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開新局 共筑中國夢
——寫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穩中向好、穩中向新,成為整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穩壓器”和“定海針”。三農向好,全局主動,為應對來自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穩住了“基本盤”,為決勝全面小康、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八大以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我們應當繼續堅持。
一是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三農思想作為引領。回首五年前,受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和農業生產成本“地板”雙重擠壓,生態資源亮起“紅燈”,補貼政策逼近“黃線”,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和農民持續增收壓力疊加而至。面對復雜的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就三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成為三農工作新的指導思想,我國三農工作的創新強農、協調惠農、綠色興農、開放助農、共享富農的新征程由此開啟。五年來,涉及三農改革發展的文件密集出臺,既有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民增收、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精準脫貧等三農重點領域工作,又有農業結構調整與優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啟動現代種業等重大工程建設、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從而打破定式、創新模式,不斷探索開創了三農工作新局面。
二是堅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八大以來,農業現代化這條“短腿”漸漸變長了、變強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糧食種植面積調減了,總產卻不斷增加,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帶來單產連年增加,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站穩1.2萬億斤臺階。五年來,我國蔬果茶肉蛋奶等農產品充足豐盈,老百姓的餐桌琳瑯滿目。面對優質、安全、健康農產品供不應求的結構失衡,“產出來”和“管出來”兩只手同時發力,農產品質量水平邁上新臺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逐漸成為人們購物籃里的常客,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倒逼農業產業鏈提升品質。
三是堅持生態立農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深入人心,綠色生態是核心競爭力,是長期可持續潛力,也是農業的基本目標之一。十八大以來,在“加減”運算中,在“得失”權衡中,用行動厚植綠色中國的三農土壤。去年全國化肥使用量首次接近零增長,農藥施用量則繼續保持零增長,一些地方甚至實現負增長。大批的農業科技專家、“土壤醫生”,長年累月在鄉村奔走,把一噴三防、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機械植保、生物綠色防控、農膜降解回收、種養結合、休耕輪作等技術,一項項落實到田間地頭,合力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軌。
四是堅持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八大以來,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農產品價格和農民務工收入增速“雙下降”的情況下,農民人均收入增速卻連年跑贏城鎮居民。答案在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民增收注入源源不斷的驅動力。十八大以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旅游+”首度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鄉村旅游熱鬧紅火。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近24億人次,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農業電商發展進入“快車道”。一批職業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日益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引領力量。“小康路上不落一人”,農村扶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戰果。
十八大以來的三農新實踐、新探索、新成績、新經驗,彌足珍貴,令人振奮。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乘著十九大召開的東風,我國三農的航船必將破浪向前,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