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調查隊 浦東新區統計局
浦東新區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浦東調查隊 浦東新區統計局
近年來,浦東新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在著力推動浦東“三農”發展中,積極探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取得了一定成效。
浦東新區自2010年起開展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以“三高”農業為定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中的示范區”,努力化解兩區合并后南北發展不平衡、東西發展不平衡、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到“十二五”期末,新區現代農業基本形成了5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東灘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基地、浦東農耕文化旅游體驗示范基地、孫橋老港種源農業示范基地、曹路設施菜田循環農業示范基地、祝橋名特優農產品示范基地),6個鎮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川沙新浜村、周浦橫橋村、新場王橋村、大團邵宅村、老港大河村、泥城大蘆線沿線),以及1個農業科技示范園(新浜農業科技示范園)的“5+6+1”現代農業示范區域功能布局。同時,將一批生產規模、裝備設施,以及種養技術在國內領先的現代農業重點項目,引導到示范區域集聚和發展,如東灘祥欣國家核心種豬基地、保爾花卉園藝種苗基地、杰隆“人乳化”奶山羊等,打造與浦東“四個中心”核心功能區形象相匹配的都市現代農業高地和亮點。“十三五”期間,浦東新區將繼續深化建設現代農業“一帶、一心、一區、十園”空間功能布局。經過不懈努力,浦東新區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方面成效顯著,在全國153個示范區中,2014年綜合測評排名第12位,2015年綜合測評名列第二,率先實現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2016年綜合測評名列全國第一。
2015年起,浦東新區積極響應上海建設具有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部署,牢牢抓住深入推進國家自貿區建設新機遇,對國內首家綜合性現代農業開發區“孫橋農業園區”的發展轉型進行“再思考、再定位”,提出了建設“浦東孫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設想,并得到了市農委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2016年8月,孫橋農業科創中心作為全市3個農業科創中心之一正式揭牌,并與中國農科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規格建設,將孫橋現代農業科創中心,納入張江科學城統一規劃,作為科學城的新興農業板塊重點打造,開展國際招標征集概念設計方案,著力打造成為都市現代農業的標桿、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引擎、服務全國農業的典范、一帶一路的紐帶、國際農業交流合作的平臺。2017年6月,孫橋農業科創中心成為上海市農村創新創業項目創意大賽決賽的舉辦地。
浦東新區堅持將都市農業消費需求和農村環境承載能力緊密結合,優化和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推行“三三制”茬口模式,通過補貼政策引導,適當減少冬小麥種植,增加深耕曬垡面積,2016年秋播麥子3.3萬畝、綠肥6.7萬畝、深耕曬垡4.7萬畝。為進一步促進新區生態環境改善,2015年浦東新區政府出臺了《浦東新區畜禽養殖業減量及布局調整實施意見》,明確了“至2025年,從75.6萬頭出欄標準豬減量到17.2萬頭”的工作目標。截至2016年底,完成退養69個規模畜禽養殖場40.5萬頭標準豬。努力保障最低農產品市場供應量,2016年常年菜田種植面積為8.1萬畝,綠葉菜種植占播種面積的65%以上。按照全市糧食生產功能區、蔬菜生產保護區劃定要求,研究編制農業生產布局規劃,并以此為基礎編制設施農用地布局規劃,以保障農業生產需求。
大力引導農業生產經營由傳統的生產導向轉變到消費導向和市場導向為主。一是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以特色農產品品牌聯社為載體和依托,實現特色瓜果生產銷售“六個統一”(統一技術、標準、質量、商標、包裝和價格)。2016年,品牌瓜果總銷售量65萬箱,實現銷售額1億元,“南匯水蜜桃”以跨境電商的形式開拓出香港的銷售市場。全區現有國家級、省級名牌農產品13個,無公害農產品1228個,綠色食品21個,有機農產品323個,“三品一標”認證覆蓋率達70%以上。2016年,浦東在全市西瓜評比中獲金獎3個(占全市金獎總數50%)、銀獎6個,草莓評比中獲金獎3個、銀獎6個,優質水蜜桃評比中獲金獎4個(占全市金獎總數80%)、銀獎5個(占全市銀獎總數83%),中國南方優質葡萄評比中獲金獎5個。二是切實做好農業生產全過程社會化服務,建立健全農業信息、農業科技、地產農產品檢測、植保、農機、農資農藥、農產品營銷會展、農業保險、農業氣象預警和農業金融扶持10個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全區建立18個標準化農機專業合作社,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率達到84%。推進糧食烘干體系,累計完成糧食烘干設施裝機容量近2000噸。建設50家農資(農藥)超市直營店,方便農戶就近領取及購買種子、農藥、肥料等安全“放心”農資。完善農業保險三級基層服務體系建設,全區農業保險覆蓋率達95%以上。三是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區、鎮、村三級農產品安全檢測體系,全區建立72個農產品質量檢測點和54個標準化檢測室,實現對每茬蔬菜檢測的全覆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覆蓋率達90%,被農業部認定為首批107家“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之一。四是加快發展新型農業主體,全區45%糧田實現由家庭農場經營,初步形成“鎮農投公司+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合發展模式。
結合浦東新區大都市周邊農業農村特點,促進農業從單純生產功能逐步向生態功能轉移,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休閑農業為重要載體賦予農業旅游、體驗、教育、娛樂、養生等多種功能。至2015年底,建有規模以上農業旅游景點(景區)42個,游客到達425萬人次,涉農旅游收入1.62億元,帶動農民就業5000人。現有國家級AAAA農業旅游景點1個(鮮花港),AAA級景點8個(多利農莊、書院人家、葵園、漁樂灣、凌空農藝大觀園、南匯桃花村、周浦花海、濱海世外桃源),“上海孫橋現代農業園”和“書院人家”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5星級農業旅游景點,“書院人家”還被評為全國十佳休閑農莊和全國旅游示范點。培育了“上海桃花節”和“孫橋豐收節”兩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農業旅游節慶品牌,開始形成大團和書院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集聚區。休閑農業已成為浦東現代農業的重要產業領域。為進一步規范和加快休閑農業發展,2016年新區農委啟動了《浦東新區休閑農業設施布局規劃》編制工作,明確休閑農業經營場所需規范使用建設用地,通過規劃路徑保障休閑農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