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楊
摘要:為提高手拖懸掛式組合犁的耕地質量,不可忽視作業前的檢查與調整。本文詳細論述了手拖懸掛式組合犁的檢查與調整方法。
關鍵詞:手拖懸掛式組合犁;檢查;調整
中圖分類號:S222129文獻標識碼:Adoi:10.14031/j.cnki.njwx.2017.01.0271犁的檢查
為保證犁耕質量和減少犁耕阻力,應該檢查犁體裝配后的技術狀態。
犁鏟和犁壁的連接處應密合平接,兩者之間的縫隙不應超過1 mm。犁體曲面應光滑平整,不允許犁壁高出犁鏟,埋頭螺釘不得凸出,否則犁體曲面易粘土,使犁耕阻力增大。
犁體裝好以后,其犁側板末端(犁踵)與溝底和溝壁構成一定的間隙,即所謂垂直間隙和水平間隙。垂直間隙就是犁田板前端下邊緣與溝底水平面的距離,梯形鏟為10~12 mm,鑿形鏟為16~19 mm。此間隙使犁體容易入土,并能保持一定的耕深。水平間隙指犁脛刃線上犁壁尖與溝壁平面的距離,梯形鏟為5~10 mm,鑿形鏟為8~15 mm,此間隙使犁體工作穩定和保持一定的耕寬。鏟尖和犁側板磨損后,間隙會變小。當垂直間隙小于3 mm,水平間隙小于1.5 mm時,應換修犁踵或犁側板。
耕地質量的好壞,不僅與犁體的裝配技術有關,而且與犁的總裝技術也有很大關系。為保證耕作質量,前后犁體必須正確地安裝在犁架上。安裝檢查須將犁支起,并保持犁架成水平狀態。
安裝的技術要求及檢查方法如下:
(1)犁體在垂直面上,要求各犁鏟鏟刃與犁架底面的垂直距離都相等,新犁的高度差不得超過5 mm,舊型的高度差不得超過15 mm,檢查時,可取中間一鏵的數據為基準,與測得的前后鏵數據相比較,即得知犁體安裝的高度差。高度差越大,則耕深越不一致。犁使用后,因犁鏟磨損或犁柱變形,都會引起高度差的變化,應定時檢查修復。
(2)犁體在水平面內,要求各犁鏟的鏟尖在同一直線上,新犁的允許偏差為±5 mm,舊犁的偏差不超過±10 mm,可用拉線法檢查,從第一鏵的鏵尖到最后一鏵的鏵尖拉成一直線。
其他各鏵的鏵尖也應在這一條直線上,若偏差超過規定的要求,應進行檢修。
水田系列犁的安裝技術,要求相鄰兩犁體鏵尖的橫向距離為200 mm(或250 mm ),鏟尖縱向距離為400 mm(或500 mm),視犁體幅寬而定。犁在水平面上的安裝位置如不正確,會造成重耕或漏耕,影響耕地質量。
2犁的調整
當犁的總裝檢查合格后,就可以做田間試耕調整。通過調整技術要求,各犁體的耕深一致,耕幅穩定,以保證耕作質量。
(1)機組的調整:拖拉機的輪距、掛結點位置,應根據犁的耕幅和耕作條件適當調整。為了操作輕便,提高耕作質量,可以根據不同機組增減前支架和犁梁上的平衡塊,來調節機組的重心。
(2)犁耕行駛穩定性的調節:犁耕時,由于土壤阻力的影響,拖拉機會向左右偏斜,不能直線行駛,造成操作困難,影響耕作質量,必須及時調整。如果拖拉機向右偏行,應把掛結板上的兩只調整螺絲的鎖緊螺母松開,調短左邊調整螺絲,調長右邊調整螺絲,使犁偏向機組的左邊,然后把鎖緊螺母擰緊。如向左偏行,則做相反調整,當右驅動輪稍微偏向未耕地時,即為調整適當,機組穩定行駛。
(3)耕深調整:先松開深淺調節絲桿鎖緊螺母,然后用扳手轉動絲桿,當絲桿調長時則淺耕;調短時則深耕。另外在操作上,機手還可利用懸掛犁的升降手柄,在降犁時選擇深或淺兩個位置之一予以定位。這樣,也可以調節犁之耕深。
(4)水平調整:當前后犁鏵深淺不一致時,如前鏵比后鏵耕得深,可將前鏵犁柱上兩個緊固螺母松開,使前犁體升高,然后再鎖緊螺母。必須進行田間試耕,一直調到前后犁鏵耕深一致為止。
(5)耕寬調整:由于前鏵在犁梁上的位置可以水平移動,而犁梁又是水平斜裝,前鏵前移總耕幅變大,后移則總耕幅變小。調整可以根據土壤狀況進行,但注意不要使前、后鏵之間漏耕或重耕過多。當移動前鏵時,只要松開前鏵犁柱上的兩根U形螺栓,把前鏵移到合適位置后,再擰緊螺母即可。在耕層較硬的水田中作業,為了防止前后鏵間漏耕,可將前鏵適當后移。
(6)翻土性能的調整:犁耕時,發現翻起的土塊覆蓋不好,可將犁柱左下方的兩個緊固螺絲擰松,把犁體向右擺轉,或松開犁柱上方的固定螺絲,調整“7”字形鐵塊,改變柵條犁壁曲面,再擰緊螺絲,這樣翻土覆蓋性能就能獲得改善。
(7)入土角調整:為使犁具有良好的入土性能,當犁開始入土,即第一犁體鏟尖著地時,犁側板底面與地面的夾角(即為入土角)應為3°~5°。達到規定耕深時,犁側板底面應保持水平。若犁不能入土,只要縮短懸掛機構上拉桿的長度,即可增大犁的入土角,縮短入土行程(指最后犁體鏟尖著地點至該犁體達到規定耕深時,犁的前進距離)。
當犁鏟磨鈍或犁耕堅硬土壤時,犁很難入土,若采取上述調整仍不能改變,則可在后兩個犁體的犁柱與犁架的接合面放上5~8 mm厚的墊片,然后加以緊固,以增大犁的入土角,或者在犁架后部適當加配重30~5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