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花
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小學生的影響
馬燕花
良好的習慣是人受益終生,壞習慣終生受其累。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促進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礎。那么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呢?
行為習慣 培養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通過這句話,我們能看出行為習慣對一個小學生的重大影響。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養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所謂行為習慣是人們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方式,對兒童來說這樣的習慣更是為以后高效的學習效率,杰出的社會道德打好基礎。習慣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成為一種自動化行為。
良好的習慣是人受益終生,壞習慣終生受其累。這一點我們從小學生的平時成績、個人品德,說話待人等各方面可以看出來。四年級有一個叫李逗逗的小女孩,是從別的學校轉過來的,這個孩子與整個班集體就有點不太融入。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僅通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來她的習慣沒有養成:這個班上的其他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做法,每當課間操的鈴聲響起時,他們會將上課用的書合起來放在桌子的中間,將所用的文具裝在筆盒里,再將筆盒放在書的上方。站在教室門口向里面看去,桌椅整齊,桌面整潔,書本有序,一看就能感覺到這個班的學生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這些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動作,但是對于李逗逗來說就不是了,她的桌面總是堆滿了上課用過的各種材料,筆也是亂七八糟,尺子橡皮等文具更是不知道該歸屬何方,也就是說李逗逗從一開始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且不說學習成績好與壞,單是習慣一項就已經與其他孩子有了不小的差距。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促進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礎。那么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呢?
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勞動的示范性,決定了教師在思想、品德和作風上必須成為學生的表率。學生往往是“度德而師之”,教師只有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才能確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比如:低年級孩子入學后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更不會記得每節下課要及時擦黑板,于是經常會出現上課教師自己擦黑板的事情,有的教師會抱怨。作為班主任如果只是為孩子們講道理,講條令,收效甚微。可是當班主任每節上課前走進教室,自己動手擦拭黑板時,學生在安靜的等待中,教師再去說黑板對于每一節課的重要性,之后,總會有同學在下課后主動擦黑板,這個問題集輕易得到了解決。
還有學校衛生問題,每一次都會成為會議的重點。究其根源,是因為學校孩子人數多,但真正的環保意識并沒有扎實的植入教師學生的心底。有的教師看到垃圾紙屑,會立馬叫學生來打掃,教師會躲開灰塵站在一旁督促。有的教師看到學生座位旁的紙屑,自己彎腰撿拾,并告訴學生要隨時隨地有環保意識。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學生心中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應。前者班級衛生總是靠教師督促,后者學生總會主動做好值日,并相互提醒。由此可見,作為教師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做好學生的榜樣,表現出良好的習慣,以身作則,使學生在教育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上面所提到的教師主要是指班主任老師,這就是下面的這個誤區所產生的原因,那就是許多人包括相當一部分老師也會這樣認:為衛生是班主任的工作范圍,與其他代課老師無關,真的無關嗎?真的無關嗎?學生并沒有因為你不是班主任老師二不叫你老師,也并不因為你不是他的班主任而不尊敬你,是自己把自己與學生的距離劃了一道線,那就是傳統觀念。如果我們的老師都能把自己放在同等的以教育為目的的位置上,好習慣何愁養不成。見到垃圾,都彎一下腰;學生問好都回一句“你好啊!”學生追逐都喊一聲“孩子小心”……每個老師都是榜樣,讓學生從心底里對老師沒有主次之分,那么良好的習慣養成也就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過:“兒童都有希望獲得被認可的天性。”作為教師我們深知:其實每個學生,他們都追求上進,都希望獲得他人的肯定和贊揚,他們不想犯錯誤,更不想故意與老師作對。此時,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減少一些情緒的語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思考。我時常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作為班訓。面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要以欣賞的態度來對待,及時的鼓勵。因此,我注重學生的行為規范,抓典型,樹榜樣,在班級中開展評比激勵機制,形成互爭互賽的競爭氛圍,讓學生通過競賽看到自己的閃光之處,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比如:看到學生下課主動幫助值日生擦黑板,我在全班同同學面前表揚他們是“班級小雷鋒”,獎勵他們一顆“勞動之星”后,發現每節下課都會有同學在那里很認真仔細的擦黑板。看到有學生主動幫老師抱本子,我會非常感激的對她說“謝謝你哦,老師正發愁怎么辦呢?你可幫了老師大忙了”,雖然一句話,也沒有什么獎勵,但是孩子很開心,也很激動,蹦蹦跳跳的走了。班級中好人還事越來越多。對于書寫整齊美觀的作業獎勵“書寫之星”,課堂紀律好,善于思考的學生獎勵“學習之星”等等。班級中不單形成了互幫互助的風氣,而且在紀律、學習、衛生、習慣等多方面都形成了良性競爭,學生的行為習慣也向著優秀的方向前進。通過激勵表揚的方法,孩子們知道了什么事該做,什么話該說,遇到事情要用合理的方法去解決,漸漸的杜絕了不良行為習慣的滋生。
良好的習慣和修養是人的第二身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老師的教導,同學的幫助,更需要孩子們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他們的行為準則,但它們不僅是紙上條文,不但要記住它們,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在行動上。孩子身上體現的素質大多數來自于家長的言傳身教。每一個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對生活環境中接觸最多的人的模仿。這個人就是父母。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在“無聲似有聲”中完成的。通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時刻在給孩子做出表率。當然既能學到好的行為習慣,也能將不好的習慣學的惟妙惟肖。所以作為家長,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讓孩子在學校養成的良好習慣在家里變成一句空洞無力的話語。良好的行為習慣也需要家庭教育來培養和鞏固。為什么有的孩子很出色,父母卻是那么的不起眼?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其它方面給孩子做出了榜樣。這些教育雖然不能在學習上給予什么幫助,但卻是很重要的。因為人格上的教育才是最本質的。有位母親平時說話聲音很大,一次她的女兒和她說話的聲音也特別大。母親說:“跟我說話,嗓門為什么這么大?”女兒的回答是:“跟您學的。”不難看出父母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至深。有的家長自己隨手扔垃圾卻要求孩子將垃圾扔進垃圾箱,這會讓孩子產生疑惑,甚至做出錯誤的判斷;還有一部分家長臟話連篇,卻給老師找茬,說自己的孩子沒有收到好的教育,在客人面前說了粗話。這就是為什么要家校密切聯系,這也是家長為什么是孩子終身的老師的原意了,同樣學生在學校的行為表現也會投射出其所受的家庭教育。
因此,教師應和家長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作為班主任,可以建立“家長校聯系卡”,與家長隨時保持聯系,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矯正,并及時將情況反饋給家長;作為家長也應當將孩子在家里的情況與老師及時溝通,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起到督促孩子健康成長的作用。作為學校,建議成立家長委員會,不定時召開家長會,進行經驗交流,共同探討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方法、好措施。這將對我們學校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大有裨益。
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靠環境來培養的。首先要從小環境做起,這里我所說的小環境就是我們的學校。當我們的學生進入我們的學校那一刻起。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來給孩子做出榜樣,讓孩子們意識到學校就是學習好習慣的場所,就應該時刻要求孩子們按照《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來嚴格要求自己,讓孩子們感覺到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習和生活所產生的優質效果。課堂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智能的基本途徑,也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主渠道。因此,各科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進行行為的規范化訓練。在教學中,各學科老師要有目標、有標準、要求一致,切忌朝令夕改、各行其事,使學生無所適從。各科老師團結一致,共同為培養學生的好習慣而眾志成城,這樣學生在養成好習慣的同時,對壞習慣就自然而然產生防御的作用,也就容易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先賢哲人孔子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足以說明人在自然狀態下,不假思索,不必費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種行為,就是習慣。要想讓學生養成這樣的習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是日積月累苦口婆心的結果,這也是持之以恒,堅持訓練的結果。習慣的養成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緒體驗的積累,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沒有小事可言。尤其是在學校中,老師們更是時時操心,在這里我們要十分注重學校規章制度的執行,學校的規定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具有促進的作用,應堅持不懈去做。譬如,上自習時注意提醒學生打開電源保護眼睛,上操時就要隨手關燈不要浪費電,這樣可以使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集會時排隊進入集會地點,聽從現場指揮人員的安排,可以使學生養成有序入場,遵守紀律的好習慣;進辦公室,要求學生喊報告,出門和老師說再見,可以使學生養成尊重他人、懂禮貌的好習慣;就餐時,建議學生吃多少買多少,正餐吃飽等,水果輔助,可以杜絕學生吃零食的現象,使學生養成節約、珍惜勞動成果等好習慣;在學生的某些行為出現偏差時,班主任應該把學《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弟子規》的相關內容再讀一讀,多次強調,使學生重溫良好習慣的要求。讓學生在無形中規范自己,時刻提醒自己,這也更有助于學生早日養成良好習慣。
現在的孩子們有著優越的生活條件,良好的學習環境,他們思維活躍,接觸多,見識廣。而且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學生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他們受到兩代甚至三代人的寵愛,驕縱,自大,自私任性,不愛勞動,不能刻苦,不懂得關心別人。這些孩子更是需要良好的行為習慣去督促他們,我們必須根據他們的個性和特點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使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學習,逐步形成能力,成為遵紀守法,熱心助人,全面發展的合格的小學生。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在實踐中探索,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訓練,如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持之以恒,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
課題:甘肅省2016年度“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課題號為:GS[2016] GHB0005)階段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白銀市平川區向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