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萍
加強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職能建設的思考
■趙 萍

加強鄉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職能管理工作,是進一步堅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維護流轉雙方合法權益,確保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有序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現在情況分析基礎上,就加強崇明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職能建設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目前,崇明全區16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是在2010年根據中共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市委九屆七次全會和市政府[2009]34號文件的規定,依托鄉鎮財經管理事務中心建立的;實行中心名稱、工作職能、場所選址、窗口設置、信息軟件、設備配置以及工作制度和文本格式、標識設計和門牌制作等“八個統一”運行模式;具體承擔提供農村土地流轉信息、開展農村土地承包和流轉政策咨詢與流轉價格評估、指導規范流轉合同簽訂,以及從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等職能。
全區16個鄉鎮土地流轉管理服務中心現有工作人員43名。其中,企事業單位11人,約占現有工作人員25.6%;退職村干部9人,約占現有工作人員21.4%;外聘人員23人,約占現有工作人員54.8%。從年齡結構上看,55歲以上的有18人,約占現有工作人員41.9%;文化程度上,大專以下的有21人,約占現有工作人員48.8%。各村都已配備1名土地流轉信息員,全區共有信息員269人。
(一)機構性質不明、人員配備不齊
由于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創建時是作為鄉鎮農經站的延伸服務窗口,機構沒有明確性質,人員沒有編制,繼而經費難以保障,人員配備不齊。這一情況不僅是崇明,而且也是全市面上的普遍現象。按照有關文件精神和崇明耕地面廣量大、土地承包情況復雜等實際情況,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應配備3-5名管理人員,而實際平均不到3人。
(二)人員方面出現“三多”,即外聘的多,臨時性的多,老同志多
一類是即將退休或退職的村老書記、老主任擔任流轉中心負責人居多,近二分之一專職人員為55歲以上的,工作的短期性比較突出。一類是外聘的村后備干部、剛大學畢業的年青人或社會人員擔任信息員或電腦操作員居多,超過現有專職人員的二分之一,工作的穩定性比較差。還有一類是比較熟悉農村情況或土地政策的老同志搞政策咨詢或當調解員,數量的有限性比較突出,且文化程度較低。
(三)人員待遇較差,工作經費不足
一方面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人員由于沒有納入編制,工資待遇較差。目前大多數鄉鎮實行的是在全市最低工資基礎上增加500-700元的補貼,再無其他福利。收入過低,造成人員不穩定,臨時性大,難以留得住,影響到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另一方面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還承擔糾紛調處職能,經常需要調查取證、現場調解等,交通費用支出較多,特別在公務車實行改革后難以繼續給予保障,影響了糾紛及時調處、矛盾及時化解。
(四)未充分發揮好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作用
近年來,崇明持續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監管與指導,搭建了糾紛調處和土地流轉平臺,完善了組織機構,而且按照市縣相關文件精神,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的整個過程,將區域內土地流轉全部納入流轉平臺管理。但事實上,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主要做流轉的事后管理。也就是說,村級組織同外來經營主體談妥流轉協議后,再到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辦理流轉手續,且相關流轉要約因流轉雙方談妥后不易在協議書中形成,使農民利益保護有局限性。同時有一定量的土地流轉是村民自行流轉,因未到土地流轉中心辦理規范流轉手續,而未能納入流轉平臺管理。
(一)充分認識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職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職能是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重要內容,重視好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是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的需要,也是推動和發展農業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經營的需要,更是維護和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需要。為此,各鄉鎮政府領導要充分認識到當前農經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崇明作為我國的第三大島,承擔著崇明生態島建設和全市三分之一耕地面積上農業生產的重大任務,迫切需要一支強大的農經隊伍來推進農業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推動農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切實維護農民土地承包利益,積極調處糾紛化解矛盾,確保農村社會穩定。
(二)加強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水平
各級職能部門要高度重視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對現有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人員做到定崗定職,通過業務培訓,不斷提升政策業務水平。另一方面,要選拔一些熱愛農村工作、年紀輕、有學歷、熟悉農經業務的同志,不斷充實到農經隊伍中來。同時要建立健全農經崗位制度建設,加強目標管理與工作考核,全面提升鄉鎮農經工作實效,更好地為“三農”工作服務。
(三)切實解決機構的工作經費,提高隊伍專職人員待遇
農村土地糾紛在信訪中占有較大比重,土地流轉糾紛又是土地糾紛的重點和難點,土地流轉糾紛調解也是維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政府領導要重視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管理服務工作,落實好保障好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日常運行經費和人員工作待遇或補貼,切實保證必要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條件。各鄉鎮要在維穩經費中設立土地糾紛調處專項維穩經費,一般每個鄉鎮3萬-5萬元,切實解決工作經費不足。同時要提高專職人員的工資待遇,建議在現有的基礎上通過區、鄉鎮財政支農經費中列支工作補貼的方式,使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專職人員的年收入不低于所在鄉鎮村級副職干部的平均收入水平,切實解決人員的不穩定問題。同時要對村級調解員、流轉信息員,根據其工作情況和實效每年適當提供一定的工作補貼。
(四)強化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職能,落實專職工作人員
各鄉鎮政府要進一步按照市政府[2009]34號文件要求,明確土地流轉管理服務中心具體承擔提供流轉信息、開展政策咨詢與價格評估、指導合同簽訂以及從事服務和調解糾紛等四大職能,并且要建設好、落實好,確保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職能到位、人員到位并運行正常。
一是要進一步加強流轉合同指導,落實好流轉合同備案、審查和流轉情況登記制度,建立健全流轉合同履行監管制度,定期檢查流轉合同履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和糾正。
二是要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檔案管理,流轉信息要全部錄入到市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管理系統。要充分發揮好流轉平臺網絡優勢,完善土地流轉用途和生產情況的動態信息庫,強化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情況監測。
三是要加強政策宣傳、組織引導,加強流轉用途監管。對屬于基本農田的,流轉后不得改變基本農田性質,禁止挖魚塘、建造永久性固定設施等破壞耕作層活動;屬于一般耕地的,流轉后要維持農業用途,禁止違法用于非農業建設和開發。
四是要嚴格經營主體準入,抓緊建立農業經營能力審查核準制度。要依法對受讓方租賃經營農戶承包地的資格進行審查,辦理農業生產經營用地核準手續。審核的重點是受讓方的企業性質、經營范圍、投資能力、科技水平、流轉用途、流轉期限、流轉價格及支付方式、土地復墾能力、規模經營風險等。土地流轉要堅持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優先原則,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對一些土地需求量大的農業經營者,要進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通過公開招拍形式進行流轉。
五是加強糾紛調處力度,發揮好村基層調解員、信息員的基礎作用,積極會同調解、信訪、司法等部門,開展多渠道多部門的聯合調解,妥善解決流轉不規范、流轉價格不合理、流轉用途改變等突出問題,全面化解土地流轉矛盾糾紛。
六是通過政策導向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進行規范流轉。對農業經營主體申請農業項目及政策補貼時必須由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出具規范流轉證明后方可辦理相關手續,對不規范流轉主體堅決取消農業項目的申報和區級農業補貼。□
(作者單位:崇明區農村經濟經營管理指導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