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海燕
摘要: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本課題以近年來農機購置補貼管理系統數據、農機化統計年報等農機大數據為理論依據,探討了農機補貼政策對改善農業裝備水平、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考量農機補貼對我縣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作用,以便進一步完善農機補貼政策的實效性和科學、客觀地確定今后一段時間農業機械的發展方向和推廣重點。
關鍵詞:農機補貼政策;農業機械化;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
中圖分類號:F3233文獻標識碼:Adoi:10.14031/j.cnki.njwx.2017.01.0100引言
農機購置補貼是國家“三補貼”強農惠農政策的重要內容,是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舉措。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這項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強農業和糧食生產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一項農業機械化技術支持措施,政策旨在增強農民購置農機能力,提高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促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已經實施了十余年。許多學者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了探討。如,陳湘濤、占金剛(2011)的研究就認為農機購置補貼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國農業產業結構。
現階段,探討農機購置補貼對農業機械化影響的研究還不多。事實上,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提高農業機械綜合機械化水平。十多年來伴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深入實施,這項政策對我縣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發展是否起到了顯著的效果?若起到了明顯的效果,其貢獻大小是多少呢?圍繞這些問題,通過對我縣農機購置補貼管理系統數據、農機化統計年報等農機大數據,采用嚴格的實證研究方法,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
1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1課題研究的目標
研究指標構建的關鍵是如何度量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裝備水平是農業機械化研究領域十分重要的2個概念。
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是對機器(裝備)在農業中使用程度、作用大小和使用效果的一種表達和度量,它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效率,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一環。根據《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2015),中國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公式:
U=0.4×C1+0.3×C2+0.3×H。
其中,U為綜合機械化水平。C1為機耕水平;C2為機播水平;H為機收水平。
機耕水平C1=實際機耕面積耕地總面積-免耕播種面積×100%
機播水平C2=實際機播面積耕地總面積×100%
機收水平C3=實際機收面積耕地總面積×100%
描繪了2006—2015年我縣農機購置補貼與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關系圖。從圖1中,我們不難發現農機購置補貼與農機綜合機械化水平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關聯作用。2006—2010年間二者始終保持著同步增長,2011—2015年雖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在補貼對象、范圍和流程等方面做了一些調整和創新,但是我縣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上升趨勢并未受到影響,依然保持慣性上升格局;從2007年到現在形成的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上升通道并沒有被打破,只是從2013年開始總的上升趨勢放緩了,這也是農機裝備結構需要進行調整的一個預警提示。因此,我們不難有了農機購置補貼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的判斷。
因此,我們選定農業機械綜合機械化水平作為度量農業機械化的衡量指標。
1.2研究方法
(1)文獻法。我們查閱了吉林省東豐縣2006—2015年間農機購置補貼管理系統和農機統計報表,并以此數據為基準進行研究。
(2)統計法。通過對以上數據的觀察、對比,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求出數量分析結果,用于支持研究。
2實證分析
2.1農機購置補貼對農機裝備水平的作用
農機裝備水平是農業機器的配備數量以及在各項作業環節中利用農業機器充分代替人力和畜力進行農業生產的程度。一個地區農機裝備水平的高低,決定了該地區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高低。
我縣農業裝備水平受農民收入偏低、有效購買力不足的制約和影響。解決農民有需求但買不起的矛盾,是農業機械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實踐證明,落實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加快我縣農業機械化發展尤其是水稻和玉米產業提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圖22006-2015年農機購置補貼與水稻、
玉米聯合收割機擁有量圖2描繪了2006—2015年我縣農機購置補貼與水稻及玉米聯合收割機擁有量的關系圖。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出隨著農機購置補貼的不斷推進,我縣水稻及玉米聯合收割機擁有量呈線性上升趨勢,2007—2010年水稻聯合收割機擁有量和2014—2015年玉米聯合收割機擁有量增量明顯。2006年以前,我縣農機裝備結構存在著“幾多、幾少、幾低”,即小型機具多,大中型機具少,作業效率低;運輸、耕作機械多,收獲、栽插機械少,綜合機械化水平低;一般技術水平的機械多,高性能的機械少,機械的科技含量低。從圖2中還發現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快了先進機型、適用機具的推廣步伐,促進了農機裝備結構的調整,有效改善了農機裝備結構,提高了農機化科技水平,充分發揮了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全面協調發展。我縣在“去低端,穩中端,增高端,補短板”的農機裝備節構調整中得到了長足發展。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農機購置補貼促進了農機裝備總量增加和結構優化,提高了農機裝備水平。
2.2農機裝備水平對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作用
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裝備水平存在內在的必然聯系。農業裝備水平側重于物質投入的分析,農業機械化水平側重于效果的討論(例如:機耕水平、機播水平、機收水平等)。
下面以2005—2016年我縣水稻、玉米機收水平為例,進一步探討農機裝備水平對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影響。
水稻機收水平、玉米機收水平公式:
水稻機收水平=水稻機收面積水田面積×100%
玉米機收水平=玉米機收面積玉米機械播種面積×100%
玉米機收水平和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分析圖3,我們可以看出:2007年以前,我縣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長年徘徊在30%左右,因為當時農業收獲機械是我縣的空白,所心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只有兩部分構成:即機耕水平和機播水平。
2006年農機購置補貼在我縣開始實施,2007年我縣水稻、玉米聯合收割機擁有量實現了0的突破。
2007—2010三年間水稻聯合收割機擁有量猛增至355臺,2010—2015年增量放緩;同期的水稻機收水平也是隨著擁有量的猛增而迅速提高,當水稻聯合收割機增量放緩后,水稻機收水平也進入了平臺整理階段,上升趨勢減慢。
玉米聯合收割機擁有量與玉米機收水平呈示同比增長,且增量折線圖形基本一致。
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在水稻、玉米機收水平上升的帶動下也呈現上升趨勢,2007—2009年水稻機收水平對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增量作用明顯,2012—2015年玉米機械水平對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增量作用明顯。
資料表明:我縣農業機械綜合機械化水平從2006年的30.34%,提高到2015年的65.3%,提高了34.96個百分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農機裝備的持續增長對農業機械化產生直接的推動作用,即農業裝備水平提高促進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同時,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發展也必然對現代農業裝備水平的提高產生推動作用。
3結論與政策意義
通過全文的研究分析,我們發現2006年始我縣實施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農業機械化的提升起到了顯著地促進作用,特別對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起到了促進和助推的作用。
進一步研究表明:2007—2010年,農機購置補貼對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提升效應至少為16.34%,也就是說2007—2010年,我縣每增加1萬元的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單位100)將增加0.002 6;2012—2015年,農機購置補貼對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提升效應至少為17.1%,即2012—2015年,我縣每增加1萬元的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單位100)將增加0.003 6。
我們的研究結論有如下政策涵義: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農業機械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而推進農業機械化仍應以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著力點。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大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投入,在補貼程序上進一步優化,提高補貼的精準度與有效度。
參考文獻:
[1]陳湘濤,占金剛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效果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1(28):1-4.
[2]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