出率均高于實施前(P<0.05)。實施后不同畸形類別漏診率均低于實施前(P<0.05);肢體畸形漏診率明顯低于其他類別(P<0.05)。結論規范化產前超聲可有效提高胎兒缺陷的檢測率,是檢查胎兒發育異常和預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規范化;產前超聲;胎兒缺陷;檢測率;影響
胎兒期超聲檢查是臨床常用的檢測胎兒缺陷的手段之一,作為出生缺陷干預工程的二級預防措施,在臨床上廣泛使用。但目前并沒有一個完善的原則和指南來指導超聲的篩查,且各地醫院檢查項目五花八門,相差甚遠,導致超聲檢查在診斷胎兒畸形或異常上容易出現漏診誤診,限制臨床發展。因此如何制定規范化產前超聲檢查是提高胎兒畸形診斷的關鍵。本文對我院孕婦進行規范化產前超聲檢查,觀察規范化產前超聲檢查對胎兒進行的檢測情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納入2488例2013年4月~2015年8月期間我院妊娠12周至足月分娩的孕婦,其中2013年4月~2014年2月期間未實施規范化產前超聲,共采用超聲檢查孕婦1061例,孕婦年齡20~38歲,平均(29.6±4.2)歲。孕周12~41周,平均(28.4±4.3)周。經產婦412例,初產婦649例。2014年3月~2015年8月期間實施規范化產前超聲,共采用超聲檢查孕婦1427例,孕婦年齡20~40歲,平均(29.9±4.1)歲。孕周12~42周,平均(28.8±4.1)周。經產婦642例,初產婦785例。規范化超聲實施前后兩組孕婦上述資料(年齡、孕周、生育情況)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2月期間未實施規范化產前超聲,2014年3月~2015年8月實施規范化產前超聲,(1)分工要求:我們將超聲科醫師分成三組,第一組:可從事中、晚期的妊娠常規及系統胎兒超聲檢查(Ⅱ~Ⅲ級產前超聲檢查)的醫師,條件是有執業醫師及彩超上崗資格的超聲科醫師,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或從事產前超聲檢查5年以上的醫師,接受過產前超聲診斷系統培訓的;第二組:可從事中、晚期的妊娠常規胎兒超聲檢查(Ⅱ級產前超聲檢查)醫師,條件是有執業醫師及彩超上崗資格的超聲科醫師,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或從事產前超聲檢查5年以上的醫師,未接受過產前超聲診斷系統培訓的;第三組:有執業醫師資格無彩超上崗資格的超聲科醫師,又不具備以上條件的,可從事中、晚期的妊娠一般產前超聲檢查(Ⅰ級產前超聲檢查)。(2)培訓目標:分組、分層次進行培訓,第一組成員:進行針對性培訓,根據本地區胎兒畸形發病特點,針對胎兒多發病及復雜病靶器官的解剖、病理解剖、胎兒生長發育及病理生理等進行更系統詳細的理論學習,對胎兒這些器官做更細致的超聲檢查操作訓練,目標是最終成為本地區胎兒畸形產前超聲篩查工作的技術骨干。第二組成員:進行產前超聲篩查關鍵技術(包含產科超聲檢查的適應征、檢查方法及檢查內容;產科超聲檢查的標準;胎兒出生缺陷超聲檢查的形態學基礎;妊娠期胎兒正常及異常的超聲聲像圖特征等)的理論學習,在加強Ⅱ級產前超聲檢查的基礎上進行系統胎兒超聲檢查的操作訓練,目標是能熟練地掌握胎兒畸形產前超聲篩查技術,能從事中、晚期的妊娠常規及系統胎兒超聲檢查(Ⅱ~Ⅲ級產前超聲檢查)工作。第三組成員:進行人體解剖、病理解剖、胎兒生長發育、病理生理等的基礎知識及產科、心血管、神經科、圍產兒等多學科臨床專業知識的理論學習;進行產前超聲操作手法技巧和分析思維能力訓練;進行胎兒各個系統和器官的標準切面操作訓練,目標是能掌握中、晚期的妊娠常規及系統胎兒超聲檢查(Ⅱ~Ⅲ級產前超聲檢查)技術,為將來從事中、晚期的妊娠常規及系統胎兒超聲檢查(Ⅱ~Ⅲ級產前超聲檢查)工作打下基礎。(3)培訓計劃:使用謝紅寧編寫的《產科超聲檢查手冊》及李勝利主編的《胎兒畸形產前超聲診斷學》為培訓教材,2009年1~3月進行基礎理論學習和基本技能的培訓,2009年4月~2010年3月開始進行規范化操作培訓。科內定期進行病例討論,根據分組及進展情況參加與產前診斷有關的院內外專題講座、新技術講座課程,開拓視野的同時使理論更好地貫穿臨床實踐。具體實施要求:每天堅持半小時理論學習時間。第一組成員:每月能獨立上機,規范化地操作完成200例以上正常和異常中、晚期的妊娠系統胎兒超聲檢查;第二組成員:每月能獨立上機,規范化地操作完成100例以上正常和異常中、晚期的妊娠常規胎兒超聲檢查,在第一組成員帶教下完成30例以上正常和異常中、晚期的妊娠系統胎兒超聲檢查;第三組成員:每月能獨立上機,規范化地操作完成500例以上正常和異常中、晚期的妊娠一般胎兒超聲檢查。每月分組進行理論和操作考核,按標準切面進行操作評價。全科每月進行8次疑難病例的討論會診,在記錄本詳細記錄每次所檢查的異常胎兒情況并附有上級醫生的簽名。
1.3觀察指標
觀察規范化產前超聲實施前后對胎兒缺陷檢測率的診斷情況。胎兒缺陷的診斷:超聲檢查發現異常,羊水、臍血檢查染色體異常,病史及血清提示胎兒出生預后不良。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孕周超聲檢查情況比較
實施規范化產前超聲后不同孕周檢出率均高于實施前,P<0.05。見表1。
2.2兩組孕婦胎兒畸形類別診斷情況比較
實施后不同畸形類別漏診率均低于實施前,P<0.05;肢體畸形漏診率明顯低于其他類別,P<0.05。見表2。
3討論
先天性畸形是胎兒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由于胎兒先天發育異常而引起,既往無有效預防措施。隨著影響學的不斷發展,超聲的出現為胎兒畸形及胎兒缺陷的預防起到重要作用。超聲儀器不僅具有高分辨率,且對胎兒的器官等解剖結構和發育情況顯示清楚,能清晰顯示各斷面的影像,從而對胎兒畸形起到診斷作用。隨后,產前超聲成為預防胎兒畸形的重要檢查,其憑借無創性、無致畸性、安全性高等優勢,在對胎兒畸形的檢測中起到極大作用,具有重要意義。產前超聲是目前臨床上運用最廣泛的非侵入性產前檢查手段,隨著二維超聲、三維超聲的發展和進步,結合立體成像技術對胎兒畸形診斷率進一步提高。但研究發現,產前超聲對胎兒畸形的診斷率依然較低,這是由于在我國目前并無統一的檢查標準以及規范,雜亂的檢查項目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診斷率,因此如何規范化進行產前診斷尤為重要。
在眾多學者研究中發現,雖然超聲能診斷大部分胎兒畸形,但超聲仍有局限性,不能檢查出所有胎兒畸形,部分小部位畸形不易被超聲發現。在國內學者研究中顯示,對于小兒肢體畸形采用超聲診斷較為難以辨認,尤其是檢查時候若胎兒處于握拳狀態,對于手指畸形的檢查則較為困難。隨著影像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發現,統一的模式以及規定在超聲檢查上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因此為進一步提高產前超聲的診斷率,我院在2014年期間實施規范化產前超聲培訓,結果顯示,實施規范化產前超聲后不同孕周檢出率均高于實施前(P<0.05)。實施后不同畸形類別漏診率均低于實施前(P<0.05);肢體畸形漏診率明顯低于其他類別(P<0.05)。結果提示,規范化產前超聲進一步提高了胎兒進行的診斷率,減少漏診率。而在規范化產前超聲實施前檢查急性類別時發現,肢體畸形漏診率高達75.00%;雖然實施規范化產前超聲后肢體畸形漏診率有明顯下降,但對比其他畸形類別,仍然較高,達到33.33%,由此可見,超聲在肢體畸形的檢測中確實存在不足,與目前研究相符。
綜上所述,規范化產前超聲可有效提高胎兒缺陷的檢測率,是檢查胎兒發育異常和預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