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式昭
《半車老師》中,田半車一輩子在鄉下執教小學,退休后再持教鞭堅守。他教孩子們誠實守信,教孩子們敬老惜貧,教孩子們愛國敬業,教孩子們做一個對國家、對民眾有益的人……他在極力影響和引導著孩子們向善向上,孜孜不倦、無怨無悔。然而,無情的現實卻讓他從教過的小學生如今早已長大成人的種種不同者身上,看到了匪夷所思的千差萬別的答案,迫使他經歷了一番靈魂的自省和辛酸的反思。
故事圍繞一場追討捐贈款的鬧劇展開。田半車老師當年教過的窮學生焦浩運如今已成為大款,應允捐助母校田家灣小學建電教室的款項卻久久未到賬,開學在即,老師信心滿滿地進了城。然而,他失望了。他親眼目睹了一幕幕幾乎時時都在演繹的銅臭腐蝕靈魂的人世亂象,看到了誠信缺失、爾虞我詐的種種,看到了當年純真的孩子如今變得那么陌生,世道變得那么雜亂。他感受到了令人心悸的無能和無奈。“討債折騰無結果,反而一跟斗跌下債窠;骨鯁在喉氣能喘,石磙子壓得背已駝!”借劇作家的話說,他的心靈撕裂已到極致……
我佩服作者眼光的尖刻和下筆的無情,更敬佩他把贊歌獻給了最底層的鄉村教師。
劇作集中塑造了田半車的形象。這是一位以教書育人為畢生宗旨的小學老師。他有真學問:當年的鴻儒“學富五車”,他擁有“半車”,實為鄉下教師隊伍中的佼佼者。但他固執迂腐,看到星級大酒店食譜濫用成語“食全食美”“雞不可失”以及嘩眾取寵的“白燒美人(田雞)腿”等,他痛加斥責,還說“蒞”字下邊的位錯成“泣”,是讓客人“哭著吃飯”……總之,他心地善良,卻不諳世事;他育出了一批批有作為的學生,卻終生未婚,孑然一身。如今,只剩下一片丹心,兩袖清風;一間小屋,聊以存身。他是平凡的、弱勢的,又無疑是偉岸的、崇高的。劇作為我們捧出這樣一位新時期的教師典型,便已經功德無量。
劇作借半車老師的眼睛,為我們提供了一幅社會轉型期衍生的紛繁雜沓的世相圖,往往不經意的一筆,便帶出了一番沉重。田半車進星級大酒店,囊中羞澀,只配點“一碗白米飯”“一盤炒面”,橫遭白眼,已經大出洋相了。此外,劇本中拆遷釘子戶光頭李的設置,簡直就是神來之筆。這位白天上訪、晚上以擦皮鞋謀生的混混,有個訣竅:專揀豪華小區門口蹲守。一則看盡了官男腐女勾搭成奸的種種,再則大賺其錢;擦男鞋一雙80元,女鞋200元。是敲詐么?大官大款,揮霍無度,出手闊綽,誰在乎這點“小錢”呢。這看似無關的閑筆,勾出了社會深藏的真諦,令人回味無窮。然而,這個文學本里精彩的筆墨,搬上舞臺卻被刪去了,有些可惜。
好在人間自有良知在。半車老師教過的最貧困、最艱苦、最不幸的女學生玉秀,始終保住了那一份純潔、那一份堅貞。玉秀的形象是純樸可愛的,也是真實可信的。我看,這也應該視為劇作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