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莘


關鍵詞:新學術交流體系;高校圖書館;角色定位;服務轉型
摘要:文章闡述了新學術交流體系的時代特征,分析了高校圖書館目前所面臨的三大挑戰,重新確定了新學術交流體系中高校圖書館的角色定位,并從服務理念、服務方式、服務機制以及服務流程四個方面來實現其服務轉型。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1-0126-03
所謂學術交流,是指用戶經由一定渠道使用和交流信息的過程,其交流形式可分為正式交流與非正式交流兩種。正式的學術交流包含合法出版的學術期刊、論文專著等;非正式的學術交流包含以博客、微博、電子郵件等作為交互工具的學術交流。而學術交流體系包含用戶、出版社、圖書館等在內的全部成員的交流溝通作用,產生、傳輸以及應用新知識,構建一個循環反復的信息鏈。伴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學術資源展現出數量越來越龐大、質量越來越精細的狀態,而大量不同的信息交互工具也明顯影響了學術交流方式,從而促使學術交流體系中的不同成員也要隨之改變,他們將不再單純地只重視學術交流體系這個循環信息鏈中自身的個體活動,而是將關注重心轉移到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服務轉型問題上[1]。高校圖書館作為學術交流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其工作也一定會受到學術交流體系變化的影響,因此,高校圖書館只有重新確定其在新學術交流體系中的角色定位和服務轉型,才能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1新學術交流體系的時代特征
目前,伴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媒體的廣泛運用,以及電子出版和數字圖書館的大量出現,學術領域產生了較大改變,非正式的學術交流在工作中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與正式的學術交流緊密結合,構建出嶄新的學術交流體系,呈現出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征。
1.1用戶需求個性化
高校圖書館服務范圍非常廣泛,不僅為本校師生提供服務,同時還為校外其他單位人員和普通市民提供幫助,并且用戶與館員的關系也在逐漸發生變化。用戶對館員的依賴性減少,逐漸轉變為用戶對網絡的依賴性增加,其綜合素養與自我服務水平比以往有所提升,同時,用戶已不僅僅滿足于借書、還書和應用書目檢索來獲得所需信息等文獻信息服務,而是轉變為對信息精準度要求更為強烈的知識服務需求,日益凸顯用戶需求的個性化。
1.2學術資源多元化
學術資源日益多元化,比如其學科化可以滿足專業背景各異的師生的知識需求,其泛在化可以打破高校師生實施信息行為的物理局限和時間局限,其有序化可以縮短高校師生實施信息行為的時間,其針對性可以提高高校師生信息行為結果的有效性等。以上所提及的學術資源的學科化、泛在化、有序化以及針對性等,均可以包含在學術資源的多元化范疇之中。
1.3學術交流周期縮短
傳統學術交流體系(見圖1)多表現為正式的學術交流,是一種單向形式,信息獲取渠道單一,用戶與作者之間溝通不暢通,出版商在其中占據主導地位。新學術交流體系則是正式與非正式的學術交流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實現用戶與作者之間的雙向溝通,信息渠道有所延伸,并且作者成果的出版形式有了更多的展現形態,出版商的控制力度有所降低,減少了用戶與作者之間的隔閡[2]。
2新學術交流體系中高校圖書館面臨的挑戰
伴隨著數字化時代的進程,傳統學術交流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下的服務形勢,新學術交流體系(見圖2)開始慢慢占領市場,并且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圖書館仍想依賴有限的館藏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悠久的歷史傳統來保持其在新學術交流體系中的位置是遠遠不夠的。
2.1用戶需求個性化引發高校圖書館“學術交流危機”
目前,多數高校圖書館在新學術交流體系中依然采取傳統學術交流形式來實施服務,也就是作者把學術成果提供給出版機構,出版機構審核通過后出版,高校圖書館經由代理機構采購學術資源(包括紙質資源和數字資源),用戶通過高校圖書館獲取自身所需的學術資源。這樣的服務形式太過單一,并且資源量有限,無法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增加了用戶獲取學術資源的障礙,阻礙了用戶學術交流行為的實施及學術信息的正常流通,容易引發“學術交流危機”。
2.2資源內容多元化挑戰圖書館傳統地位
伴隨著資源內容越來越多元化,高校圖書館不再是直接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唯一渠道,出版商、發行商等傳統意義上的信息產品提供者已通過網絡直接與用戶“對話”,經各種優化重組為用戶提供更為方便快捷、經濟實惠、精準有效的信息服務。如:網絡數據庫、電子刊物、學術網站、網絡搜索引擎、博客、微博等學術資源徹底顛覆以往的學術交流體系,為用戶創造更為便利的信息獲取途徑。
2.3學術交流周期縮短考驗圖書館信息資源采集能力
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絡技術應用到學術研究中,學術交流周期大大縮短,作者出版的學術成果在數量上會比以往更為龐大,但在質量上參差不齊的現象日益嚴重。高校圖書館如何從浩瀚的學術資源中獲取有效資源,是考驗其服務能力的一大難題,值得深思[3]。
3新學術交流體系中高校圖書館的角色定位
在新學術交流體系中,高校圖書館的傳統角色和服務形式已受到較大沖擊,以往高校圖書館主要扮演被動的信息搜集整理、優化組合、交流服務等角色,在新學術交流體系中高校圖書館要打破被動局面,克服存在的局限性,主動實施“市場化”操作。因此,高校圖書館必須對自身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以期能夠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而順勢發展,增強自身的學術服務能力[4]。
3.1優質學術資源的提供者
多數用戶認為,高校圖書館的學術資源與其他類型的學術資源最大的差異性在于前者權威性比后者要高。高校圖書館學術資源均通過層層把關挑選而來,不但能為高校的學術研究提供強有力的資源基礎,還能為整個社會的學術研究提供有關的資源支持。高校圖書館的學術資源包含了各種學科類型的有關文獻、信息與知識,在長期的學術資源建設中構建了較為豐富的學術資源庫,是較為權威的學術資源提供者。對此,高校圖書館必須確立其學術資源的“品牌形象”,以優質的學術資源獲得更多用戶的青睞[5]。
3.2個性學術需求的服務者
高校圖書館為高校與社會用戶提供了如科技創新、定制服務、競爭情報等多種類型的學術信息服務,其學術資源的良好質量與效果的權威性已獲得社會各界的一致肯定。在新學術交流體系中,高校圖書館作為服務者的角色定位依然不變,但更傾向于在掌握用戶個性學術需求的基礎上為其提供行之有效的學術服務。因此,高校圖書館必須轉變服務模式,克服被動局面,主動為用戶提供學術研究數據、學術領域前沿情報以及管理等服務。
3.3舒適學習空間的供有者
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場所分為實體圖書館和網絡圖書館兩種:①實體圖書館擁有完善的服務設施、寬敞的學習環境、濃厚的學術氛圍以及館員有針對性的學術信息服務,能夠使用戶產生良好的學習體驗。②網絡圖書館以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來滿足用戶的泛在化學術信息需求,為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學習感受[6]。高校圖書館不但擁有舒適的學習空間,還擁有較為先進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是用戶學習空間的供有者。
4新學術交流體系中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轉型
4.1服務理念方面:轉變觀念,以人為本,開展“主動性”服務
當前高校圖書館的學術交流活動仍然以傳統服務手段為主,服務內容單一,服務工作被動,且高校圖書館所開展的服務項目僅局限于校內,其服務對象僅僅是校內師生,由此可以看出,其封閉狀態非常明顯,已與時代潮流相脫節。鑒于此,高校圖書館必須轉變辦館理念,從資源建設、設施設計、制定章程等方面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消除館員與用戶之間的隔閡,從用戶角度來思考問題,把握用戶的學術需求,開展“主動性”服務。
4.2服務方式方面:創新思維,打破常規,實施“個性化”服務
數字化時代,高校圖書館必須要創新思維,打破常規,重視向用戶提供學術網絡服務,如:網絡信息導航、學術研究追蹤以及學術情報查新等。另外,高校圖書館在服務方式上要著重實施“個性化”服務,利用微博、QQ、電子郵件等渠道積極推介有關學術信息,為用戶提供滿意的服務。
4.3服務機制方面:加強合作,重視溝通,打造“全方位”服務
高校圖書館的傳統服務機制主要是指館內機構的設置,其主要依據服務內容進行劃分。如:閱覽流通部門主要負責紙質學術信息服務,信息部門主要負責數字信息服務,他們與館外機構的溝通較少。在學術交流體系中,高校圖書館必須改變傳統觀念,除了重視館內機構相互間的溝通交流,還要加強與出版機構、學術機構以及其他圖書館的交流與合作,構建一個和諧的學術交流氛圍。如:加強館際合作,實現資源共建、服務共享;輔助科研部門建設相關數據庫,為用戶提供更為專業、優質的學術信息服務等,打造高校圖書館的“全方位”服務[7]。
4.4服務流程方面:整合資源,統一平臺,實現“一站式”服務
在新學術交流體系中,高校圖書館應設置較為便捷、科學的服務流程,以達到提升效能、美化形象的目的,從而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的學術信息服務。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整合館藏資源、統一格式標準、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統一平臺等手段,把圖書定制、圖書續借、資源下載、信息傳播等各種服務內容全部收納在該平臺上,實現“一站式”服務,讓所有用戶在該平臺上都能夠快速、方便地搜索和傳播學術資源[8]。
5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學術交流體系中,高校圖書館必須依據內外環境的改變,對其角色定位與服務措施做適當的調整,使其與時代要求相匹配,與用戶需求相契合,與自身建設方向相一致,把握時機順勢而上,促進高校圖書館又好又快地發展。另外,當今社會是一個合作共贏的社會,因此,高校圖書館要把眼光放遠,要加強與其他機構的合作,以便于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參考文獻:
[1]胡福文,薛淑峰.泛在知識環境下以圖書館為核心的學術信息交流新模式[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5):124-127.
[2]殷晴.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學術交流服務現狀調查及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4(18):13-17.
[3]初景利.圖書館發展變革與服務轉型[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3):2-6.
[4]常青.新學術交流體系下的大學圖書館學術交流服務[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2):167-170.
[5]孫坦.開放信息環境:學術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重定義與再造[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3(5):9-17.
[6]朱育曉,任光凌.國外大學圖書館學術交流服務實踐及啟示[J].新世紀圖書館,2015(3):64-67.
[7]徐佳寧.數字環境下科學交流系統重組與功能實現[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224.
[8]宋梅.數字學術交流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創新[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4):127-128,131.
(編校:馬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