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紅
抓農產品質量是食品安全的關鍵
■王瑞紅
農業事關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時至今日,人們不僅能夠吃飽了,而且正在由吃飽向吃好轉變。人們期待著飯桌更加豐富,蔬菜水果更加新鮮,農副食品能夠多一些、好一些。這就需要農業發展緊盯市場需求。因此,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農業供給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推動農業發展不斷邁上新高度。今天,人民群眾期待豐富的食品,更期待安全的食品。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如何減少農藥殘留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并解決的問題。而在農產品運輸的過程中,如何給農產品保鮮保質,也需要深入探討。這些,可以說都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息息相關。
近年來,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很多。相對于工業流水線上生產加工出來的食品,給人的感覺是,在農業生產中保證農副產品的質量更重要。因為,由于工業制成的食品,生產經營的鏈條是比較清晰的,在生產過程中抽檢這種形式對于成批量生產的食品在監督上更有效;再就是加工食品如果發生問題,不僅容易追溯,而且追責更有力度,也便于按批次追回。而農副產品從現狀來看,目前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還比較普遍,規?;?、品牌化實現程度不高,適用于工業體系的監管與追溯機制很難實現全覆蓋。與此同時,普通農戶對農業科技的掌握相對較弱,就拿濫用農藥來說,有時候只是方法出了錯,未必全都歸因于道德。
基于這種情況,所以就會有生產環節農副產品農殘超標的情況經常出現。據媒體報道,2016年北京、濟南等地就曾發生過這么一件事,有消息稱食安部門要開展生鮮魚類大檢查,不少地方的農貿市場就連魚都找不到了。這件事情可以說明一點,農產品在食品安全方面產生了信任危機,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更暴露了農業產業的脆弱。其實,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比如,有抽檢報告稱某種水果或蔬菜農殘超標,這類水果蔬菜就會受到“全面打擊”,因為以城市居民為主的消費者并沒有能力分辨產地批次,銷售商往往也說不清楚,那就只好“寧可不食”了。于是,就會有這樣的情景,果農菜農含著淚“現場直吃”,把自己當成了活廣告。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從宏觀上為“三農”指明了方向。而具體到食品安全問題,更是抓住了關鍵,如文件中有關食品安全的表述,就是放在“優化產品產業結構”的大標題之下的,上下關聯的內容是“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很明顯是瞄準了農業現代化這一大目標。其實說到底,規?;a業化的現代農業,更有助于建立追溯機制,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約束,讓消費者吃得更安心,也避免對農業生產者造成誤傷。
基此,中央關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讓人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多贏的遠景。這就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工作,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主線。所以,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作為重要的目標,這就等于抓住了食品安全的“源頭”,為進一步保證食品安全上了一把“安全鎖”,讓老百姓在今后的一日三餐吃得更安心、更放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