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成 徐永明
穿梭歷史時空 冀求現代農業
——昆山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調研報告
■張樹成 徐永明
昆山農業現代化,是在農村工業化、農民居住社區化、城鄉一體化、經濟國際化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也是眾望所歸的大趨勢。如今昆山農業現代化,不論是生產方式還是生產技術,不論是組織化程度還是裝備設施等方面的水平都大大提高。據市農委反映,昆山農業產出效益、新型農民經營主體、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生態環境、農業保障措施等指標,都居全省領先地位。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早在2011年,國家農業部部長韓長斌兩次來昆山考察均予以高度評價,稱贊昆山農業科技含量高、產出附加值高、配套服務好,是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
昆山農業現代化經歷了改革、發展的實踐探索,其功能不斷完善,水平不斷上升,效益不斷提高。概括起來,呈現出以下五個特點。
這是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有效載體,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農業綜合實力的內在要求。昆山的領導基于這樣的認識,圍繞全市四個10萬畝基本農田保護和發展的要求,首先發展現代農業的塊狀經濟。1999年9月在蘇南地區率先創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化示范區”,爾后又相繼創建了“海峽兩岸(昆山)農業合作實驗區”和“昆山國家現代化農業示范區”兩個國家級農業園區;新建、擴建和提升高新區農業生產基地、花橋現代農業園、巴城現代漁業產業園、千燈大唐生態園等各類綜合性、專業性的農業產業園25個,累計投入項目資金10億元,總面積5萬多畝;引進培育三維園藝等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0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3家、蘇州市級14家、昆山市級22家。同時,發展各類新型農業主體。按照發展優質水稻、特色水產、高效園藝等三大主導產業要求,由小型分散土地經營向規模集約經營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突出的是,糧油作物生產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轉變為多種形式并存的適度規模經營。據調查統計,2016年全市共有種糧規模經營單位2003個,實種糧經作物面積13.6萬畝。通過承包土地流轉,全市全面實施規模化經營,有效解決土地轉租亂象、粗放經營、任意拋荒,以及損害田容田貌等諸多問題,從而增強了農業綜合功能。2016年高效設施農業、高標準農田比重分別達24%和69%,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農田畝均效益達到3356元,實現2010年以來“六連增”,年均增幅6.9%;全市14.2萬畝水面,總產值9.91億元,畝均效益4650元,其中蝦蟹畝均效益5290元。
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經過20多年的努力,到2015年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高達87.4%,在全省89個縣(市)中,名列第一,成為省農機化先進示范市。據2016年底統計,全市擁有大中型拖拉機431臺,插秧機保有量267臺,另有小麥條播機70臺,聯合收割機保有量239臺,植保機擁有量2307臺,還有排灌機械1853臺、稻麥烘干機120臺套等。由此昆山基本實現了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民種田“三彎腰”的問題,而且提高了勞動效率,節工降本,不誤農時,效質兼具,收益頗多。周莊鎮早在2012年就率先基本達到農業機械化示范鎮建設要求,目前擁有插秧機20臺、大中型拖拉機13臺、收割機14臺、機動植保機40多臺,基本能滿足全鎮5500畝農田二季的收割、翻耕及機插秧的生產需求。周市鎮是昆山糧食生產全程機械作業示范鎮,去年以來投入3200多萬元,添置了大型插秧機和烘干機等設備。由于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全鎮加快了農田園區建設和高效農業發展。2016年,全鎮40846畝農田,其中優質水稻14519畝、高效特色農業17917畝,分別占35.54%和43.86%。錦溪鎮由于全面實行合作農場規模經營,加快了農業機械化進程,切實改變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2015年起全鎮用29臺高性能插秧機和兩臺缽苗插秧機,替代步進式插秧機,除了少數零散土地之外,基本實現100%機插秧;病蟲害防治從背包噴霧器轉變為高性能機械迷霧機。尤其是在秋收期間,采用機械收脫、打包輸送,從田頭一步入倉,群眾稱之為“不落地大米”。
沒有農業科技化,哪來農業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昆山一直把農業科技應用推廣,視作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力支撐,持之以恒,不斷發展。一是跨越阻隔“院校所”的鴻溝,形成多元科技合作機制。不論糧油作物,還是水產畜禽的育種與栽培,沖破“院校門檻高,泥腿子進不了”的傳統思維,解放思想主動跨進院校所大門,與高校院所形成密切合作機制,先后建設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昆山)現代農業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昆山)產學研科研成果轉化中心、上海海洋大學(昆山)河蟹科研工作站等產學研合作中心及基地,從而使昆山農技推廣工作從行政單一體系轉變為多元參與。更顯眼的是,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在昆山得到有效的轉化,成為加快昆山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后盾。二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創新農技應用推廣體系。經過多年努力,自上而下建立了昆山市、鎮、村、基地四級農技推廣體系,創建省級、蘇州市級智慧農業示范村4個,其中玉葉蔬菜基地獲全省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累計認證推廣農業新品種300多個、農業新技術200多項,稻麥高產高效增產模式、青蝦池塘生態高效養殖樣板等一批項目,獲得省政府技術推廣獎。三是全面實施綠色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安全。近年來,昆山全面實施綠色生產“六大工程”建設,突出的是在稻麥生產中,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工程,年均推廣商品有機肥3000噸以上,稻麥配方肥推廣應用面積占比達98%,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使用面積分別超84%和40%。與此同時,建立健全“源頭布控、生產監管、質量檢測、執法查處”四位一體防控體系,整體推進“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稻麥)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工作,使昆山農業標準化生產管理廣覆蓋。至今,全市擁有無公害農產品60個、綠色食品150個、有機產品204個;省級可追溯示范村10家、省級農產品“創牌立信”示范單位6家,農產品檢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2016年地產農產品生產供應經受“創優杯”國際體育賽事“大考”,成功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四是切實注重生態文明,推進園區和濕地建設。昆山十分注重把生態文明寓于農業現代化之中,大力發展農業園區與濕地經濟。全市不僅先后成功創建3個國家級農業園區,新建和擴建和提升各類專業性、綜合性農業產業園區25個,而且舍得投入建設國家級、省級、蘇州市級濕地公園各1個,濕地總面積2.1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面積1萬公頃,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55.8%。張浦鎮是昆山農業科技創新的老典型,該鎮依托吳淞江現代農業產業園,積極打造“一廊一帶”和3個特色園區,逐步走上了科學、高效、生態、可持續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之路。2016年全鎮糧油作物16350畝、經濟作物13109畝、水產養殖8107畝,三者綜合畝均凈效益4276.9元,名列各區鎮前茅。其生產的早春紅玉西瓜、上昆氏梨、三家黃桃、白米有機大米等品牌在蘇南一帶享有盛名。
首先,從上到下建起了信息網站。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已建立上聯市農委、下通大農戶、中間聯絡點設在各區鎮農業科技服務站的農業科技信息網絡中心。座談中,大家感受最深的是,農作物防病治蟲工作通過信息網站切實做到一張方子、一個漏斗,統一用藥時間、數量、批次,統一由經營戶到鎮村農技服務站領取不同類型和數量的農藥(有的鎮實行免費供應),這樣既保證抓住防治最佳時機,又做到用藥安全可靠。其次,由點到面推廣“互聯網+”快遞服務。高新區蔬菜基地作為蘇州市智慧農業示范區,業已建立了物聯網監察系統,形成大數據管理綜合數據平臺,為載體集中展示展銷昆山優質農產品、加快蔬菜產業與物聯網的融合,打造了昆山特色線上線下周末集市,推動智慧農業示范區建設模板再升級。巴城鎮是國內外聞名遐邇的陽澄湖大閘蟹養殖和集散基地。全鎮共有養殖魚蝦蟹水面2.8萬畝,其中2850畝漁業產業園實行智能化養殖與管理。該鎮以蟹為主的水產品銷售,從過去的提籃小賣轉變為全面攤店經營,如今已發展為網上交易,使陽澄湖大閘蟹暢銷全國各大城市,其信息更靈,空間更廣,業務量更大,百姓的實惠更多。2016年全鎮陽澄湖大閘蟹銷售總收入10.2億元,由此帶動以蟹為主的餐飲等第三產業營業總額多達30億元。
培育扶持壯大新型職業農民、專業大戶、合作農場、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等多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內在需要,也是解決今后誰來耕田、事關千秋大業的問題。就目前情況看,昆山新型農民已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力軍。為此,這幾年昆山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新型農民職業化。一是強化問題導向,積極向上爭取。面對目前務農人員年齡、學歷、素質等三方面結構存在的問題,通過爭取,2012年昆山被批準為全國首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試點縣。先行先試,主動與蘇州農業職業學院探索新型職業農民“政校合作、定向培養”模式,目前已有59名委培生在讀;在蘇南地區率先出臺《昆山市新型職業農業認定管理辦法(試行)》,明確教育資助、保險補貼、創業扶持等優惠政策,從而加快培育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已認定全市首批170名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二是依托規模農業,培育新型主體。調查資料顯示,全市種田大戶占規模經營單位97.2%,其經營者不論是本地村民還是外來農民,原來大多是種田能手,懂技術、會經營,且能精打細算、吃苦耐勞,有的還是勞動模范或先進工作者。如陸家鎮陳巷村種田大戶曹小弟,早在2005年就承包村里農戶流轉土地86畝,13年如一日,吃住在田頭,精心耕耘,科學種田,年年豐產豐收。年均水稻畝產1200斤左右,今年小麥畝產高達900多斤,連續幾年被評為市、鎮兩級“種田狀元”。三是加強常規培訓,提高專業水平。近幾年,市鎮兩級為提高農業技術人員的實際能力,分批輪流進行常規培訓,引導克服重產量輕質量、重種養輕銷售等思想傾向,全面提高適度規模經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基本素質,各區鎮堅持一年四季分批培訓從業人員,做到常抓不懈。2016年累計完成知識更新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15期1800人次;啟動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工作,共篩選人員150人;健全以鎮農機合作社為重點的農機培訓維修服務隊伍與網絡,完善農機服務體系。近年來,周市鎮對職業農民每年常規培訓4次,對水產養殖經營戶每年組織到南京、連云港水產學院培訓兩次;鎮農業科技人員按農事需要,不定期對經營大戶上門進行輔導,同時利用QQ平臺定期發放農業科技資料,有效提高農業經營者的科技水平。
昆山農業現代化進程走到今天,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不少差距。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農業現代化進程還相對滯后;二是農業人員結構不很理想;三是農業名品不多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四是農業生態環境不盡如人意。
鑒于上述情況,圍繞中央提出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要求,對進一步加快推進昆山農業現代化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快轉型升級,調優產品結構。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要轉變原有思維定勢,加快農產品結構轉變到“多中求好,好中求優,優中求特”上來,尤其要做強大閘蟹等特色產品,充分挖掘梅山豬、婁門鴨、昆山麻鴨等國家級、省級畜禽優質遺傳資源,以激發農業發展活力;要破解增加產量與提質增效、成本攀升與產品低價、小生產與大市場等矛盾,使生產出來眾多的農產品更加適應市場變化的形勢和人民群眾的需求。尤其要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務求使全市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證比重達到50%以上,有序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和“漁業健康養殖示范市”等三項國家級創建工作。
(二)強化綠色生態,提升生產能力。當前農業生產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要加快從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粗放型轉變為綠色生態高效型,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要著力打造三張牌:一是打好載體建設牌。圍繞4個10萬畝基本農田保護發展,按照集中連片、規模適度、設施完善、生態循環的原則,把昆山各類農業園區建設成經濟開發中心、農業研發中心、成果轉化中心、輻射帶動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助推全市農業現代化。二是打好科技推廣牌。堅持以“產學研”合作為紐帶,建成一支真才實學、潛心研究、敢于擔當的科技人員隊伍,提升農業科技資助創新能力、協同創新水平和轉化應用速度,身體力行,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把科技推廣工作落到實處,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率。三是打好裝備提升牌。圍繞解放勞動力、提升工作效率,開展新機具的實驗示范和推廣,加快“機器助人換人”行動,由點到面推行智能化種養業,完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機制,健全“種養結合”新模式、發展現代農業的保障設施,從而使昆山農業生產能力有一個新的飛躍。
(三)抓好主導產業,實現各業共謀產業。圍繞“產供銷一條龍,農旅文一體化”,不斷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據此,建議對各類新型規模經營主體,加強指導引導,堅持以優質水稻、特色水產、高效園藝、生態休閑為主導產業,發揮載體示范窗口、集聚人才、創業創新作用,逐步實現“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各顯優勢、各具特色的產業體系。在此基礎上,要用創優產業的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整合農業農場的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資源,梳理規范全市上百家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生態休閑觀光年、農時活動體驗點、農耕文化展示館等,加快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完善農耕體驗、文化傳承、科普教育、康復養生等功能,打造農業特色小鎮,形成現代農業新的增長點。
(四)注重隊伍建設,保障持續發展。不斷培育優化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是現代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在座談中大家比較關心的是要切實加強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最重要的是要為遴選培育一批具有創新、富民本領的“土專家”“田秀才”創造條件,讓他們擔任家庭農場主、農業大戶經營者、合作農場領班人,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干,成為名副其實的新型職業農民,做到后繼有人,與時俱進。同時,要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建議市、鎮、村三級每年在新型農民中評比標兵、能手、勞動模范,以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含金量,更好地發揮其帶頭示范效應。還要每年吸收一批大中專畢業生,給點優惠措施,以不斷充實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完善與加強引進和培育農業新型服務體系,尤其要發揮大數據和物聯網的經營主體作用,以正確把握和預測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信息,從而使生產基地到消費市場實行無縫對接,防止生產盲目性,以智能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水平,做到“足不出戶”遠程監控生產環境,自動進行調節控制;不斷引進國內較有實力的農業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組織,實行專業服務、規模服務、高效服務,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社會化服務,為發展現代農業、農民持續增收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作者單位:昆山市農村經濟研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