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經濟管理學校 馬春陽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近階段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它在兼具模塊化課程靈活性和項目化課程一體性的同時,更加突出了對應工作過程和能力發展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在體現任務引領課程的目的性和項目驅動課程的主動性的基礎上,使課程內涵從經驗層面向策略層面延伸,教學目標從滿足社會(工作崗位)需求向重視學生(職業成長)需求方向提升。
所謂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就是以專業目標就業崗位生產實踐中所需完成的一個個典型的工作過程為基礎,通過調研收集、分析篩選、歸納排序、教學轉換、網格構建等一系列的過程,最終形成以教學領域(課程體系)和學習情境(主題單元)為主體的專業課總體構架。工作過程是指在企業內為完成一個工作任務并獲得預期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作業程序,是一個綜合的、動態的、結構相對固定的系統。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一般表述為動賓結構或動賓結構倒置,如“拆裝檢修發動機”“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等。
本文以中等職業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課程為例,簡要描述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理念、方法和具體內容。
“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課程對應維修企業的機電維修崗位中對故障發動機機械部分的檢測與維修工作。具體包括:根據汽車維修企業前臺接待所提供的維修工單,在機電維修工位上,在規定時間內,以經濟、合理的方式,按照技術作業規范和相關質量要求完成待修車輛發動機機械方面的維護、小修或大修工作,并能在發動機機械檢修過程中發現維修工單未提及而又應該進行的維修項目。汽車發動機維護及小修項目為就車修理,一般在汽車舉升機工位進行;汽車發動機大修項目為總成修復,在舉升機工位及發動機總成大修間完成。發動機機電系統檢修以小組合作或獨立工作的形式,使用通用工具、發動機機械維修專用工具、設備和汽車維修資料等,按照技術規范對發動機機械進行維護或對發動機機械故障進行診斷和修復。維修作業同時要求記錄已完成的工作,自覺保持安全作業,遵守5S的工作要求。
“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課程在進行總體設計時,基于汽車維修企業機電維修崗位對于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方面的作業內容和技能要求,對汽車維修企業中機電維修崗位的常見工作任務進行歸納總結、分析提煉并合理進行分類合并,形成更換發動機總成等9個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的行動領域,最終依據職業教育教學理論、課程開發要求,將9個行動領域轉換成9個學習單元,并結合中職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汽車機電維修工的成長規律,對9個學習單元進行合理排序。
課程共包括9個學習情境,分別是發動機傳動帶的檢查與更換;發動機正時帶的檢查與更換;檢測與修理發動機配氣機構;檢測與修理發動機氣缸蓋與氣缸體;檢測與修理曲柄連桿機構;檢測與修理發動機冷卻系統;檢測與維修發動機潤滑系統;更換汽車發動機總成;診斷汽車發動機動力不足的機械故障。各個學習情境的具體描述、內容安排及建議學時分配具體見表1所列。
“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學習領域內的9個學習情境之間并非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在滿足一定邏輯關系基礎上的有序排列。排列順序符合工作過程復雜程度的遞增邏輯,符合相關技能從經驗層面向策略層面的延伸。9個學習情境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根據“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課程特點,建議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如現場講授演示法,借助實物來進行的邊演示、邊講解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通過工作任務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提高;小組討論法,根據課堂教學進度,提出思考問題,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角色扮演法,在模擬的4S 店工作環境的情境下,讓學生扮演一定角色,通過行為模仿或行為替代,充分體會客戶和業務人員之間的情感變化和行為模式,并對行為表現進行評定和反饋,以此來幫助學生發展和提高行動能力;頭腦風暴法,通過師生、學生間的互動與合作,建立學習的共同體,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辯論和對話,產生思想的碰撞和觀點的交鋒,最終達成思想上的共識。

表1 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學習情境描述及學時分配

圖1 “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各學習情境之間的邏輯關系
學生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教師指導或借助汽車維修手冊等資料,制定發動機機械系統的維護、故障診斷和修理作業計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上述計劃、實施、檢查并進行評價反饋。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使用工具、設備、燃料和材料等要符合勞動安全和環境保護規定,對已完成的任務進行記錄、存檔和評價反饋。多數“計劃實施”階段采用小組學習,明確小組負責人。小組負責人的職責類似于汽車機電維修組組長的職責,負責組內紀律管理、工作分工、工具設備和學習資料的管理工作等。實訓場地設有工具設備間和維修材料及配件間,在學習過程中盡可能設置與企業一致的工作環境、工作步驟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