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本信
生活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探究
郝本信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和改革,小學語文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認知水平較低,為此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讓學生在語文學習課堂中收獲知識,學會寫作,學習生活。基于生活化背景下對學生展開小學教學寫作,可以更好地提高語文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升。
小學語文 生活化 寫作教學 探究分析
陶行知先生對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良好的教學理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一直被廣泛應用和推廣。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傳統落后的教學理念正逐漸被摒棄,而良好的教學理念方法仍被沿用,新課改后更強調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通過以日常生活教學體驗為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知世界、把握生活,這也是新時代教學的體現[1]。創新教學方法,將傳統的課堂與生活分開的教學模式轉為讓課堂教學與生活接軌,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生活,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問題思考,繼而讓學生聯系社會生活實際進行問題解決。語文教學材料來源于生活,寫作素材取材于生活,作者的寫作靈感也來源于生活,為此需要對學生進行生活化語文教學[2]。常言道“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語文教學中,若要讓學生學好語文,就需將語文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其相互交融,最終將語文課堂激“活”,把學生教“活”。下面筆者以蘇教版語文教材為例,就生活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方法作以下幾點分析探討。
在教學課堂中,“問”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語文教學更應該誘導學生多提問題,繼而讓學生在思考當中學會學習、學會寫作。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是教師進行問題提問,而學生則是被動地回答問題,這時大部分學生均是抱著一種敷衍了事的學習態度對待教師的問題,因而這樣無目的性的教學方法并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讓學生很好地參與到語文課堂活動中來。由于小學生天性比較活潑好動,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地誘導學生進行問題提問,讓學生在善問的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把握語文知識,并能夠靈活地將其運用到寫作過程中。“問”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讓學生勤于提問,勇于提問,敢于發言,同時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關聯內容結合一起進行思考學習,可以啟發的思維,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3]。比如當學生學習到“跟蹤臺風的衛星”一文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當衛星監視、跟蹤臺風的工作任務結束后,它可以回去休息或睡覺了嗎?”學生答:“不可以。”這時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提問:“為什么衛星工作完成后不能休息呢?”而后教師一步步誘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生答道:“因為衛星不是人,它只是一個機器……”答案看似簡單,但教師應對學生進行表揚。這是一篇科普童話課文,在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本的擬人手法進行創作,繼而讓學生在問題探討思考中學會學習。
語文教學應聯系實際生活展開教學,繼而讓學生貼近生活,感受到語文教學的親切感。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將文本生活化,將課本內容還原到生活當中,將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課堂學習體驗[4]。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受到自然、生活的氣息,在寫作教學當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能夠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基于生活背景下進行寫作教學、學習,能讓雙方在寫作課堂中更充分地感受和體驗生活,繼而讓學生學會如何表達自我、表達生活[5]。時代發展日新月異,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年齡相對均比較小,因此缺少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而語文寫作的素材和靈感則來源于生活,加之一些語文課本的文章內容比較抽象,小學生對其了解和把握不夠,容易導致距離感的產生,進而導致其無法真切地感知文本內容所賦含的意義,繼而進一步影響小學生的寫作水平發揮[6]。例如當學生學習到“小稻秧脫險記”一文時,大多數小學生均無法較好地理解文章內容中出現的除草劑、噴霧器等農耕用品以及農用工具,繼而導致學生對文本產生距離感。語文課文是寫作教學的載體,學生理解了語言文字才能更好地寫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生活,理解“小稻秧脫險記”文本中的諸多農業專有名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讓學生根據這篇童話故事的教材內容進行角色演示,角色扮演應與小學生的個性特點相符合,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而教師將省略提示語的相關對話展示出來。通過將枯燥的語言文字轉變為生活化場景,這樣形象生動的生活展現,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感悟,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語文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有多種,其中以“讀”促學、以“讀”促寫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精讀”、“善讀”,通過有效的閱讀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寫作思維能力發展。閱讀是一種實踐性活動,需要學生親身參與,單純地讓教師通過閱讀分析來將這種個性化的閱讀行為代替出來是行不通的。學生的閱讀寫作思維以及情感活動均得益于其對生活的理解、思考以及對文本內容的體驗、感悟,學生在獲得情感熏陶、思想啟迪的同時可以較好地感受到生活審美的樂趣[7]。在語文寫作過程中,讓學生根據個人喜好選擇自己的閱讀方式進行閱讀,如讓學生進行角色讀、合作讀或比賽讀等方式進行閱讀,學生在對優美的語言句子、段落等進行選擇性鑒賞、品讀時,可以有效提升其語言應用能力,最終促進語文寫作水平的提高。比如當學生學習到“荷花”一文時,教師可將文本中對荷花的描寫段落縮成短句,并將其排列成詩,讓學生進行詩歌吟誦,在這過程中,教師還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柔美動聽的音樂以作為朗誦背景,在聲情并茂的范讀朗誦當中,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荷花的魅力。而后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思考文章中表達的是何種意境效果。通過以讀促寫、以讀促悟能夠讓學生在良好的情境閱讀體驗中感受到語文知識的獨特魅力。
語文教學需要基于生活進行,不管是教學方法還是教學內容均是基于生活的需要,為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圍繞生活場景和生活情景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以從多角度、多層面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途徑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力[8]。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生活元素用以發現生活與課堂的聯系,采用喜聞樂見的練習寫作方式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讓學生在積極的作業練習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繼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小學階段的學生,其語文寫作剛處于起步階段,這時需要大量的寫作練習用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作文水平。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歷比較缺乏,因而許多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往往無從下手,此時讓學生多練筆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作文表達能力。小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有限,因此寫作的篇幅不宜過長,教師可以以小切入點入手,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細節,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思維,讓學生養成記錄生活事件、感受生活點滴的良好生活習慣,繼而讓學生在感受、體驗生活中積累生活寫作素材,最終不斷拓展自我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語文寫作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既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現代教學理念,又是一種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在生活化的背景下讓學生進行寫作學習,可以讓學生積累更多的生活寫作素材,繼而促進學生的寫作水平提升,讓學生熱愛生活,懂得生活,最終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1]嵇陳燕.尋源頭活水潤語文課堂——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實踐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1):159+173.DOI:10.16071/j.cnki.cn51-1650/g4.2017.01.125
[2]高禎禎.淺談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生活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0(03):162-164.
[3]蘇婷.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實踐能力——探究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5,(12):99.
[4]馮世學.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以問題意識促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33(04):76-78.
[5]席琳.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1):245.DOI:10.16681/j.cnki.wcqe.201711190
[6]韓大軍.讓閱讀回歸生活,提升語文素養——淺析小學語文閱讀生活化教學方式 [J].學周刊,2017,(21):139-140.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1.08 5
[7]王祥順,金祖珍.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遠教資源的運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01):65.
[8]劉克祎.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Z2):119-120.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沛城鎮鹿灣小學)