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調查隊
嘉定區推進四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嘉定調查隊
為主動適應全球科技競爭和經濟發展新趨勢,積極貫徹落實《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以及全面對接參與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十二五”期末嘉定區在充分考慮自身在科技資源、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后,提出了發展集成電路及物聯網、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智能化、高性能醫療設備及精準醫療、智能制造及機器人四大新興產業(以下簡稱“四大產業”)的戰略目標,并將在“十三五”期間予以重點推動。
根據區經委與統計局對四大產業企業的聯合調研顯示,上半年全區共有規模以上四大產業工業企業113家,實現產值158億元,同比增24.6%,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8%,分別高出全區規模以上工業13.8個百分點,高出戰略性新興產業7.9個百分點。特別是一批區內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如永乾機電已成為我國最大規模的助力機械手制造商,其自主研制的自動化生產線智能裝備還取得了市首臺套突破;精進電機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的不斷成熟,以及自身持續不斷對新成品的研發,企業訂單充足生產一再擴大,如其最新研發的大巴ISG混聯插電混合動力系統采用最新技術,為大巴實現全生命周期免維護每年可節省近萬元的維保費用;小I機器人作為全球領先的機器人技術提供和平臺運營商,其創新產品及其服務體系已覆蓋通信、金融、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智能家電和汽車交通等多個行業,全球用戶超5億;蔚來汽車成為“互聯網汽車”行業領軍企業,149萬美元超級電動跑車EP9、首臺中大型純電動SUV車型ES8相繼面世,首批體驗中心正在北京和上海緊鑼密鼓籌備;國內首條8英寸“超越摩爾”中試線于今年9月中旬正式啟動運營,將成為眾多傳感器企業走向市場化進程中的“必經之路”,助力上海在傳感器等新興領域實現突破。由此可見,目前全區四大產業總體發展勢頭良好,較好地充當了新興產業發展領跑者的角色。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內全區共主辦或參與的四大產業相關招商活動超過20場,一批項目紛紛落戶,如三友醫療、君屹自動化、機器人在線、樂視超級汽車(上海)研發中心等等。與此同時,一批重點項目建設順利推進中,微系統所國內首條8英寸MEMS研發中試線、應用物理所首臺國產化質子治療裝置、聯影醫療二期、精進電機擴建、復旦精準醫療產業園等重大項目順利開工建設;德梅科已完成建設,于2016年年底投產;國內首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范區”封閉測試區首期于2016年6月完成建設并開園。
“十二五”期末,全區完成了編制集成電路及物聯網等四大產業專項規劃,通過規劃明確了產業發展目標:到2020年嘉定區四大新興產業產值總規模力爭達到1000億元,到2025年目標總規模超過2000億元,以及四大產業布局。2016年7月,區政府出臺《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推動四大產業集群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扶持政策重點從項目引進、企業培育和平臺搭建入手,通過產業基金引導、專項扶持推動、人才政策激勵等措施,促進四大產業盡快做強做大、集群集聚發展。另外,區創新創業大廈已于今年8月份試運行,該大廈將集以四大產業為引領的新興產業綜合服務、展示及孵化于一體。由此,將進一步優化我區四大產業發展環境。
總體來看,嘉定區四大新興產業取得了較好發展,但發展中仍然存在產業總量偏小、產業化集聚程度不高,產業鏈不夠完善,產業優勢不夠突出等問題,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決。
今年上半年,四大產業規模企業工業產值僅占全區規模工業總產值的7.8%,對全區工業經濟的影響力較小。大多數企業由于受資金、技術、人才等因素制約,發展比較緩慢。盡管新時達、聯影醫療、新傲科技、蔚來汽車等行業龍頭企業相繼落戶,但由于發展時間較短,上下游相關企業未在本區內形成集聚,龍頭帶動作用和品牌效應有待進一步加強。
嘉定區素有“科技衛星城”的美譽,已經形成了“十一所二中心二基地”的科研院所集聚發展格局,但是受到體制和地域因素的制約,產學研機制尚不完善,技術轉移與科技成果產業化速度慢,造成產業核心技術匱乏。企業自身研發投入仍顯不足,應用技術開發相對薄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企業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不足,科技成果研發轉化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嘉定區建設用地指標已經達到“天花板”,用地指標與項目建設用地實際需求缺口大,直接影響項目謀劃、引進和建設進度。政府用于四大新興產業的資金額度小,對四大新興產業建設項目支持力度有限。盡管2016年已經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推動四大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了企業落戶、技術創新、產學研用、金融服務、環境營造等5個方面的扶持措施,但實際操作流程需進一步細化,政策扶持效果有待驗證。
加快培育和發展四大新興產業,人才是關鍵。目前,全區四大產業發展對高精尖人才的需求總量缺口較大,尤其是支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技能領軍人才十分短缺,隨著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改造,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速度和質量跟不上企業發展需求。此外,在走訪中企業普遍反映“招人易,留人難”,往往企業培養的管理、技術骨干,由于住房、落戶、子女就學等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最終導致往外區或外省市發展。當前全區城市生活配套設施南北部發展不均衡,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欠缺等問題,也是制約高端技術人才集聚的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