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職業“鄙視鏈”是按照職業把人分成高低貴賤的現象。我們每個人都不自覺地根據個人理解和喜好把自己安放在該鏈條的某個位置,因而感到優越或被“鄙視”的壓抑。
職業“鄙視鏈”的存在具有客觀社會經濟基礎。宏觀上講,國家、地區、行業、城鄉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微觀上講,不同個體也因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乃至智力稟賦不同而千差萬別。盡管我們強調職業“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別”,但只要存在權力、工資、工作環境等方面差異,就會出現排序。社會學中把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分層”。
但需指出,無論民間流行的職業“鄙視鏈”還是學術上的社會分層理論,其實都無確切標準。人們究竟排在鏈條哪個節點并非只看收入一個指標,它還包含資源掌控能力、傳統社會習俗以及個人偏好等等。
更重要的是,職業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變化。一方面,大量舊職業消失的同時伴隨新職業的興起。按照人社部最新發布的《職業大典》統計,1999年以來新增加了347個職業,同時消失了894個舊職業。另一方面,人們的職業價值判斷也會發生變化,以前可能看不起的職業現在成為熱門,而以前一些趨之若鶩“獨木橋式”的職業道路也開始走向多元化。
歸根結底,職業“鄙視鏈”這種認知的存在,主要是社會階層差距不斷拉大的社會心理反映,其實“鄙視”一詞本身就帶著強烈的不平等姿態。網絡經濟時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自己的職業“鄙視鏈”。由于這個鏈條是個閉合循環,鄙視他人并不能抬高自己,因而作為鄙視者的個體極有可能同時也是被鄙視者。因此,這個鏈條很多節點上的人,獲得的只是某種并不被公認的自我滿足。
社會要想獲得更為強勁和持續的發展動力,需有意識地弱化這種職業“鄙視鏈”心理。打破階層固化,加強社會流動性,被認為是重要制度性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濟形態越是發達,職業分類越是多樣新穎,越是需要強調“職業無高低貴賤”。這是做到職業平等,進而實現社會平等的重要一環。▲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7-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