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茶史回眸"/>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張憲忠
摘湄潭是全國著名的農村改革試驗區,是久負盛名的“茶城、酒鄉、煙縣、糧倉”;湄潭是貴州第一茶縣、全國茶葉百強縣第二名,“湄潭翠芽”茶先后48次榮獲國家級金獎,“遵義紅”茶香醇華夏,在2015年第42屆米蘭世博會上,兩個公共品牌均榮獲“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獎”。文章從湄潭地理資源、茶葉種植、茶葉加工以及茶產業發展等方面,講述了湄潭茶產業的歷史。
貴州湄潭,仿佛是一位深山的閨秀,憑自身厚積的底蘊,舞動著婀娜的風姿,徐徐走出大山,立刻被外界所關注。尤其在2014年第十屆國際名茶評比中,“湄潭翠芽”“遵義紅”獲得金獎后,湄潭所產之茶更是被國內外消費者所青睞。
2016年9月,湄潭以56萬畝茶園、505家茶葉企業、茶業產值50億等眾多優勢榮膺“貴州茶產業第一縣”。
要解析今天湄潭茶業的殊榮,還得拂去封存已久的歷史塵埃,步入湄潭茶史的時光隧道,順著遠古茶葉的芳香,去探究湄潭茶葉的發展歷程。
抗戰期間,民國中央實驗茶場、浙江大學、武漢頭等測候所、農林部中央畜牧實驗所獸疫防治總站、榮譽軍人醫院等落戶湄潭。
湄潭地處北緯27°20′18″~28°12′30″,東經107°15′36″~107°41′08″,地域南北狹長,最大距離96.5公里;東西最大距離25.5公里。北部、西南部高,中部、東部和南部邊境低,平均海拔900米。境內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清康熙《湄潭縣志》記載為:“氣候平和,雖寒不嚴,雖暑不酷,四時皆是夏,一雨變成秋。”這些獨特的自然環境,給湄潭生物資源和植被類型的多樣性提供了良好基礎。在林業部門統計的128科431屬1632種木本植物中,就包括灌木型茶樹。
湄潭的茶樹有喬木型山茶、老鷹茶,灌木型苦丁茶、甜茶及家茶。家茶即為百姓栽種的茶樹,有長葉茶和苔茶兩類,長葉茶茶樹為開張型,苔茶茶樹為半開張型。老百姓栽種的茶樹屬于苔茶類,如今湄潭的茶樹品種較多,人們習慣稱原來的茶樹為“土茶”。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落戶湄潭后,茶樹栽培專家李聯標將湄潭茶樹品種命名為湄潭苔茶。1982年,湄潭苔茶和長葉茶列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編纂的《中國茶樹品種資源目錄》。
唐代以前,湄潭境地人煙稀少,居住的人口為仡佬人和苗族人,生活方式以狩獵和原始耕種為主。當原始先民從外界了解茶葉的用途后,將長出嫩葉的茶樹枝砍回家放在一邊,需要飲用時采摘一把茶葉放入燒開的水中,這便是湄潭境地最早先民的飲茶方式。先民們原始的制茶方式是在山上采摘鮮葉帶回家中暴曬,然后存放于家中,由于暴曬后的茶葉過于焦脆,不利于儲藏,人們在暴曬的同時,將鮮葉反復捏緊成團后,再散開晾干儲藏,飲用時將茶葉放一把在燒開的水中,這便是湄潭境地最早的茶葉加工方式。
自唐代茶圣陸羽第一部世界上的《茶經》問世,世人對茶有了重新的認識,湄潭地處《茶經》提及的產茶地播州和夷州,原始森林中的茶葉便開始成為部落首領及貴族的賦稅物品。唐僖宗乾符三年,南京楚江鳳陽府的毛巴與弟弟毛仲良率兵協助楊端擊敗南詔收復播地后,定居于湄潭東南面,世襲余慶土知州。今湄潭的抄樂、興隆一帶均屬于毛巴所治之地,這一帶的茶葉除毛氏家族受用外,還將另一部分作為茶課,上交到播州宣慰司作為方物上貢朝廷。數百年間,湄潭東面的錫落坪長官司和容山長官司,皆與毛巴一樣,將所治之地的茶葉作為茶課上交 播州宣慰司。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二十一年(1388年),境地人口猛增,中原一帶的屯兵背井離鄉來到這里后,原來的茶樹已經不能滿足眾多人口的需求,于是屯兵便逐漸開始栽種茶樹。
湄潭南部石蓮鎮黎明村龔氏家族早期由江西隨軍屯守烏江,修建營寨,取名龔家營(至今地名仍在使用),在大山之處栽種茶樹,如今田邊土角的茶樹仍然保存。與龔氏家族相隔三里的張氏家族,和龔氏家族一樣屬于屯守駐軍,栽種茶樹,張氏居住地如今栽種的茶樹不見蹤影,但居住地仍然叫茶園。
湄潭北部復興鎮隨陽山村三跳村民組有一個山頭稱為陽家茶園,陽家其實是歐陽姓氏,三跳當地有阮氏大姓,阮氏家族彪悍,數輩習武。歐陽氏聯姻阮氏后,苦讀詩書,考取功名,稱為當地文士。此后在居家的后山栽種茶樹和放養山蠶。
興隆鎮大廟場村,小泥壩、客溪一帶,明初隸屬偏橋衛客樓屯,如今仍然居住在當地的王氏家族,其始祖屬于屯守客樓屯的屯兵,歷經百余年,王氏創下家業,在其一帶栽種茶樹。距王氏家族三公里處的清水灣楊氏家族,也與王氏相同,成家立業后栽種茶樹。
大廟場村的云貴山山下,居住者多為廖姓,廖氏家族起籍江西,屯守客樓,在云貴山栽種茶樹。
湄潭境地居住的人口歷經平播,土著人逃逸,明天啟年間王倫造反,明末清初的甲申之變,清咸同年間號軍起事,境地大亂,民眾遷移外地避難。清同治末,外出四川避難的人口以及部分四川人才陸續到湄潭定居至如今。
大廟場客溪村民組,胡姓人家為百分之九十以上,胡氏始祖是明末甲申之變隱居的胡執恭胡欽華父子二人,隱居之初,就有茶樹百叢(胡欽華的“客溪山莊記”有記載),胡欽華與家人“春而采茗,夏而摘禾”,對百余叢茶園進行管理,采摘,加工,自給,偶爾將茶葉帶到西來庵與錢邦芑、范鑛等同僚 “掃葉烹茗,嘯歌自適”。
遠古隸屬夷州的湄潭茶葉,在陸羽的《茶經》中評為“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黔詩紀略》,是晚清著名詩人莫友芝等編纂的明清貴州作家的詩歌總集。在書中選錄有清乾隆辛卯舉人倪本毅的一首《謝錢生惠湄潭茶》,其內容為:
白絹斜封待遠還,
毛尖到手喜開顏。
鄉園佳味從來好,
不用逢人說雁山。
(雁山產貢茶)
倪本毅加注的“雁山產貢茶“,是指雁蕩毛峰,雁山五珍之一,舊稱“雁茗”,產于浙江省樂清市境內的雁蕩山,雁蕩毛峰為雁蕩地區著名的高山云霧茶,明代即列為貢茶,佳茗之聲名聞遐邇。對謝錢生其人有待考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此人定是與舉人倪本毅一樣的文人墨客。謝錢生的到湄潭茶品嘗之后的驚喜狀態,在倪本毅的詩中刻畫得惟妙惟肖。
明清時期,湄潭所產之茶為“毛尖”“眉尖”,并被列為貢茶。《貴州通志》記載“石阡茶、湄潭茶皆為貢品。”
清光緒《湄潭縣志》記載:湄潭茶“所產最甚,其味極佳。”
明代湄潭茶葉的交易,主要依靠進入貴州的江西、四川、湖南等地的行商,商賈將棉花布匹銅器等用馬馱或民夫肩挑,進入湄潭早期的永興場、接龍場、牛場、河包場等集鎮交易后,再帶回茶葉、生漆等土特產。
商賈進入湄潭南有烏江渡口,北有青龍關驛道,東有接官坪官大路,西有五里坡驛道。其中五里坡驛道為明洪武年間,奢香夫人向朝廷承諾的“達烏撒烏蒙及容山”的軍事要道,戰爭平息后,這條東起湘邊西至滇境的驛道,逐漸形成了貴州境內茶葉、馬匹等地方物產內入中原交易上貢,外走滇緬、印度等國貿易的茶馬古道。
清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下令貴州的食鹽由四川供給。四川巡撫黃廷桂將川鹽入黔的水道分為永、仁、綦、涪四大口岸。湄潭的食鹽主要來自綦岸,食鹽溯綦江上運至貴州省桐梓縣屬的松坎起岸,湄潭商賈販鹽,多以馬馱和人工肩挑背馱行走于崎嶇山路,主要走兩條古道,北面經馬山過西河翻過與正安接壤的青龍關至松坎,西面翻五里坡進入遵義縣境到桐梓。自晚清,湄潭隨陽山、大廟場等地有十余人專門從事茶葉交易,他們將收購的茶葉進行篩選,細茶貯存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出售。大廟場的楊秀才,原來的老家在正安謝壩,由于經常看到有茶商行走于家門,通過了解得知湄潭大廟場一帶盛產茶葉,于是舉家遷往大廟場,專營茶葉生意。楊秀才做蹓板茶有他獨特的工藝,他將粗茶放入倒錐形木桶蒸片刻,同時還要灑上一點菜油防止茶葉在蹓踩時成團,然后倒入特制的布口袋,按順時針方向扭緊,翻轉布袋扎緊口子,然后抱上斜放的木板用腳踩布袋,使布袋慢慢向下移動,這樣反復數十遍,解開布袋倒出茶葉晾干即成,經過蹓板的粗茶葉原來的粗茶,看上去與細茶一樣,這會賣個好價錢。
1939年,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落戶湄潭,國內大批茶葉專家匯聚湄潭從事茶樹品種、茶園管理 、制茶技術、茶樹病蟲害等方面的研究。縣城邊上象山那幾畝明清時期的茶園,遠遠不夠茶葉的科研,于是實驗茶場用于茶葉研制的茶青主要來自大廟場一帶產茶區,在研究湄潭明清貢茶(毛尖、眉尖)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成功引進了扁形茶(湄潭龍井茶)、發酵茶(湄潭紅茶)及磚茶等制作工藝。
湄潭茶樹為灌木型,即使不加以管理,最高也只能長到三、四米,十余年后茶樹再也不會長大。隨時間的推移,茶樹周身會長出一些疙瘩,土壤里面的根部雖然逐漸長大,到一定的時候裸露的根部經風霜雨雪的侵蝕會慢慢腐朽。1940年,湄潭的百姓驚奇地看到,民國中央實驗茶場的工人們挖掉了象山山腰那幾畝曾經是文昌宮的數百年茶園,重新栽種了茶樹幼苗。數年后,湄潭的百姓又驚奇地發現,實驗茶場的工人們將生長的茂盛的茶樹,剪去上面半截。又經過一兩年,人們看到象山上那一壟壟生長的茶樹,工人們輕松自如的采茶,他們終于明白了茶園應該怎樣管理。于是大廟場、云貴山、湄水溝、打木埡、涼橋、清水灣、帝臥壩等地的農民,也將生長數百年的茶樹連根拔起,重新播種茶籽。將一些田邊土坎的百年茶樹,砍掉枝干,使其重新發芽。
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落戶湄潭十余年,使湄潭人對傳統的茶園管理、茶葉加工技術等有了新的認識。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貴州湄潭茶葉科研所和國營湄潭茶場匯聚了大量茶葉專家,承擔起了茶葉出口創匯的經濟任務,一封封催促茶葉出口的電報頻頻飛來,全省各地的青年及學生紛紛來到湄潭開墾茶園。
湄潭與茶結緣,仿佛是歷史注定。1958年11月初,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視察遵義時,地委書記李蘇波在匯報中提及:“我們湄潭盛產名茶,可建成茶葉縣。”鄧小平同志指示:“貴州是山區,土特產多,發展多品種,加工農副產品,形成苧麻縣、養蠶縣、種茶縣、杉木縣等等,要依據山區特點,建設有山區特色的社會主義。”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湄潭農村從公社到大隊,處處有社辦茶場,單桶木制揉捻機布遍茶區,三桶、四桶木制揉捻機或水為動力,或牲口為動力整日發出嘰嘰嘎嘎的聲響,采茶山歌不斷在山間回蕩,好一派熱火朝天的茶業景象。
改革開放后,湄潭縣委縣政府結合本土自身資源優勢,指出湄潭48萬人民的生計是“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敗在茶”。湄江鎮核桃壩的村民率先在自古以來就是種糧食的土地上種上茶,也是核桃壩的農民靠種茶率先在全縣脫貧致富,成為其他地方效仿學習的典型。湄潭茶園的面積從過去的十幾萬畝,逐年飆升到58萬畝。
……
從遠古到現在,茶葉成為不同時期生活在湄潭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賴以生存靈物,盡管歷經數百年風雨,它依舊還是那么清香。追溯上千年的茶葉歷史,不是顯擺這塊土地的茶文化有多厚重,而是解析不同時期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對茶的逐步認識,從而展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