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苗苗
優化課程體系 促進人才培養
陳苗苗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既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又是當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創新人才培養的影響因素有很多,而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則是課程體系。本文以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研究視角,分析當前課程體系現狀,尋求適合高等學校培養創新人才的最優化課程體系,切實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
高等學校 創新人才 培養 課程體系 優化
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結構及課程體系,是順應計劃經濟發展需要的產物。從創新人才的知識結構分析,應打破過去老套的課程體系,建立新的課程體系,就必須從我國的高等教育特點和基本國情出發,針對課程體系的各種關系進行質和量的分析,進而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同時,優化課程體系還應以人為本,立足于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利于學生的發展,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
創新人才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知識、創新能力、創新人格,通過自己的創新勞動而取得具有創新性的成果,從而為現代社會的發展作出創新性的貢獻和服務。培養創新人才,關系到我國綜合競爭力的提升。【1】
課程體系是指同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各門類間的相互關系和組合方式,即依據各門類課程間質的關系與量的關系按照一定的方式加以整合,形成課程的整體體系。課程體系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
高等教育的內容主要體現在高校的課程設置上。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藍圖,也是師生雙方開展共同活動的依據。課程體系是指在整體聯系上達到最佳的狀態,且在整體上能夠最大化地發揮出課程的教育功能。具體而言,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及教學內容的課程組合框架。【2】創新人才的培養取決于創新教育的實施,而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和教育體制的創新,最終都要落實到課程體系的創新上,創新人才培養依賴于課程體系的優化,也就是說優化課程體系促進了創新人才的培養。
課程體系的優化主要是從課程結構設計和課程內容設置進行整體優化,課程體系應當以創新人才各方面的全面發展以及個性化需求為核心進行設計,兼顧各要素之間的聯系,才能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把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放在重要地位,構筑優化課程體系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思路,努力探索課程體系優化的有效模式及對策。
1.加強基礎課程的力度
在當今社會,加強基礎課程對創新人才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產業結構及就業結構的不斷變化,以及知識結構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創新人才必須具備堅實而寬厚的基礎知識,同時具有較強適應社會發展的應變等能力,這樣他們才能在迅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求生存和發展。【3】基礎課程具有相對穩定性、相對重要性、相對簡約性等特征。就知識體系而言,基礎必修課即包括公共基礎課,如語數外物化生等課程,也包含以往被作為選修課的課程,例如在人才培養中,基礎課程除了自然科學的基礎課程之外,還應包括人文、社會學科等領域的基礎課程,尤其是有關哲學、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等方面的課程。從而拓展自身的知識領域及文化視野,培養出基礎知識扎實的創新人才,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在廣度和深度上得到和諧發展。
2.支持核心課程的推進
在以往計劃經濟下的課程體系,通常只注重專業知識,而忽視了復合知識。課程設置應更新陳舊的教學內容,重新將各種相關學科的知識進行組合,打破以往學科課程之間的壁壘,設置跨學科領域、邊緣學科領域的課程,實現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一些具備綜合性的新專業,開設相關的核心課程,就必須推進核心課程的設置,它是實現通識教育的有效的課程模式,我國的核心課程要真正成為促進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4】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就更應重視學習人類共同知識的核心內容,注重課程的基礎和廣博性,并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領域的課程作為核心課程的主體部分來強調,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科學等全面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使學生能夠自由和諧的發展。
3.鼓勵選修課程的增設
在高等教育過程中,重視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在課程設置中增設選修課,可以充分滿足學生個人專長及興趣愛好,同時滿足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因此選修課的增加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在當前各高校中開設的選修課課時所占比例較少,且涉及內容不夠廣泛,形式也較為單一,導致所開設的選修課往往流于形式,沒有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功用。面對這一現狀,高等學校除應大幅度增設選修課及第二課堂的課程,編寫新的教材,更應注重選修課的質量,在師資、經費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投入,放寬學生選擇選修課的條件限制,實行選課制、主輔修制、素質學分制、雙學位制等,鼓勵學生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跨專業學科領域的選修課程。從而增強學生們的應變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適應不斷變化的人才市場,培養出更多掌握廣博知識的創新人才。
4.深化實踐課程的改革
實踐課程是高等學校課程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與理論課程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在教學上這二者是對立統一的。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的同時,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提高他們發現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5】當前我國高校為學生提供生產實習的機會并不多,這無形中削減了學生與社會市場接軌的機會,同時阻礙了學生創造性能力的發揮及培養。高校是學生為社會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場所,那么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就應結合理論課程的學習,深化實踐課程的改革,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從而使學生能夠根據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只有將理論知識理解透,才能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具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創新人才。
5.鼓勵研究課程的開設
研究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教學目標的課程,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專長及興趣特點,能夠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最佳的培養模式及教學內容,可以獨立自主地開展多選擇的研究課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創造能力的一種課程。研究課程的重要特點在于鼓勵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能夠自主地進行選題、探究及創造,進而培養了學生善于自主進行學習的興趣及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創造性的靈感,挖掘獨特性的見解,從而充分激發出學生創造性的潛能。【6】高校普遍往往只重視基礎課程的開設,剛性地制定教學計劃,卻沒有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性,從而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那么高校應立足于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鼓勵開設學生喜愛的研究課程,切實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術自由氛圍。
總而言之,優化課程體系,有利于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在現有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全面深化課程體系的改革,樹立創新能力培養的觀念,應制定出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突出人才培養特色的課程體系。同時,要做到優化人才培養計劃,精化人才培養方案。努力為社會培養輸送“厚基礎、寬知識、新專業、強能力、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1】黃巖,謝嘉梁.《創新人才的內涵及其評價原則》[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0(4);
【2】姚群秀.《對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學術期刊投稿網,2010(2);
【3】曾冬梅.《課程體系優化的三個層面》[J].廣西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2003(2);
【4】萬瓊.《我國當前高校課程體系優化途徑分析》[J].當代文化與教育研究,2007(4);
【5】楊日晨.《強化實踐教學,加快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9(4);
【6】徐守坤,汪英姿.《高校研究型教學模式與創新人才培養探究》[J].人才培養,2009(4)。
(作者單位: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